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古诗教学要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聚焦意象,在思索中延续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对话体验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71
  《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经典作品,入选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这首诗以凝练的笔触、深刻的意象凸显了形象而深远的意境。在深入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诗歌内核,通过寻找、练笔、思索三个环节,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
  一、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
  在初读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诗歌题目“江雪”二字,将教学的核心放置在对江上雪景的体悟与感知上。“这首诗的题目是《江雪》,那么诗歌中哪些地方描写了雪景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找找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将思维深入到诗歌意识的层面之中。他们正是在寻找“雪”迹的过程中,成功突破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寒江雪”等词语的意思,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大意。
  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想象雪花漫天飞舞的场景。尤其是诗歌的前三句,虽然只字未提雪,但却在每个读者的内心意识中形成了雪花飘飞的场景。这就是诗歌精妙的构思,是诗歌言简而义丰的表达特色。
  二、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
  学生的内在体悟与感知,如果能通过逻辑缜密的练笔表达加以呈现,将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一板块的练笔应充分整合教学环节,将练笔穿插其中,可分两个层次。
  1.感知画面,在撰写中明确诗意
  学生初读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默默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将自己想象的雪景图付诸笔端,描绘出来。
  这种以练笔感知诗意的方法,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灵活的空间,摆脱了原有诗句内在语言的束缚,融合了学生自身的价值思考,在推进练笔效益的过程中升华了学生的体验。
  2.体悟诗情,在撰写中凸显心境
  这首诗是古诗创作寓情于景的典型代表。如果仅仅将学生的感悟停留在对诗歌画面的想象与描绘上,就严重窄化了这首诗所承载的艺术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为学生补充了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这首诗相关的创作背景,尤其突出了柳宗元仕途失意、母亲病亡的遭遇。在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背景之后,学生再次走进诗中就有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对于诗人为什么要在寒江之上垂钓,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看法。在课堂中,一位学生写道:
  寒风凛冽,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一座座连绵起伏的群山怎么也看不到一处鸟儿飞翔的影子,毫无生命的迹象。路面全都被厚厚的白雪所覆盖,似乎已经好久都没有人从此经过。已经结了冰的江面上,停靠着一只小船。船上一位老渔翁孤独地垂钓。此时,他的心中藏着多少秘密、多少故事、多少情感……他默默地关注着、思索着,但眼里却充满了坚定。
  在这样的描述中,诗歌的画面与诗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学生真正触摸到了诗歌的内核本质。
  三、聚焦意象,思索丰富的内在意蕴
  古诗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意蕴。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从古诗创作的独有规律入手,引领学生穿越语言表面的樊篱,深入到语言的意象文化中去。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就紧扣诗中的“渔翁”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唐代的诗人内心都蕴藏着鲜明的“渔翁”情结?为此,教师首先为学生补充了中国著名的山水画,让学生观察到高山流水的画卷中,都会有一个默默垂钓的渔翁;随后,教师拓展补充了相应的诗句,如李白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张志和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拓展引导之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要求学生作答,而是给予学生一种思考和关注的方向,使他们形成对“渔翁”形象的关注与思索,在朦胧之中形成了阅读诗歌的策略,从而为课后的探究蓄积了动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的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他们的内在体验。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古诗的内在意蕴,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感。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要根据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诵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的核心词语和创设平台进行描述等途径,让学生走进诗歌,感悟诗歌的意境,获得美熏陶和文化的洗礼。  [关键词]第三学段;教学策略;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对话体文本的学习要重点关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对对话体文本进行学习,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对话体文本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重视对话,在概括中关照;品读对话,在感悟中提升;续写对话,在读写中运用。  [关键词]关注 对话体文本 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
[摘 要]《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是苏教版四上一篇叙事性文本,紧扣“献花”这一核心事件,依照“等待”“献花”“难忘”的线索,生动再现了作者给江主席献花的经过,表达了自己的自豪、兴奋之情。在落实表达本位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依托思路,洞察作者结构设置的精巧;依托中心,明确作者内容选择的精妙;聚焦细节,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依托思路;明确内容;聚焦细节  [
[摘 要]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新增识字课文三篇。三篇识字课文都属于诗歌、儿歌一类,内容上和生活紧密相连、注入时代新元素、渗透传统文化,形式上短小精悍、充满童趣,所配插图都大气、有趣、精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它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以提高识字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增识字 课文 节拍 触角 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有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融,而且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学生的情感诉求,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尊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成功实施生命教育,弹奏出生命的乐章。  一、听,感受生命之珍贵,把握青春年华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
[摘 要]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元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读的品质,对接学生写的需要。只有这样多维的解读,才能因材施教,突显文本语言张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关键词]多维解读 语言张力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摘 要]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对其片断教学进行赏析,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
新课标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情况和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有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为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好准备;反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就不会灵活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会抓住自然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  通过翻阅参考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