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身体无缺陷或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健康中十分重视心理的健康。如果说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的物质条件,健康的心理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以及适应环境的精神力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甚至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有了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某些不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比如不论在校或是在家中,学生有点伤风感冒就会立即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就会立即找医生或送医院,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不易察觉,暂时看不到不良后果,加上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就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更为迫切和必要了。
根据近年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的资料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35%,有心理疾病者占 5.3%,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群体;(2)性心理不成熟,对生理变化感到恐慌;(3)性格乖戾,自制力差,自信心不强;(4)意志薄弱,不能战胜困难,对挫折承受力差;(5)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亲子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但影响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影响了将来的成才。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一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农村中有60%的学生是跟祖辈长大或寄托在老师家,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什么也不让孩子做,特别是男孩,使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抗挫能力较弱。
2. 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以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全然不知道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思想活跃感情充沛的人,最需要的是朋友般的尊重与亲情的温暖,不懂得青少年成长更需要的情感关怀与心理疏导,长而久之,彼此无法了解,使得亲子关系僵化,加之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缺少温暖,使亲子关系紧张,情感淡漠。
3. 学习上的压力,农村学校面对竞争激烈的中考升学,学校无休止地上课、补课、考试,作业太多,缺少文体活动,学习成了苦差事;从家庭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只关注子女的考试分数,不体谅他们学习过程的艰苦,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与自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4 .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农村的家长和教师往往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恐慌,形成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开设心理指导课,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即对新生入学时的陌生、急躁心理,进行“适应”教育;对学生自暴自弃心理,进行“自信教育”;对学生厌学懒惰情绪,进行“独立自主”教育;对学生不敢面对困难、失败,进行“挫折”教育;对学生早恋的神秘、朦胧心理,进行“早恋”教育;对学生性格内向孤独、抑郁焦虑的,进行“乐观”教育;对学生升学压力过重的,进行“减压”。
2. 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广东版的思想品德初一和初二的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 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初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这使学生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即使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何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通过这一活动,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又有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 家校共育,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从对本校家长的调查来看,97.5%家长不懂得教育规律,但是对孩子期望值很高。这样的家庭教育非常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异常。
学校应定期开设心理健康家长辅导班,加强同家长的沟通,阐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讲明“一次的表扬胜百次惩罚”的教育规律,分析利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青少年要健康地成长,承担建设祖国明天的重担,就希望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用心、用行动努力为健康教育献上微薄之力吧!
(乐清市虹桥实验中学)
根据近年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的资料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35%,有心理疾病者占 5.3%,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群体;(2)性心理不成熟,对生理变化感到恐慌;(3)性格乖戾,自制力差,自信心不强;(4)意志薄弱,不能战胜困难,对挫折承受力差;(5)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亲子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但影响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影响了将来的成才。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一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农村中有60%的学生是跟祖辈长大或寄托在老师家,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什么也不让孩子做,特别是男孩,使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抗挫能力较弱。
2. 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以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全然不知道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思想活跃感情充沛的人,最需要的是朋友般的尊重与亲情的温暖,不懂得青少年成长更需要的情感关怀与心理疏导,长而久之,彼此无法了解,使得亲子关系僵化,加之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缺少温暖,使亲子关系紧张,情感淡漠。
3. 学习上的压力,农村学校面对竞争激烈的中考升学,学校无休止地上课、补课、考试,作业太多,缺少文体活动,学习成了苦差事;从家庭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只关注子女的考试分数,不体谅他们学习过程的艰苦,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与自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4 .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农村的家长和教师往往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恐慌,形成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开设心理指导课,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即对新生入学时的陌生、急躁心理,进行“适应”教育;对学生自暴自弃心理,进行“自信教育”;对学生厌学懒惰情绪,进行“独立自主”教育;对学生不敢面对困难、失败,进行“挫折”教育;对学生早恋的神秘、朦胧心理,进行“早恋”教育;对学生性格内向孤独、抑郁焦虑的,进行“乐观”教育;对学生升学压力过重的,进行“减压”。
2. 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广东版的思想品德初一和初二的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 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初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这使学生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即使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何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通过这一活动,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又有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 家校共育,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从对本校家长的调查来看,97.5%家长不懂得教育规律,但是对孩子期望值很高。这样的家庭教育非常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异常。
学校应定期开设心理健康家长辅导班,加强同家长的沟通,阐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讲明“一次的表扬胜百次惩罚”的教育规律,分析利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青少年要健康地成长,承担建设祖国明天的重担,就希望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用心、用行动努力为健康教育献上微薄之力吧!
(乐清市虹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