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黑人民族之根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k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基恩·图默的《甘蔗》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发现《甘蔗》中的诗歌与作品中的短篇内容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诗歌融入了灵歌、劳动号子和非洲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之根的追寻。
  【关键词】民族之根;《甘蔗》;基恩·图默
  【作者简介】董红云,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美国族裔文学。
  基恩·图默(1894-1967)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甘蔗》(Cane) 于1923年出版,在当时颇受欢迎,于几十年后几次再版,整本书被收编于诺顿美国非裔文学史中,并成为了国内外大学学习和研究美国非裔文学中不能被绕开的著作之一。图默用一种尤为独特和创新的方式编写了《甘蔗》,一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散文体的短篇小说6篇,穿插了10首诗歌;第二部分由5首诗歌和6篇小说组成;第三部分是一部戏剧。虽然《甘蔗》被研读,但是关于此书的论文并不多,由于没有中文译本,对于很多不熟悉美国非裔文学的人来说,《甘蔗》还很陌生。《甘蔗》中对人物印象式的描写,特殊的结构还有其中诗歌也增加了阅读难度。在《甘蔗》中一共有15首诗歌,第一部分10首,第二部分5首,它们呼应了短篇散文,深化了整本书的主题,使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诗歌与短篇的呼应
  《甘蔗》的诗歌内容呼应着短篇的安排,形成了一个从南方到北方,再从北方到南方的环形结构。从《甘蔗》出版形式上,作者特意将短篇和诗歌分成三个部分,中间用空白页隔开。从短篇叙述的内容上看,这三个部分描述了黑人在南方乡村、黑人在北方城市和黑人从北方回到南方乡村的故事,地理坐标是:南方——北方——南方。如果把南方和北方作为两端,从南到北和从北到南,就变成了这两端的一个往返过程,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甘蔗》中穿插的15首诗歌也呼应了从南到北和从北到南的环形结构。第一部分诗歌《收割者》、《十一月的棉花》、《脸》、《棉花之歌》、《儿子的歌》、《佐治亚的黄昏》、《零》、《暮歌》、《皈依》、《佐治亚的肖像》,第二部分的诗歌《蜂巢》、《暴风雨渐停》、《她的唇如铜线》、《她的唇如铜线》、《祈祷者》、《丰收之歌》。从诗歌的名字上可以直观地看出,第一部分的诗歌都是描述南方乡村的景色和人物,第二部分的诗歌出现了描述北方的景色和人物的诗歌如《蜂巢》、《她的唇如铜线》,最后一首诗《丰收之歌》又回到了南方乡村的田野。诗歌的开篇《收割者》从田野里的割麦子的人开始描述,最后一首诗歌《丰收之歌》主要描写了一个收割者作为结束之篇,整个诗歌的安排基本按照了收割者——其它——收割者的顺序,形成了“南方——北方——南方”环形的特殊结构。作者安排成环形结构的意图传达着作者想要回到南方,寻找黑人的根。
  短篇第一部分的10首诗解释说明了这部分的短篇,为下个短篇做了铺垫,起到了衔接过渡的作用。第一部分每两个短篇之间有两首诗歌,也就是一篇短篇紧接着两首诗歌,安排得非常规律。在第一个短篇《卡琳萨》后面是两首诗《收割者》和《十一月的棉花》。短篇讲的是卡琳萨的故事。卡琳萨非常漂亮,“即使还是个孩子,但她自身散发着美丽,完美得就像太阳落山后的黄昏一样,所以男人们总是想要拥有她。”(Toomer 3)连牧师都会不禁感叹道她那近乎完美的美貌,纯洁得就像十一月的棉花花苞。就在之后的诗歌《十一月的棉花》描述了在临近冬日的十一月棉花绽放的景象。卡琳萨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她过早地和男人发生了关系。“佐治亚州的房子一般都是两个屋子的结构。人们在一个屋做饭吃饭,在另一个屋睡觉。卡琳萨看到了或者听到了,也可能是感觉到了父母做爱。人都是自然而然模仿父母的行为。”(Toomer 4)随后,她又几次结婚,在松树林里独自产下一个私生子。很多男人们还期盼与她结婚,然而她却过早地成熟。在诗中,十一月的棉花被象鼻虫残害,“象鼻棉花虫爬了出来,冬天很冷,棉花秆锈迹斑驳,渐入冬季”(Toomer 6)棉花洁白美好,然而周围却有死亡的小鸟,一片凄凉的景象,就好像卡琳萨的故事。“久旱和大地在抗争,土壤吸走了溪流的水/在地下一百英尺的井底,可以看到鸟的尸體/这就是棉花绽放的季节。” (Toomer 6)之后的“面庞”和“棉花之歌”延续了“贝基”的宗教象征。(Bell 13)把一个妇女脸上的“那一条条肌肉”描绘成“是痛苦结成的一串串葡萄/在夕阳下变成了紫色/快要成熟了,可以让虫子吃了”“脸”让人联想到基督受难时的痛苦和牺牲。“棉花之歌”也把这个钉在十字架的形象和复活相联系。黑人装卸工喊着号子,想把一捆捆棉花搬上船。在结尾处“我们等不到审判日那天”这首诗布道般的情感达到了顶峰,不但把肉体和灵魂力量相融合而且呼吁黑人们立即采取行动,不要被动地等待救赎。“儿子的歌”和“佐治亚的黄昏”扩大了宗教意象和“卡玛”的形而上的意义。在“儿子的歌”开始诗节就承接了“卡玛”的那个女孩的“悲伤坚强之歌”。“倾诉吧,噢,诉说吧,歌声中离别的灵魂,/诉说在反着夜光的锯末堆上,/诉说在今夜丝绒般缭绕着松烟的空气中,/让山谷将歌声带走,/让山谷将歌声延绵。”(Toomer 14)
  二、民族之根的追寻
  图默把美国非裔民族音乐传统作为了主要的结构手段。“那些哀伤的灵歌和劳动号子贯穿了所有的短篇,形成一个流畅的节奏和错综复杂的哥特式形象,联合了不同的基督和非基督元素。”(Bell 12)图默来到美国南方佐治亚期间,被他听到的黑人民歌的美所感动,为南方的工业化,和民歌变为过去的遗迹更加地感到悲伤。把田园的传统作为了他的主题,因此他采用了民歌作为美国黑人民族精神的代表。民歌包括布鲁斯、黑人灵歌和劳动号子等。图默的诗歌加入了劳动号子的元素,例如《棉花之歌》、《丰收之歌》。“加油,兄弟们,加油干吧!让我们抬起来;/加油干吧,嘿哟!让我们滚起来!”(Toomer 11)这些劳动号子融入了诗歌中,让诗歌更具有了美国黑人民族的特点,让黑人底层人民生活中的文化以文学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从一些诗行的直白呼喊,可以发现图默转向他的祖先的土地和血液来寻求灵感之根和民族之根。 “噢,大地和土壤,红色土地和甜橡胶树,/芳草星星点点,松树郁郁葱葱。/就在一个时代的太阳落山前,/你的儿子,我,及时赶回来看你,/你的儿子,我,已及时赶回来看你。” (Toomer 14)在这首诗歌中的最后两行 “儿子”是双关语,既暗指了上帝之子,也指了黑人的后代。黑人也是上帝的后代,同为上帝的子民,他也需要上帝的眷顾。在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发展,农村也渐渐地有了机器和工业,过去的乡村时代快要结束,但是黑人需要保留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图默指出自己和其它黑人的后代需要汲取祖先曾经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并把这样的文化传递下去。例如诗歌所呼喊:“噢,黑人奴隶们,成熟的深紫色李子,/被挤压,在弥漫着松木的空气中爆裂/人群走过,在他们践踏那棵老树之前,/为我留下一枚李子,变成一颗种子。/一首永远传诵的歌,一棵在吟唱的树,/曾被奴役的灵魂,在轻轻欢唱,/他们过去的容颜,于我他们现在的模样,/曾被奴役的灵魂,在轻轻欢唱。” (Toomer 14)黑人特有的灵歌就是一颗种子,需要继续被传递下去。除了灵歌还有黑人祖先的非洲传统仪式和庆典。比如在《佐治亚的黄昏》中的神秘传统。非洲传统的仪式和牧师、巫师形象是黑人后代对祖先的回忆,它们出现在了这首诗中,是图默对祖先的怀念。“同时,人们还有那些壮观的仪式/关于国王篷车的种族记忆/高高在上的牧师,一只鸵鸟还有符咒”(Toomer 15)黑人的这些民族非洲特色传统具有这样的力量去唤醒他们去进行艺术创作,成为灵感的来源。
  图默的《甘蔗》是一部独特的作品,融入了诗歌、散文、印象式的短篇小说和戏剧。这部作品并不是把不相干的内容生硬地编排在一起,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作品中的诗歌与前后的短篇内容进行了解释说明,形成呼应,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诗歌中的黑人民歌、劳动号子和非洲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体现了图默对黑人传统文化的追寻,这是图默的灵感之源也黑人民族文化的之根。
  参考文献:
  [1]Bernard W.Bell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High Priest of Soul:Jean Toomer’s Cane[J].Black World,(September 1974):13-16.
  [2]Gates Jr.,Henry Loui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W.W.Norton
其他文献
【摘要】现在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一般的教学方式,不太能够切实帮助到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收获。因而分层教学法便逐渐被高中英语教师所青睐。本文将在立足于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赵俊娥,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  所谓的分层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
【摘要】以往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以重知识而轻能力为主,在此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而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一大重要举措,同时也实现了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文基于合作学习方式渲染更加浓厚的课堂积极自主学习氛围,将以往学生具有的厌学情绪给予有效改善,为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学生的逐步进步。  【关键
【Abstract】The《Eighty-One Dreams》was written by Zhang Henshui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work takes the form of dreams and appeals to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intellectuals. The form of dreams g
Due to the deep-rooted discrimination on genders, men and women have been evaluated and treated with different social norms. In this paper an in-depth study is needed to set out on cultural gender dis
【摘 要】通过分析笔者执教的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应用CLIL组织教学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CLIL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CLIL;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路径;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16-02  【作者简介】陈巍,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盐城,224000)教
【摘要】小學是培养学生性格、习惯、能力的黄金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品格,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和渗透德育教学。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综合单词、语法和文化,因此在小学英语中渗透德育教学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有很多种方法和途径,接下来笔者将就如何将德育教学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外作业之时,经常是为学生设计大量的单词或者句型的书面练习作业,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教师设计的作业,如此长期发展下去,将会使学生对小学英语作业教学产生极大的抗拒感,不利于小学英语作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此,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教师要积极对英语作业教学进行改革,以此可以为学生设计数量少、质量高的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完成英语作业的积极性。本文以自身教学
【摘 要】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质便是追寻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深入探究文本过程中,受抒情主人公形象熏陶的过程。本课围绕学生、教师、作者三方面的对话展开设计,对文本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诗词教学;诵读;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9-0017-04  【作者简介】1.王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21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economy, network virtual property has gradually appeared in people’s lives. Article 127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与痰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差异。 方法 采集2015年3月~2017年11月我院综合内科诊断为肺炎,住院期间既取痰液又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的患儿495例,比较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的差异。 结果 495例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者34例,阳性率为6.9%,居前三位者分别为:肺炎链球菌16例(47.1%),肺炎克雷伯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