浅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guiyea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身体无缺陷或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健康中十分重视心理的健康。如果说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的物质条件,健康的心理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以及适应环境的精神力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甚至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有了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某些不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比如不论在校或是在家中,学生有点伤风感冒就会立即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就会立即找医生或送医院,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不易察觉,暂时看不到不良后果,加上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就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更为迫切和必要了。
  根据近年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的资料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35%,有心理疾病者占 5.3%,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群体;(2)性心理不成熟,对生理变化感到恐慌;(3)性格乖戾,自制力差,自信心不强;(4)意志薄弱,不能战胜困难,对挫折承受力差;(5)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亲子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但影响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影响了将来的成才。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一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农村中有60%的学生是跟祖辈长大或寄托在老师家,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什么也不让孩子做,特别是男孩,使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抗挫能力较弱。
  2. 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以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全然不知道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思想活跃感情充沛的人,最需要的是朋友般的尊重与亲情的温暖,不懂得青少年成长更需要的情感关怀与心理疏导,长而久之,彼此无法了解,使得亲子关系僵化,加之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缺少温暖,使亲子关系紧张,情感淡漠。
  3. 学习上的压力,农村学校面对竞争激烈的中考升学,学校无休止地上课、补课、考试,作业太多,缺少文体活动,学习成了苦差事;从家庭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只关注子女的考试分数,不体谅他们学习过程的艰苦,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与自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4 .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农村的家长和教师往往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恐慌,形成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开设心理指导课,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即对新生入学时的陌生、急躁心理,进行“适应”教育;对学生自暴自弃心理,进行“自信教育”;对学生厌学懒惰情绪,进行“独立自主”教育;对学生不敢面对困难、失败,进行“挫折”教育;对学生早恋的神秘、朦胧心理,进行“早恋”教育;对学生性格内向孤独、抑郁焦虑的,进行“乐观”教育;对学生升学压力过重的,进行“减压”。
  2. 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广东版的思想品德初一和初二的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 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初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这使学生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即使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何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通过这一活动,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又有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 家校共育,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从对本校家长的调查来看,97.5%家长不懂得教育规律,但是对孩子期望值很高。这样的家庭教育非常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异常。
  学校应定期开设心理健康家长辅导班,加强同家长的沟通,阐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讲明“一次的表扬胜百次惩罚”的教育规律,分析利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青少年要健康地成长,承担建设祖国明天的重担,就希望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用心、用行动努力为健康教育献上微薄之力吧!
  (乐清市虹桥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现状调查入手,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薄弱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在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音乐教师素质建设,为高师音乐教育改
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教育中的金子,不可或缺。文章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在中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意义、方法、效果。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快乐成长,让所有学生都能成功成才,这是新课程需要践行的教育教学理念。那么,该如何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认识,改变做法,让我们更多的学生走向更多的成功与快乐呢?    一、 转变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的评价理念,多几把评价的尺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我曾十分惊讶于亲耳听到的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初中女生感悟:“老师喜不喜欢一个学生就看这个学生成绩的好坏。成绩好的学生被叫做好
作为从低层出来的孩子,为了上大学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多少个日夜的拼搏,浪费了多少青春宝贵的时光,更为遗憾的是,曾经放弃了多少个成熟的机遇,只是为能够上大学。我们的学校究竟意图培养什么样子的人才呢?     一、 高校的技术含量,应该成为市场的配角    我国传统是坚持大学精英化的教学,教学体制最开始是复制的俄罗斯的大学模式后又经过几番改革,而这些过程都是高校内部的调整,外人很少能够插手。高校作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看到两种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是每天风风火火,又忙家务,又忙孩子,又应付工作,又于亲朋好友之间交际应酬,又惦记着股市行情,又盘算寻找一份第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多次强调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建设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需要社会各个层次的和谐建设与之呼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校园作为社会一个重要因子,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责任,只有实现了校园的和谐才能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去影响下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真正的人,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同时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走向崇高,达到师生的和谐双赢。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分析后进生形成原因,探索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和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我对后进生的理解:后进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目标里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美育既是教育方针的主要方面,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目标”里还要求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二者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利于
后进生的产生和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既然存在优秀学生,那也必然存在后进学生。后进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后进生的产生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绝大多数后进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到位,造成了他们自身的许多弱点。后进生一般组织观念淡薄,生活散漫 ,学习马虎,自卑感很强,对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缺乏信心;但另一方面,他们恰好处于青
摘要:本文根據作者五年来做就业工作的经验,以朴实的语言阐述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六种基本职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化标准;职场    我做大学生就业工作有近五年了,在这段时间中,不时会有毕业生回来看我。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和同学以及朋友工作中的喜怒哀乐。我发现他们在职场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我告诉他们,就是大家不够职业化。  如今,职业化已经是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