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

来源 :科研成果与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y198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女建筑师,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钢筋混凝土背后的女建筑师的剑胆琴心,很荣幸我遇到了这个机会。
  在讲述我的故事前,首先要请各位回想一下你们的大学时光。大学是洋溢着青春光芒的,在那时光中,总有一个怀揣理想和梦想的少年。如果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学专业在你内心中的形象,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个词汇呢?我的那个词汇是“初恋”。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我扎着马尾,抱着画板,走在校园里觉得特别自豪,因为我的专业是我所热爱的——建筑学。
  2020年是我从业的第4年,在日复一日如复制粘贴般的职业生涯里,人们不厌其烦地对我说,“我要五彩斑斓的黑”“我要流光溢彩的白”“我要方方正正的圆”“我要快速出图、快速拿地、快速买房”。短短4年时间,我对我的职业和整个建筑行业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和焦虑,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不再,曾经的理想不再。
  我的故事要从2020年新年伊始说起,这个本该万家灯火、团圆祥和的时间,因为一场来势汹涌的疫情而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
  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在那群可爱的白衣天使的身后,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再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黄锡璆先生。第一次知道黄先生是2003年“非典”时期,他作为北京小汤山医院的主要设计人,带领团队将占地堪比三甲医院、防护以生化实验室为标准的特殊医疗中心落成交付!从设计到交付历时仅7天,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建筑师这个职业,黄先生在年少的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成为建筑师的种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黄先生写下请战书,年近八旬依然主动请缨参加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设计工作。他用近60年的职业生涯践行着一名建筑师的使命,践行着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从青春韶华到耄耋之年,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黄先生的故事是被我们熟知的,而在他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奉献者。
  我来到了首都北京,在武汉疫情暴发之初,北京第一时间拉响防御警报。1月23日,以小汤山医院、地坛医院为首的多个防疫应急工程全面启动。除夕前夜,数百名建筑从业者临危受命,他们匆匆放下碗筷,甚至都来不及和家人当面告别,便重返工作岗位。72小时不眠不休,正月初三就全面完成小汤山医院的改扩建设计工作。6家医院,10个防疫应急工程,300名设计工作者,他们扭转了北京疫情防控的被动局面,他们是建筑行业的榜样。
  我来到了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的施工现场,我发现这样一群穿着橘色马甲、戴着黄帽子的背影,他们被很多人不友好地称为“农民工”,但他们也是父亲、是儿子,他们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時间,毅然决然地奔赴自己的战场,为白衣天使护航,为生命守护战场。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火神山3.4万平方米,床位1000张,除夕当天,施工方就累计平整场地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足球场,开挖土方15万立方米,足以填满57个标准游泳池。
  按照常规流程,3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至少要2年建设周期,更何况是一座传染病医院!但就是在这群基建工人的努力下,从设计到交付历时仅10天。
  4万名工人,全民云监工,是他们让全球见证了什么是“中国速度”。全民云监工,看到的是工人“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是他们不眠不休、争分夺秒地践行着自己对生命的使命。因为他们坚信早一秒交工,也许就能多救活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段采访:两名模样青涩的基建工人在被记者问到“为什么觉得感谢信比钱重要”时,其中一名工人微笑而面带骄傲地告诉记者:“因为我是英雄,我自己觉得我自己就是英雄。”最质朴的言语中,包裹的却是让我红了眼眶的力量。
  2020年4月15日,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正式关闭,在这场英勇而惨烈的“战役”中,值得被铭记的,永远不只是建筑的奇迹,而是建筑背后所映射的精神和力量。
  看完他们的事迹,我认真地回想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作为一名最平凡的建筑师,尽管经历了5年的大学时光储备知识,3年的研究生生涯拓宽视野,而正是这4年的职业生涯才真正地将那8年学习到的知识与思想转变为实践,让我完成蜕变。有人说只要你努力地践行自己的梦想,再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光芒。我也认真地想过我的光芒来自于哪儿,我不属于站在人群中特别打眼的人,更不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但是我想我的光芒可能来自于在过去的4年里,我负责的项目是我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一个现场一个现场跑出来的,从首都北京到圣地延安,从魔都上海到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一个小村庄,我的每一张图纸都能用在需要它的那片大地上。原来那枯燥而艰辛的每一步,都不曾辜负自己、不曾辜负理想。 这也正应验了那句老话:伟大的践行者,就是在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
  作为奔腾在生命长河中的“后浪”,我们也有困惑,但我相信,只有勇于直面困惑,并尝试一点一点地去解答自己的困惑,才能不停地拨开迷雾,而这本身就是青春该有的过程。
  我也相信我那个小小的梦想终会实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就会有更多像黄锡璆先生给我种下梦想成为建筑师这颗种子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更加相信周而复始地努力,会让更多各行各业的践行者前仆后继地奔赴到建设祖国的“战场”,因为我们坚信如果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那么中国必将成为一轮耀眼的太阳。
其他文献
海藻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能直接作用于蔬菜等作物本身,促进其根的生长发育,促进其光合作用,增加果实产量。海藻是怎么做到的呢?在第21届雷力平衡农业国际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郭仰东就发表了关于海藻中的褐藻寡糖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免疫性的研究报告。褐藻寡糖是什么糖呢?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呢?  褐藻寡糖的“超能力”  糖类物质根据分子聚合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只有1个糖原单位的叫作单
期刊
“智能音箱”“智能车载”“智能客服”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但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也有了很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新玩法。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发布了一项令人惊讶的研究——只需要听6秒的声音片段,AI 就能推断出说话者的容貌。研究人员使用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视频来设计和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实现了从一个人讲话的短录音中重建其面部图像。  你能想象手套可
期刊
众所周知,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进行精准的治疗。孤独症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孤独症是因为疫苗、重金属吗?孤独症是家族遗传吗?还是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疾病感染或是用了药物?目前,孤独症的确切病因仍然未知,但经过严格的医学与科学实验,我们知道孤独症和基因以及环境有关,普遍认为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导致的。在孤独症病因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基因与环境两方面。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和特点都表明,基因有很大程度的
期刊
重见天日的独轮车形象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武翟山北麓武家林的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梁祠”,因地处黄泛区,历史上多次经历洪水淤漫而被泥沙掩埋,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这些珍贵的汉代石刻才得以重见天日。武梁祠石刻创建于东汉时期,画像上摹有的独轮车形象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独轮车形象资料。  独轮车俗称“鸡公车”“羊角车”“鹿车”等,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独轮车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遍及我国大
期刊
中国自古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在建筑技术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环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逐渐形成了不同结构方式的房屋类型,主要有抬梁、穿斗和井干3种方式。  抬梁式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即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安置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并加高至屋脊,构成一组木构架。继而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上布椽,面阔方向以枋连接,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构架。抬梁式木构架属于梁柱结构体
期刊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启了下西洋(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郑和七次航海路线都是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也大多是西洋国家。所以历史上将这一重大事件称为“郑和下西洋”)的航程。在此后的28年间(1405—1433年),郑和又先后6次进行远洋航行,遍历南洋、印度洋诸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七下西洋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日趋恶化,人们对公益林所起的重大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识。但由于公益林不仅涉及公益林的价值构成及补偿机制等理论性问题, 而且还涉及公益林管护体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重点对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林经营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经营;发展建设  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非常奇特的展品——“铜卡尺”,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构造与今日我们使用的卡尺几乎无异。到底是谁有如此奇思妙想,能够在2000年前做出如此的设计呢?他就是“穿越皇帝”——王莽。  虽然这位“穿越皇帝”很短命,只在位16年,但王莽还是有很多让人刮目相看的创新之举。王莽颁布的很多政策在当时都是非常超前的,如他将土地国有化,平均分配;废除奴婢制度;政府参与计划经济,实
期刊
您听说过脑卒中吗?您身边有脑卒中患者吗?  脑卒中,俗称“中风”,“卒”意思是仓促急速,从词义上就可以看出脑卒中这种疾病的发生非常迅速。你知道吗,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健康杀手。在我国,每7秒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平均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2018年我国居民因脑卒中死亡的比例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在脑卒中患者的幸存者中,残疾率高达75%,其中约有1/4的患者
期刊
远古时代的先民对茫茫大海的向往,促使他们发明了形形色色的原始渡水工具。葫芦体轻、防潮性强、浮力大,很早就被人类作为渡水的工具。后来,古人还用牲畜的皮革制作成皮囊作为浮水的工具。皮囊制作简单、携带方便,而且结实耐用又不怕浅水和险滩,所以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使用皮囊浮水的历史。随着人类不断的探索,他们又发明了将多根树木合拢,并且用藤或绳连接起来的筏,为了增加安全性和行驶时间,人们将皮囊与筏捆绑在一起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