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二陈”往来质疑略考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垣与陈寅恪,素以“史学二陈”齐名学界,二陈的交际由来已久,故而“陈垣的后人陈智超在各类著作中强调陈垣与陈寅恪关系甚笃”。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二陈研究可谓冷清不少,故而会有“说‘二陈热’,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应是一种‘陈寅恪热’”一说。就“二陈”问题而言,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牛润珍先生《“史学二陈”及其学术精神》一文,梳理“二陈”的个人际遇、阐述二者治史的精神,就二陈之交际则着墨不多。
  在今人看来,“自1949年之后陈垣与陈寅恪没有直接来往,陈智超在著作中也透露,1949年之后陈垣得知陈寅恪的情况,大部分都来自于冼玉清”。部分学者将此变化归咎于1949年前后唯物史观对学界的冲击:1949年5月,陈垣先生在给胡适的公开信中表示,“我也初步研究了辩证法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使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见解,确定了今后治学的方法”,并进一步指出“这些旧的‘科学的’治学的方法,在立场上是有着他基本错误的,所以我们的方法只是‘实证主义的’”,此事于学界而言可谓影响甚大;而立足南国的陈寅恪却在1953年提出“不宗奉马列主義,不学习政治”,于当时之学术环境又太异乎寻常,如此旗帜鲜明的对立,的确容易得出二人因此分道扬镳之结论。
  陈寅恪与陈垣现存时代最晚的一封往来书信是1940年10月19日陈寅恪致陈垣函。而观《也同欢乐也同愁》涉及二陈交集之回忆,最晚可追溯到1942年初,陈垣先生之子陈乐素先生于国难中救济陈寅恪先生一家之事,其后便再无关于与陈垣先生交往之记载。这一点与陈智超先生的回忆一致。早在1949年以前,二陈的交际已然出现了七年的真空期。回顾陈寅恪这七年的轨迹,除却一路辗转于广州、桂林、成都等南方各地,1947年举家返回陈垣先生所在的北平,直到1949年末迁至岭南,都不见二陈有所往来的记载。由此看,单从政治志趣来解释二陈“决裂”便不足全然信服。
  观陈寅恪现存的书信,其有无、多寡实因人而异。如《书信集》中收录致容庚之信函达九通,也无法改变其后“知寅恪兄与容庚甚不和”的现实,未尝念及“旧谊”;而即便是“相逢握手泪汍澜”的吴宓,现存之信函亦只得两通。那么,抛弃以数量先入为主定义亲疏的简单结论,必须主以信函内容为考辨:《陈寅恪集》中已收录的致陈垣函共十八通,仅次于往来信函最多的傅斯年,但从主要内容来看,介绍、查借书籍七通,切磋学术五通,举荐人才三通,介绍学人三通,可见陈氏所写信函必事出有因,言之有物,未尝空做枉自嗟呀、空劳牵挂的情谊之叹。陈寅恪之信札多为学术而书,且寅恪先生早年“由比较语言方法入手,探讨佛教史、中外交通史等问题”;反观陈垣“最具突破性的撰述,集中在学术生涯的前期”,亦多涉宗教史、中西交通史之范畴。这种相似的治学志趣学界虽多有论述,但却也是这一时期二陈书信往来频繁之一大注脚,足以看出陈寅恪信札之主观功用,即以论学为要。抗战爆发之后,寅恪先生逐步转向中古史研究,而陈垣则致力于以史救国,两者虽能于1940年为《明季滇黔佛教考》拜序之事,共抒家国破碎的兴亡之叹,但学术之研究已然殊途,此种往来终究昙花一现,转瞬便归于无声。故而,学术研究上的转向,动摇了二陈学术切磋的往来基础,直接影响了他们之间交流的频繁程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二陈论学之往来已渐趋沉寂。
  除学术研究上的分途,地域上的限制影响亦尤为巨大,以往学术界往往一语带过,而其中之种种曲折,实有迹可循。
  据陈氏姐妹回忆,陈寅恪举家于1937年11月3日乘火车离开北平南下,而寅恪先生致陈垣函中,前十七通中最迟者不过1937年5月15日,可见寅恪先生离开北平至1947年返回,十年间二陈书信竟仅有一函存世,不禁令人唏嘘。且言“滇中友人又须迁蜀,现正在转徙中也”。他饱受远离故土之苦楚,且此信函后特加一句“诸友人处乞代致意”。这也是二陈往来信函中唯一一次出现代为致意之语,寅恪先生流离在外而许久不便与友人联络的无奈情状跃然纸上。由是可见,在南国飘零十载的陈寅恪与滞留北国之学人之生疏,在此时已初见端倪,在此七年之后,即便重返北平,似乎亦未能真正重拾昔日旧谊,可见地域远隔之影响甚矣。
  及至1949年南、北二陈格局尘埃落定,地域上已是千里之遥。昔日同处北平之时,尚有人事之牵涉,故多有举荐学人等诸杂事,故而分别四年后,陈寅恪在拒绝北返时,还能“举荐陈垣担任中古所所长”,以人事、才识,陈垣都能担起重任,可谓旧识之深。但是,分处南、北两所高校,此类人事交集毕竟稀少,人事等杂事之牵涉既断,无形间,二陈间省却诸多诉诸往来之必要。
  再者,二陈各自身处南、北学术圈之一大中心,陈垣1953年四月致冼玉清函:“闻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已出版,能代购一部否?”然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实于1950年于岭南大学出版,且“出版后,每位选修他课的同学,都可以得到他亲赠的一本书,扉页还印上陈的印章,这种做法一直保持到1955年为本科生开设的‘元白诗证史’的选修课”。可见《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早已出版并至少在小范围流传,而陈垣竟于1953年方才有所听闻以至问询。且此时汪篯未南行,尚不存在后学所言之“立场上的顾虑”,则可见南、北学术圈之沟通并不畅通,学术信息之交流缓慢且十分有限,故而陈垣有“寒家藏书不多,粤人著述尤缺”、“惜蔽藏粤无多”之叹,此亦可作其时南、北学人交流阻力不小的一个缩影。那么,若将此作为这一时期二陈交往中不可逆的大背景以作考量,也就不难理解“久病,粤中讯息隔绝,仅剩琅轩馆一线”一事。除却久病不便,亦当有天各一方之无可奈何也。
  此外,尚有另一位典型人物,可做旁证,即同在中山大学的岑仲勉。1933年至1937年五年间,据《陈垣往来书信集》载,岑氏与陈垣往来书信达四十一通之多,而1937年后,这段“热络”的交际却戛然而止,直到1955年陈垣才得借致冼玉清函之机,询问“仲勉先生有面晤否”。此番情状,与其对寅恪先生之挂问好生相似,亦可知后信中“粤中讯息隔绝”所言毫不夸张。由此看,二陈分立南、北而书信往来断绝,恐并非针对个人之有意回避,而是身处千里之外的北京学人对于整个粤中学人的联系,实属不易。其后风气日紧,更不自言,二老又年事已高,无力改变地域之胁迫,当属时代之憾。
  陈垣先生有言“交友原本要紧,无友不可以成学”,道尽近世学人间惺惺相惜之感;而寅恪先生请垣老于“诸友人处乞待致意”,则垣老也当处于此“诸友人”之列。二老一生为学,以学为友,本无可厚非,何必苛求更多,强附文化大义;但有只言片语便草木皆兵,牵扯政事,仍自忖内幕重重,自造歧途而不自知。二陈同为一时代之史学泰斗,以其所学共振中华学术之复兴,已然是史学之大幸。然而自身取舍殊异,人各有志,志同方能道合。唯其晚学后辈,虽不得一睹先贤风采,唯以叹惋,但必不能圄于旧时所限,为阴谋之论,或避而不谈,将诸先生之学束之高阁,则实为不幸。
其他文献
陈辉新近出版的《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一书,以当代中国的城市治理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实证分析中国城市治理的变迁与逻辑。通过历时性的纵向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变革过程,在此基础上从共时性的横向视角探究中国城市治理的主要特点。纵览该书,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解读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机制、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作者以问题为导向,将城市基层治理的数据、深描与分析三
2012年开始,因为写作《踪迹史——唐友耕与石达开、骆秉章、丁宝桢、王闿运交错的晚清西南》一书,我走访过近百个村落,但去探访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的情景,却分外清晰。“天王”洪秀全的饮食起居与悟道方式,在多年以后依然历历在目。  大大小小一共十八座山丘呈丰月形环抱村子,左边有天马河和大沙河交汇,右边有山峰拱卫,前面田畴广阔。青龙、白虎守护下,洪秀全故居和洪氏宗祠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堪舆学称为
一、莎士比亚的十大幸运  一幸。威尔出生两个月后,躲过一场由伦敦传来的席卷斯特拉福德的“黑死病”,全镇六分之一人口因此丧命,其中尤以婴儿居多。“黑死病”,即鼠疫,今人难以想象它有多可怕。  简言之,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超级鼠疫肆虐:第一场大鼠疫于公元542至543年间,发生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它使查士丁尼大帝重塑帝国统一的美梦破碎;第二场始于1346年,持续六年,直到1352年才
俞樾的著述,在其生前身后曾数次结集增订,皆名《春在堂全书》,其中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刊本较为精审,而光绪末刻本则最为完备。目前较易见到的版本是台北环球书局及凤凰出版社的影印本,分别据光绪二十五年及光绪末刻本影印。然而,自民国迄今,又陆续有曲园手稿等新资料被发现,其中为《春在堂全书》所未收者甚多。例如早稻田大学藏有岛田翰所寄赠之《春在堂尺牍》第七卷,王宝平、赵厚均先后对其加以研究,辑录俞樾
一  当代美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哈罗德·J.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其所著的《法律与宗教》一书里,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谈“法律”与“宗教”,并指出,“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然而中国的法律传统最初乃执行道德的工具,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谓附加了
一  潘金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大的名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典型。潘金莲偷情杀夫的故事流传很广,而潘金莲这个名字也已经成为“荡妇淫娃”的代名词。小说《水浒传》从第二十四回开始写武大郎、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一共用了三回的篇幅。故事情节回环曲折,波澜起伏,非常吸引人,应该是《水浒传》中写得非常好的故事之一。  潘金莲出生于小户人家,后来成为张大户家的使女。潘金莲年纪二十多岁,容貌艳丽,性情活泼,
我断定多数读者会意外:入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龚曙光并不陶醉于商国的传奇经历而魂牵梦萦于故园梦溪。其实,解读曙光,梦溪才是密钥性质的符码,烙印着曙光的初心与归心,不走近梦溪,曙光便暧昧不明,如雾里看花。  童年的一天,祖父挑着一担箩筐,箩筐里蜷缩着儿时的曙光。祖父在梦溪码头停住了脚步,小曙光跃出箩筐,沿着石阶,雀跃地登上高高的码头……这是曙光文集中最冲动的段落,暗示着一生的启程与归属,类似《圣经》故
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李渔有着多重身份,他是著名的戏剧家,又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是著名的小说家,又是著名的出版家;他是著名的美学家,又是著名的园林设计家;他是著名的美食家,又是著名的养生家……李渔是晚明文化熏陶出的百科全书式的全能型才子,在文化、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均称行家里手——他深谙处世之道,在各个阶层都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他精通生活的艺术,一生多享齐人之福;他经营的芥子园书铺声名远扬,他的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民族、信仰以及社会变易时代之风尚,常通过发型展示,而政治的强力“变发”,影响最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文成帝逐渐恢复佛教,允许建寺庙和自由出家。魏主还亲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皇帝亲自给和尚剃发,当然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  北齐国主高洋想在佛、道二教中去其一,就召集两教学者互相辩难。而后敕令道士都剃发当和尚。有道士不服从,就杀了四个,道士要保脑袋
严耕望是钱穆先生门下的两大弟子之一,另一位是华裔“史学三杰”之一的余英时(另外两位是何炳棣和许倬云)。论起年辈来,严先生应该是师兄。与余先生研究文化思想史不同,严先生主要做史学的基础性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制度史研究,学风朴实厚重,科学严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等,皆是皇皇巨著,在海内外享有大名。钱穆本人因为一些旧事,与胡适、傅斯年诸人关系不佳,而出自钱氏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