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史上的四大发明

来源 :科研成果与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lin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古时代的先民对茫茫大海的向往,促使他们发明了形形色色的原始渡水工具。葫芦体轻、防潮性强、浮力大,很早就被人类作为渡水的工具。后来,古人还用牲畜的皮革制作成皮囊作为浮水的工具。皮囊制作简单、携带方便,而且结实耐用又不怕浅水和险滩,所以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使用皮囊浮水的历史。随着人类不断的探索,他们又发明了将多根树木合拢,并且用藤或绳连接起来的筏,为了增加安全性和行驶时间,人们将皮囊与筏捆绑在一起形成安全可靠、不怕搁浅、成本低廉的皮筏。但是在原始渡江工具中,葫芦、皮囊也只能被称为浮具,筏也算不得船,只有在独木舟问世之后,才算出现了第一种船。古籍中对于独木舟的诞生年代作过记载和推测[1],《易经》中提到“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这说的便是古人挖空木头做成舟,切削木头做成桨。之后,人类又发明了木板船以及桨、舵、帆等属具,经过对船属具的不断升级、改造、优化,中国古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
  船尾舵
  舵的发展过程极为缓慢。在刚开始的时候,船只比较小,利用篙、桨等划水工具就可以改变船的行进方向。但是随着人类探索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到达的水域越来越多,船只也越来越大,篙逐渐离开了历史舞台,桨的数量大大增加,这时的桨既可以作为推进工具,也可以作为控制方向的工具。这种负责掌控方向的桨被称为舵桨——舵的前身。
  中国古船中出现船尾舵的时间大约是汉代。1955年,在广州近郊东汉墓出土的陶船明器,船尾就有舵。舵面呈现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舵杆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上端有空洞,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舵面下端也有空洞,可能是船靠岸后用来悬挂船舵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使用垂直转轴舵[2]。在唐代畫家郑虔的画作中,小船尾部就出现了一个垂直向的转轴舵。到了宋代,还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平衡舵。1978年在天津市静海区出土的宋代古船上就发现了这样一种平衡舵:舵叶呈三角形,底边长3.9米,高为1.14米,舵叶总面积为2.223平方米 。静海宋船的平衡舵,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得最早的平衡 舵。
  元代海船中对平衡舵进行了改进,菏泽出土的元代船舶带有悬式平衡舵,它的舵叶形状有点像三角形加四边形,舵杆之前是一个三角形,舵杆之后是一个四边形。舵杆前和后都有舵叶,说明这艘海船已经应用了悬式平衡舵。身为中国三大船型的广船,为了减缓摇摆,采用了在中线面处设深过龙骨的中央插板的方法,插板也有抗横漂的作用。为了舵的敏捷,广船的舵叶上开有许多菱形的开孔,也称“开孔舵”。
  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舵的发明和使用,是我国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的大成就,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 响。
  水密舱壁
  水密舱壁技术是由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小篆“舟”字,从字形上就可以直观看出,“舟”是由纵向和横向的笔画组合成的。“舟”字的横线看起来就像将船分成数个小舱体的挡板。
  八槽舰是在中国乃至世界有记载的最早运用水密舱壁技术的船舶,对世界造船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八槽舰之后,现代船舶学家、历史学家又找到了证明“水密舱壁”技术广泛使用的证据。1960年在江苏扬州施桥镇发现的唐代木船和1973年在江苏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都使用了这项技术。这两艘古船也是目前考古学界发现的最早使用这项技术的实物。古沉船“南海一号”有12道船体隔舱板,这说明这艘古船已经使用了能够有效提高安全性能的水密隔舱技术。
  我们口中所说的水密舱壁,其实就是将舰船的舱体用挡板分隔成许多小的舱体,并且用不透水的油密封起来。整个水密舱壁的功能是保证舰船的抗沉性,也就是说当外壳破损或部分舱室进水时,舰船仍能漂浮在水上。一般情况下,小型船可以分成数个水密舱室,而大型船可以分隔成十几个舱室。水密隔舱技术有三点重要作用:第一点,即使某一舱室因触礁破洞而淹水,短时间内海水也不会波及旁边舱室,这样就可以保证船舶不会沉没;第二点,因为船壳板、甲板有众多隔舱作为支撑,增加了船体的刚度和强度;第三点,隔舱为船体提供了坚固的横向结构,使桅杆得以与船体紧密连接,这也为后来古人发明多桅多帆技术奠定了基础。水密舱壁还有一个玄机就是在道水密舱壁的最低点开一个开口,也就是“流水孔”。这个小小的流水孔是用来在清洗舱体时排除积水的。如果不在舱壁上开这样的小孔,就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排除积水;而开了流水孔之后,只要将船舶稍微向船尾倾斜,全船的积水就会流向尾端的舱,这样只需在尾舱排除积水就行了。大大减轻了水手的洗舱工 作。
  水密舱壁的发明为中国古代的远洋航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车轮舟
  车轮舟也叫作桨轮船,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一项重要发明,早在公元417年就已经出现了。晋大将刘裕由黄河乘桨轮船“溯渭(水)而进,舰外不见有行船人。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以为神”。这是在世界上首次出现桨轮船的文字记录,为科技史学家所公认。
  桨轮船用轮桨作为推进工具,所谓“轮桨”,也就是将桨的叶片装在轮子的周边,可以使原本桨的直线、间歇往复运动,变为圆周、连续旋转运动。由连续旋转的轮桨不断划水,不仅可以连续推进,避免了用手划桨时所做的虚功,而且还可以借自身的体重用脚踏转轴省力。在同根转轴上可根据船宽安装很多踏脚板,由很多人同时踩踏,可以发挥多人的作用,提高车轮舟的推进效能和船速。车轮向前转,船就前进;车轮向后转,则船可后退。桨轮船进退自如,机动灵活,提高了船的机动性,这对战船尤为重 要。
  轮桨的发明在造船历史上有重大意义,它使船舶的人力推进工具产生了一个飞跃,达到了半机械化程度,成为古代船舶人力推进技术的最高水平。
  指南针
  说起指南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发明指南针的吗?在指南针发明以前,古人又是利用什么工具来判断方向呢?
  就像其他的技术或者某些工具一样,指南针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和进步。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世纪的一本奇书——《鬼谷子》中,首次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利用物质磁性制成的指向工具——司南。它的原理是将天然的磁石打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刻有八卦、天干、地支及二十八星宿的盘子上,利用磁石的指南作用来辨别方向。但是,司南的缺陷十分明显,只要稍微受到震动,磁勺就会移动而失去磁性,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只能在静止的条件下使用。后来,中国的能工巧匠又发明了一种叫作“指南鱼”的指向工具。指南鱼是人工制造的磁铁,可以在车、船上使用。南宋时流行一种“指南龟”,是将天然磁石安放在木刻的龟身体内部。指南龟可以说是旱罗盘的前身。如果把磁针和方位盘结合起来,就能做成一个罗盘,它能满足人们测定方位的需要。南宋时,人们还发明了更先进的水浮式磁罗盘——针盘,它是由一根水浮针和一个圆形方位盘组合而成的。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将磁针穿在灯芯草等可以漂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放在盛水的碗里,这种碗被称为“针碗”。
  指南针被制造出来了,下一个问题是把它放在什么容器里,让它既能妥善保存,又便于用来观察方向。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详细介绍了安置指南针的四种方法,分别是水浮法、碗唇法、指爪法和缕悬法。水浮法就是将磁针横着穿过一截灯芯草,放置在水面上,但是水的张力会影响磁针的转动。碗唇法就是把磁针架在碗沿上。指爪法则是把磁针架在指甲上。缕悬法是用细丝系着磁针并悬挂起来,在没有风的地方使用。
  经过长期的实施、总结和完善,指南针终于成型并很快就被应用于航海事业,并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江晓原.中国科学技术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360-367.
  [2]金秋鹏.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50-73,163.
其他文献
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高潮正在兴起,人工智能作为引领这轮科技高潮的重要驱动力,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着眼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巨大潜力,牵头发起了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希望能以竞赛的形式推动相关芯片技术、智能算法、自动控制和机器人制造等专业融合发展和共同创新,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增进共识,促进合作,同时也可有效地发
期刊
海藻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能直接作用于蔬菜等作物本身,促进其根的生长发育,促进其光合作用,增加果实产量。海藻是怎么做到的呢?在第21届雷力平衡农业国际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郭仰东就发表了关于海藻中的褐藻寡糖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免疫性的研究报告。褐藻寡糖是什么糖呢?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呢?  褐藻寡糖的“超能力”  糖类物质根据分子聚合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只有1个糖原单位的叫作单
期刊
“智能音箱”“智能车载”“智能客服”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但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也有了很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新玩法。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发布了一项令人惊讶的研究——只需要听6秒的声音片段,AI 就能推断出说话者的容貌。研究人员使用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视频来设计和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实现了从一个人讲话的短录音中重建其面部图像。  你能想象手套可
期刊
众所周知,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进行精准的治疗。孤独症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孤独症是因为疫苗、重金属吗?孤独症是家族遗传吗?还是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疾病感染或是用了药物?目前,孤独症的确切病因仍然未知,但经过严格的医学与科学实验,我们知道孤独症和基因以及环境有关,普遍认为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导致的。在孤独症病因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基因与环境两方面。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和特点都表明,基因有很大程度的
期刊
重见天日的独轮车形象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武翟山北麓武家林的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梁祠”,因地处黄泛区,历史上多次经历洪水淤漫而被泥沙掩埋,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这些珍贵的汉代石刻才得以重见天日。武梁祠石刻创建于东汉时期,画像上摹有的独轮车形象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独轮车形象资料。  独轮车俗称“鸡公车”“羊角车”“鹿车”等,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独轮车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遍及我国大
期刊
中国自古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在建筑技术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环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逐渐形成了不同结构方式的房屋类型,主要有抬梁、穿斗和井干3种方式。  抬梁式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即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安置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并加高至屋脊,构成一组木构架。继而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上布椽,面阔方向以枋连接,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构架。抬梁式木构架属于梁柱结构体
期刊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启了下西洋(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郑和七次航海路线都是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也大多是西洋国家。所以历史上将这一重大事件称为“郑和下西洋”)的航程。在此后的28年间(1405—1433年),郑和又先后6次进行远洋航行,遍历南洋、印度洋诸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七下西洋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日趋恶化,人们对公益林所起的重大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识。但由于公益林不仅涉及公益林的价值构成及补偿机制等理论性问题, 而且还涉及公益林管护体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重点对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林经营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经营;发展建设  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非常奇特的展品——“铜卡尺”,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构造与今日我们使用的卡尺几乎无异。到底是谁有如此奇思妙想,能够在2000年前做出如此的设计呢?他就是“穿越皇帝”——王莽。  虽然这位“穿越皇帝”很短命,只在位16年,但王莽还是有很多让人刮目相看的创新之举。王莽颁布的很多政策在当时都是非常超前的,如他将土地国有化,平均分配;废除奴婢制度;政府参与计划经济,实
期刊
您听说过脑卒中吗?您身边有脑卒中患者吗?  脑卒中,俗称“中风”,“卒”意思是仓促急速,从词义上就可以看出脑卒中这种疾病的发生非常迅速。你知道吗,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健康杀手。在我国,每7秒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平均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2018年我国居民因脑卒中死亡的比例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在脑卒中患者的幸存者中,残疾率高达75%,其中约有1/4的患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