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日益充实和完善,而高考这根指挥棒又时时刻刻在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传统的英语作业每次都是些枯燥的简单重复的练习,再加上其他科目也有做不完的作业,导致了学生不想做作业。因此我们应从作业的布置这一源头进行改革,尝试引发学生的作业动机,使他们愿做、乐做。结合多年的高中循环教学经验,从思维情感的角度,我认为作业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化巩固型。这是一种机械性作业,目的在于通过照本抄写或者替换部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对识记对象的记忆。这种作业类型通常运用于抄写单词、练习巩固新句型等等。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虽然比较单调、枯燥,但在新授课后布置却又是十分必要的。此时,教师要通过批阅这一环节,运用一些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灵活运用型。这种类型的作业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并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综合新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类型的作业可以有丰富多样而又有一定规范的答案。形式有:根据model看图写句子、文配画、画配文等。
  3.自我创作型。这是一种可以体现学生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审美感受力的作业类型。学生在自我创作的活动中,应力求创作出极富个性化的作业成果。
  当然,每天的作业类型可以搭配安排,但教师在布置的时候,要注意分层次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减少难度较高的作业的量而适当增加难度较低的作业的量;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相反,甚至可以适当渗透课外知识。如此,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教师布置作业还可以考虑让学生自主完成还是通过合作完成,使得学生既能积极思考、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又能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口语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从教师层面来说,作业设计要注意科学化,后续工作也就是学生作业后的评价也应注意艺术化。新课程要求以生为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自然也应注意避免传统式的仅仅给分数或划等级所带来的单调、无趣甚至是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伤害。因此,评价形式也应是丰富多样的,尤其应注意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使用富有各类情感的对话式评价,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1.针对性。 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切不可盲目地“以偏概全”,要避免因评价过度而造成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生活学习。对成绩好、作业整洁且答案正确的学生,通常只需用“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简单的褒奖词来表扬;而对那些有明显问题的学生,就要抓住优点,用略为夸张的感叹句进行肯定和赞扬,顺带提出对他们改进缺点的希望,这样效果较好。如,对作业认真、字迹工整但答案却有错,或是答案基本正确但书写不够工整、认真的学生,我给的批语是:“What a beautiful handwriting! If only be more careful!” “Well done! But would you please improve your handwriting?”
  针对各种不同情况,我用来表达赞扬和鼓励的类似批语还有:“I’m so glad to see your great progress in your exercises.”“I’m pleased that you have made so great progress now. Thank you!”“Try again. 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2.艺术性。委婉语和虚拟语气是表达批评的极好的句式,如:“If only...!”“How I wish...!”“Would you please...?”“I’m afraid you...”等。我常用的这类批语有:“If only your handwriting were better!”“How I wish you did your homework all by yourself! I think you can.”“Would you please pay attention to...?”“I’m afraid you used Chinglish here, do you think so?”
  3.延续性。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因此评价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对有明显问题的学生更应如此。如,我曾经批评过某生页面不太整洁,当我发现其有所进步后,立即给予表扬:“I’ve found your handwriting is better than before. Keep up!” 后来,他进步更大了,我继续表扬。其后,他的页面始终保持整洁。
  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正在教授的句型、词汇来写批语,以便加深学生对这些句型、词汇的印象。
  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当我们注意了以上要点,我们的评价就会令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缺点所在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是真正做到了走向成功。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其他文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次读起这样雄壮的词句,总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我想近千年前的苏东坡,于被贬之地黄州,看到这滚滚东流水的长江,翻腾着的滔天巨浪,定会激荡起那颗寂寞良久的火热心灵,于原始壮观的自然情景中,去思考生命的原始意味。  逝者如斯的长江水,激荡着词人的心胸,情难自禁,历史的那些英雄人物一起涌上词人的心头,然而这些曾经吒咤风云的英雄们,已被浪花所淘尽,既想赞美英雄,又感叹
急促的阵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中。禾苗被雨水冲刷过后绿油油的,叶子上滚动的露珠晶莹透亮。鄉间的小路虽然泥泞,但空气中却飘着一股芬芳。年轻的杰克正哼着小曲儿,去看望他很久不见的家人。  他正在欣赏青山绿水,忽然发现前方岔路口的石头上坐着一位年轻人,旁边还有一辆倾覆的马车和一匹瘦弱的小马。杰克走近一看,那位年轻人手扶着脑袋,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马车周围有好几个木箱和包裹,散落在泥土里
山村农家小院里,种满了黄瓜、茄子等蔬菜,阿飞和爸爸在小院里摘菜。  阿飞,今天天气热,你去摘点儿黄瓜,中午老爸给你做个凉拌黄瓜吃。  老爸,我摘完了,你看!  哎呀,我的傻儿子呀,你怎么摘了这么小的黄瓜呀?  老爸,大的长得很好,我不舍得摘呀!  阿飞,老爸告诉你,以后摘黄瓜要挑大的摘,小的可以让它们再长大些。  嗯,我记住了。  阿飞,你吃饱了去田里给玉米拔下苗吧。凡是两棵在一起的,你都要拔掉一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笔者就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语文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根    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
“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文言文《于园》末尾的一个句子。对于该句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第19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版)和不少的教师及学生一样,最初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译文中的“这样的假山石”是指课文所介绍的于园中的那些奇特的假山或“磊石”,译文中的“于园”就是文本的说明对象
语文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编定的语文导学案明确的学习目标,依靠合作群体之间的积极互助,在兴趣与需要的激励下,进行富有实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合作课堂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方法为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语文课堂。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认知、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为此,本节课结合学校研究课题,采用了“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大胆地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变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Jo
前情回顾:木糖等人成功讨伐了蝎王,夺回了水栖宝石。在返回绿洲的路上,他们能否一路顺风呢?  沙漠里的最高气温可超过50摄氏度,人长时间在高温下行走,很容易引发晒伤、热休克等问题,不过更致命的危险是脱水。  当地居民告诉木糖,不久前有一支商队就是在寻找水源的路上因脱水而死。木糖他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因为有卫兵负伤,队伍的前进速度慢了很多。不少人眼前开始发黑,甚至出现了幻觉。如果不快点儿回到绿洲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第三课选取了杜牧的名篇《山行》。课文对“斜”字是这样注释的“这里可以读为xiá”。从编者来讲,考虑是非常周全的。因为从诗歌押韵的角度来讲,应该读“xiá”,而从语言的发展变化来说,现在在普通话中统一读“xié”。那么,这种注释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有关字音问题的疑问,从而激发出进一步学习探讨古诗词的兴趣
现在的英语教学,每单元都有阅读材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阅读文章?是应该讲还是不讲?到底应该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   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假如教师只是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并讲解语法知识而忽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