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来源 :科研成果与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启了下西洋(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郑和七次航海路线都是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也大多是西洋国家。所以历史上将这一重大事件称为“郑和下西洋”)的航程。在此后的28年间(1405—1433年),郑和又先后6次进行远洋航行,遍历南洋、印度洋诸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七下西洋,前三次最远到达现在印度的卡利卡特;从第四次开始,航线逐渐延伸到现在的霍尔木兹、红海以及非洲东海岸。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航程之远,船舶之多,人员之众,所到地域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开辟了大航海时代的先河。
  
  郑和船队
  郑和船队的船员人数相当多。根据史料记载,第一次约为2.78万多人,第三次约为2.7万人,第四次约为2.77万多人,第七次约为2.76万人,其余几次的人数不详,但是估算也在2.7万人左右,这充分显示了郑和船队的实力。
  郑和船队约有各类大小船舶200余艘,是一支混合式联合船队。船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有严格的编队原则,鸟瞰郑和船队的形状,其航行队形就像一只飞燕,有头(前哨)、有身体(由粮船、坐船组成)、有翅膀(左、右两翼)、有尾(左、右后哨)、有心脏(宝船),移动灵活,有利作战。在航行的过程中,郑和船队一般使用信号旗帜和信号灯笼以及声音号角联系,白天以旗帜为指挥信号,晚上则以灯笼代替,遇到有雾、雨、雪等天气,便以锣、鼓、喇叭等乐器进行指挥联络。如果遇到危急情况,郑和船队则是靠坐船传达航行命令。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舶主要有6种类型[1]。
  一是宝船。宝船相当于现今大型舰队的旗舰,专门供船队的主要领导和指挥人员乘坐,也用来装运宝物。宝船气势巍峨,就像是帅府一样。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1丈≈3.33米,1尺≈0.33米,下同),宽18丈。中号的宝船稍微小一点,但是也有37丈,宽15丈。宝船上还设有9根桅杆,12面帆,以及蓬、帆、锚、舵等。
  二是马船。马船又叫马快船,专门用来装运马匹和物资。这种船的尺寸也很大,长约37丈,宽15丈, 有8根桅杆。
  三是粮船。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舰队所需粮食及后勤供应物品。船长28丈,宽12丈,有7根桅杆。
  四是坐船。坐船是大型战船,又名“战坐船”。它是作战时的指挥调度船,专门用于传达主帅的将令。郑和船队中,坐船是屯存水師、安营扎寨的主要船只。坐船长24丈,宽9.4丈,有6根桅杆。
  五是战船。战船是承担护航责任的专用船舶。
  六是水船。水船是用于储存、运输淡水的专用船舶。
  郑和船队的航海术
  《郑和航海图》[2]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这一航海图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丰富地名,详细标注了针位和航路,还附上4幅《过洋牵星图》,是我国古代航海图中水平最高、体系最完备的航海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图之一,比后来的葡萄牙人航海图早了100多年。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称赞此图“是一幅真正的航海图”。航海图注重写实,一字展开,对有关的地形,还有山峰、岛礁、寺院和桥梁等都进行了对景写实,全图以对景写实的图片为主,以文字叙述性的航路指南为辅。郑和地文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在于,它形成了包含行驶过程中航区的地文、水文、气象、天文等诸多自然因素的综合针路图。此外,在航迹修正方面,郑和船队还广泛应用了陆标定位、测深定位和天文定位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牵星板”这种专门观测天体高度的航海天文仪器已经被应用,它能测量的最常见的星体有北辰星、华盖星、灯笼骨星、织女星、南门双星等。除了以上技术以外,郑和船队还正确运用了季风航海术,巧妙地运用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规律,使得远洋航行得以顺利进行。
  郑和下西洋完美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造船航海技术的超高水平,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馆.情系大海:百问篇[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52.
  [2]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9:406.
其他文献
推荐单位:北京电子学会 科研代表:王志华 转化作者:张科  在2020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賽中,机器人在赛道上跨越障碍,向终点进发。它们不需要选手操控,而是自主调整动作和姿势,自主前进,它们看起来会观察、能跑、能跳,有的还会翻滚。据大赛执行主席、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王志华介绍,他们曾经试图在2020年挑战赛规则中设计考察机器人复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能力,也就是说要让机器人根据选手的语音
期刊
桥梁,是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从古至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不同,造就了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桥梁建筑。行走于我国大江南北,你会看到许多桥梁。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上,涓涓细流的高山平原中,一座座桥梁宛如彩虹,让人们禁不住回望历史,仰叹历代桥梁建设者的聪明智慧。  古桥建造成就辉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体现的是人们联通道路的要求和决心。隋唐时期,我国
期刊
时值冬季,各种美轮美奂的冰雕又要出场,西湖大学科研团队展示了一种“冰雕”绝活儿。他们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  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冰雕”上,该研究团队已经可以实现从精确定位到精准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为模具制作结构、加工器件——一种新型三维微纳加工系統雏形初现。对应光刻胶,科研人员给这层水冰起名“冰胶”,给冰胶参与的电子束光刻技术起名“冰刻”。  从全球范围来看,冰刻技术的研发
期刊
从古至今,科技成果都在不断造福人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少實用的科技成果都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福祉。  走近中国古代科技,一起领略中国古代科技的魅力。
期刊
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高潮正在兴起,人工智能作为引领这轮科技高潮的重要驱动力,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着眼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巨大潜力,牵头发起了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希望能以竞赛的形式推动相关芯片技术、智能算法、自动控制和机器人制造等专业融合发展和共同创新,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增进共识,促进合作,同时也可有效地发
期刊
海藻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能直接作用于蔬菜等作物本身,促进其根的生长发育,促进其光合作用,增加果实产量。海藻是怎么做到的呢?在第21届雷力平衡农业国际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郭仰东就发表了关于海藻中的褐藻寡糖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免疫性的研究报告。褐藻寡糖是什么糖呢?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呢?  褐藻寡糖的“超能力”  糖类物质根据分子聚合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只有1个糖原单位的叫作单
期刊
“智能音箱”“智能车载”“智能客服”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但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也有了很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新玩法。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发布了一项令人惊讶的研究——只需要听6秒的声音片段,AI 就能推断出说话者的容貌。研究人员使用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视频来设计和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实现了从一个人讲话的短录音中重建其面部图像。  你能想象手套可
期刊
众所周知,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进行精准的治疗。孤独症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孤独症是因为疫苗、重金属吗?孤独症是家族遗传吗?还是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疾病感染或是用了药物?目前,孤独症的确切病因仍然未知,但经过严格的医学与科学实验,我们知道孤独症和基因以及环境有关,普遍认为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导致的。在孤独症病因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基因与环境两方面。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和特点都表明,基因有很大程度的
期刊
重见天日的独轮车形象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武翟山北麓武家林的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梁祠”,因地处黄泛区,历史上多次经历洪水淤漫而被泥沙掩埋,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这些珍贵的汉代石刻才得以重见天日。武梁祠石刻创建于东汉时期,画像上摹有的独轮车形象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独轮车形象资料。  独轮车俗称“鸡公车”“羊角车”“鹿车”等,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独轮车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遍及我国大
期刊
中国自古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在建筑技术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环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逐渐形成了不同结构方式的房屋类型,主要有抬梁、穿斗和井干3种方式。  抬梁式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即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安置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并加高至屋脊,构成一组木构架。继而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上布椽,面阔方向以枋连接,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构架。抬梁式木构架属于梁柱结构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