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爱国将领吕继周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am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继周(1897—1944),字续文,云南省安宁县鸣矣河乡双凤村(今大双村44号)人。19岁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十期步兵科,毕业后升任排长。曾参加护国讨袁,1927年至 1937年,先后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军十二师三十五旅七十二团任排、连、营、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初期任三十五旅上校旅长。1941年,在新三军唐淮源部任第十二师参谋长、代师长、师长,后转战至兰州,任陆军第三军少将副军长。1944年5月28日病故,终年47岁。
  明清时期吕家是望族。清朝末期,吕时与吕刘氏夫妻,生育长子吕绍周,次子吕绗周,三子吕缔周,四子小时候病故,五子吕维周,字之祯(陆军第三军第七师第十九旅少将骑兵旅旅长;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第二队毕业),六子吕继周,字续文,及三个女儿(未取名字,随夫姓)。
  抗战在即,主动请缨
  1935年至1936年间,日寇铁蹄跨过长城,华北、中原上空愁云惨雾,哀鸿遍野,引起了国民党军中广大爱国官兵的愤慨与觉醒,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 的反动政策产生了怀疑。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萌发了团结抗日、枪口对外的要求。1936年10月,吕继周奉命率一个团,与两个日伪蒙古王爷的骑兵队打了一仗,把这群走狗打得大败溃逃,吕部将士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在这场战斗中,吕继周负了伤,上司准假让他休息几个月。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谣传纷纭,气氛紧张。这时,吕继周的家眷住洛阳,妻子儿女惶恐不安。正在望眼欲穿之际,吕继周回家来了。他对家人阐明外侮日深,军人抗日卫国,责无旁贷的道理,最后對亲人们说:“我决心把你们送回云南老家去,拖着这个家如何打日本!我预料,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要大打起来。”
  1937年4月,吕继周乘养伤休息之机,将妻子儿女送回昆明,安排好家属后,去拜见了云南省主席龙云。龙云劝他留在家乡,他谢绝了,并说:“我当了多年的军人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如今在北方,中国和日本就要大打起来,在这个关键时候我怎么能退下来。”龙云很受感动,并赠款补充旅费。回部队前,他领着妻子儿女去吃了一餐过桥米线,并对家人说:“待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后,再领你们来吃过桥米线。”还再三嘱咐子女好好读书,中国一定会胜利!自此以后,吕继周再没有回过家乡,他在昆明对子女的嘱咐即是诀别之言了。
  同仇敌忾,抢夺险关
  卢沟桥事变后,吕继周在第三军七十二团任团长。1937年10月,日军由忻口犯太原,东南线娘子关失守。太原告急,第三军七十二团奉命由石家庄夺娘子关援太原。日寇一个精锐旅团在娘子关拦截我军。在武器精良、猛若狂兽的日寇阻击下,吕继周率七十二团全体官兵照上级部署,首先避其锋芒,将部队潜伏于娘子关山谷中。当日寇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之际,全体官兵出其不意,勇猛出击,把敌人拦截成数段,分别围歼。由于敌人阻击我军援太原不成,遂动用其精锐部队反扑,火力倍增,娘子关得而复失。双方经五天的鏖战,我军突破日寇阻击,急行军赶到榆次时,日军已攻陷太原,同浦线南段已被日寇占领,第三军只得由太子谷、洪口进入山区。不久,第三军划归第十八集团军指挥,在山西洪洞,第三军团以上军官开会三天,吕继周升任三十五旅上校旅长。会上,集团军总部进行了敌后作战部署,会后,部队活动在昔阳、和顺、长治、长子、黎城、潞城及东阳关一带与敌作战。
  中条山之战
  1938年4月20日,朱德、彭德怀关于基本粉碎敌人对晋东南九路围攻后致电部署东路军(东路军所辖部队包括曾万钟部第三军)。电报对东路军各部队的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全军奉令回山西临汾、曲沃、闻喜、侯马铁路一段地区与日寇苦战了三个月。之后,即进入中条山主脉据守。
  中条山,地处晋南,背靠黄河,山峦起伏,物产丰富,有北国江南之称,是日寇由晋翼渡河,威胁川陕的一道天然屏峰。此时,吕继周已升任十二师参谋长。中条山战役期间,十二师常跟随军部活动,自1938年开始,日寇已向我守备阵地发起正面进攻十一次,均为我军击退。军长唐淮源及各师将领慷慨陈词,下定决心消灭日寇,保国安民。
  战役中我军采取游击战和阵地战相结合,屡次给日寇以重创。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牵制了敌人两个师的兵力,日寇久犯不成,惊呼中条山是其“腹内盲肠”。由于中条山之战拒敌有功,吕继周升任十二师师长。
  1941年3月,日寇对中条山久攻不下,更加处心积虑,除派汉奸、伪军混入中条山区刺探我军情外,又集中优势兵力,由筱塚中将率三十七师团(师团长安达)二百二十七联队(联队长中岛)、四十一师团(师团长清水)及一混成旅和一骑兵团,共9万余人来犯。4月30日,我方察觉敌情紧张,寸性奇、杨玉昆、吕继周三位将军,奉命率十二师推进至张家店和窑头为机动部队。5月4日,曾万钟令十二师为军预备队,控制韩家岭、张家店、窑头等地。5月7日下午,日寇向我阵地发动全面进攻,约三点,左翼友军新编二十七师在王家窑激战于狂风暴雨中,伤亡惨重,军情告急。吕继周奉命率十二师增援1501高地,激战一小时,敌人大部被歼,残敌向南逃窜。陆军第三军第十二师伤亡很大,师属副团长潘尔伯阵亡。
  5月8日上午9点30分,下唐田之敌2000余人向我集团军总部所在地猛攻。中午12点攻至黑虎庙,总部急调魏凤楼纵队的一个支队阻击,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同时赶到,共同夹击来犯之敌。战斗至下午3点,日寇一部由干沟袭击麻家匣十二师武器弹药库所在地。此时,军部与总部联系中断,形势险恶,寸性奇、杨玉昆、吕继周率十二师主力,于5月9日拂晓进黑虎庙与敌激战。为了尽快摧毁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上田胜悍然违反国际公约,下令大量使用芥子气毒气弹,中国官兵纷纷中毒,上田胜率部向防御阵地纵深挺进。敌人使用了大量的毒气弹,并由唐口调来2000余人增援,黑虎庙阵地出现拉锯战。日敌机从早到晚对我军阵地狂轰滥炸,战至下午5时,敌势稍挫。7时许,由第三十四师传来曾万钟总司令(此时,第三军又划归第五集团军指挥)指示的3个作战方案。若第一、二方案不能实现,可化整为零进行突围。   5月10日,午后大雨,第十二师随军部沿温谷大道南进,在温谷以北高地与敌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处境异常险恶,于是采取了第三方案,十二师随军部向东突围。5月11日阴雨,突围未成,激战一整天,敌我双方伤亡惨重,天黑后,我军又寻找突破口,但情况不明,加之山洪暴发,官兵们已两天没吃饭,饥寒交迫,军师长和全体官兵仍同仇敌忾,毫不畏缩,决心以身报国,进行突围。13日,天仍阴雨,十二师突围未果,弹尽粮绝,军长唐淮源令吕继周要千方百计带领部分官兵突围出击并报告战况,如果我唐淮源牺牲,可代之指挥,不料,这就是唐淮源军长的诀别之言。下午2点 30分,唐淮源军长壮烈殉国,寸性奇悲愤冲向敌阵,中弹阵亡。娄士友等人痛哭着将两位将军的遗体就地简葬。
  5月14日,吕继周与谭善洋(云南绥江人)在洞南沟收集失散官兵4000余人,按曾万钟的指示编成一个纵队,于5月16日向西突围。吕继周所率官兵在突围时与日寇短兵相接13次,血战中,吕继周和师部副官车子涵被冲散,吕背部中弹倒在阵亡官兵之中,后被卫士救出。经过5个多小时的拼杀,终于突出敌围,渡过汾河,再由师家滩渡过黄河,在陕西省韩城集中,经合阳、朝邑、华阳到达握关,在阎底乘火车到洛阳整顿后转战至甘肃临洮休整。在唐淮源、寸性奇将军殉国后,吕继周代师长流着泪将战斗报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撰写了《陆军第十二师参加晋南中条山战役战斗要报》。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1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职令铨(壹)字第019号,兹任吕继周为陆军第三军少将副军长。
  领军治兵,以严出名
  吕继周6岁丧父母,随大兄嫂度日。读过乡学。1926年6月,他离滇赴广东参加北伐战争。在军内任职的吕继周,严格治理自己所在军队将士军纪,严禁损害老百姓的行为。中校团副李德贵回忆起与吕继周将军的军旅生活时说:“清早就吹集合号军训。军队纪律很好,不扰乱百姓。在抗战的头一年,碰着二十五师部队的一名士兵,夜间跑到商店里抢东西,后来有人报告了吕继周,查证属实后拉出去亲自枪毙。还有一次,一营有一个排长何世龙,他过去当中士时,有一个排长在太行山牺牲了,何世龙就与这名排长的女人同居,吕继周知道了此事,按军法从事枪毙了何世龙。”
  1935年北上赣江,这时,吕继周已升任团长。一日,乘木船行军,傍晚,船队停靠河岸,忽有一衣裳褴褛的中年男人,背上背着个娃娃,左手抱着一个娃,右手还牵着个娃娃,哭着跪在吕继周面前说:“求团长开恩!”吕继周大吃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忙将来人扶起,叫他好好说。那人说;“我的老婆被你们胡副官抢走了,就是坐在你们船上的那个女人。”吕继周唤来船主盘问,船主说;“胡副官托我照看,借乘团长的船别人不敢过问。”他听后非常生气,令人把胡叫来,胡供认确有此事。吕继周大怒,一掌将胡打倒在船上,并吩咐送交军法处严办。回头又把那女人叫来,问她为何跟胡私逃?女人说:“我男人是木匠,没有活做,有如在家饿死不如跟胡副官出来找条活路。”吕继周即训教她说:“不能嫌贫爱富,快跟你丈夫领着娃娃回去找活做。”又叫妻子汪国瑛拿来两块钱给她。夫妻俩眼含热泪,千恩万谢地领着娃娃走了。
  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1944年5月,吕继周在甘肃临洮因脑溢血猝然去世,收到家属通知后,吕继周的长子吕怀瑶(又名吕田)和五哥吕维周,前往甘肃省兰州市十二师师部参加追悼大会。6月10日,《云南日报》第三版刊《发起吕副军长继周追悼大会啟事》: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军吕副军长继周,字续文,云南省安宁县鸣矣河人。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十期步兵科。历在滇军及国军第六军、第三军任职;参加护国护法、剿匪、讨逆、抗日诸役,身经百战,两度受伤尚未平虏,以迭建殊勋,智勇深沉所向有功,以积劳致病脑充血,竟于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殁于临洮军次。身后萧條遗子三人(长子吕怀瑶、次子吕仲瑶、三子吕怀碧)、女一人(吕怀琼);配陸氏(更正为汪国瑛)均在籍。其灵榇由临洮移兰州榆中兴龙山暂历同人等,以军丧袍泽国失平城弥深悼惜,中央追念前勋自有褒卹之典,受擬于七月十三日,在兰州十二师部举行追悼大会,邦人君子或属知交或同袍泽如承锡予輓章谊等,脱渗情踰表不胜翘企之至!
  寄件请交昆明军政部驻滇办事处。
  发起人龙云、朱绍良、高一涵、谷正伦、曾万钟、胡宗南、李铁军、李延年、张鑑桂、陶峙岳、范汉杰、丁德龙、赵寿山、高桂滋、何兢武、鲁大昌、马崇六、杨德翅、周体仁、张春圃、严武、王珏、杨德亮、蔡孟坚、丁宜中、李少凌、蒋汉城、水一梓、关超中、赵锡光、朱朝亨、甘文常、陈星坦、顾祖德、朱迈沧、郑通和、皮宗敢、丁棚中、邱开基、萧树瑶、李用章、张维、赵龙文、李世龙、沈元镇、谭季纯、马幼良、郭宝贤、周开勋同啟。
  曾与吕继周在第十八集团军抗战的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代表以不同形式送来挽联,并参加了追悼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张鑑桂、范汉杰、丁宜中赙赠吕续文先生国币壹拾万元,1944年8月15日交吕怀瑶具领。
  一生清廉,两袖清风
  1941年7月期间,吕继周安排军需主任莫某到西安办理全师军官的内衣。莫某办好之后回到山西中条山,买了一卷烟送给吕,紧接着又送了用盒子装着的几枚金戒指,吕继周见后大发脾气,说叫你去办事,你就要在大家头上刮一点,说着就连卷烟、装金戒指的盒子砸在莫某的臉上,最终莫某被查办。吕继周将军为官一身清廉,两袖清风,且乐于助人,他逝世后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1944年,家属收到他去世的通知,五哥吕维周(原陆军第三军第十九旅少将骑兵旅旅长)、长子吕怀瑶去料理善后,带回的遗物大都是书籍和葬礼时照片、挽联。
  因抗战有功,陆军第三军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44年9月8日追赠吕继周为第三军中将副军长,并报请给予公葬,葬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南坡湾村麻家沟社。
其他文献
周光召同志在出版《裴丽生文集》的序言中写道:“裴丽生同志的作风是不择细流,不拘琐碎,有理财干部所特具的耐心和细致。他有一把多功能的计算尺,能做各种复杂的运算。经他手公布的数字,绝对不会互相矛盾,也没有水份。这些工作,没有军事家那么雄才大略,没有文学家那么锦心绣口,但在那些米面油盐,吃喝拉撒的后面,却有着炮火的诗意和欢呼的浪漫。”    裴丽生,原名裴毓华,1906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谭家乡(
期刊
苏庄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南10千米处的河西镇,西靠牛山,东临丹河,自古便是高平通往晋城的必经之路。相传初由苏姓人家建庄,故取名为苏庄。明清时期,杨姓、贾姓人家相继迁入,经过家族数代苦心经营,成为当地的巨商大贾,先后修建了许多精美的深宅大院。  这里依山傍水,地势优越,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民居古建星罗棋布,古街老巷旧貌犹存,是高平市晋商大院高度密集的古村落。村内现存传统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
期刊
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友常江为纪念《对联》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发表《对联人应以华荣为荣》一文,因其中有“误判”成分,让我久久不安。现在有个让我写写赵云峰老师的机会,就请赵老师“出面”,顺便帮我解除一下“误判”,何况“起因”与赵老师有关呢!  说实话,我这后半辈子创办《对联》杂志,参与楹联事业中,相识许身国学、“万事随缘”的赵云峰老师,是我最大的缘分。三十多年亲密相处,赵老师在我心目中,就像明代著名书
期刊
初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天灾战乱频仍,世道很不太平,老百姓常常衣不蔽体、食难果腹。刘峰的父亲刘克仁同许多山东穷人一样,为了谋生,踏上“闯关东”之路;继而走出国门,落脚朝鲜半岛,在南朝鲜汉城(今首尔)开了一个小餐馆。在刘峰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把他这个独子也带了出去。父子俩的追求既简单又现实:通过在外拼搏,让自家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底,朝鲜人民军解放
期刊
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和太岳山区建立根据地,1938年4月,扩展为晋冀豫根据地,1941年1月与鲁西根据地合并为晋冀鲁豫根据地,控制范围包括山西东南,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西南部及江苏部分地区,所辖面积约69.9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余万,分属198个县。在晋冀鲁豫边区,共产党从思想、组织、政策等方面对传统封建的婚俗进行改
期刊
后唐明宗李嗣源,本名李亶。少为沙陀部落部民,随父在沙陀军中供职,成长于山西北部雁门一带(今忻州地区)。父亲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李亶就因骑射功夫优秀,被收入李国昌帐下为亲兵,又被收为李克用养子,赐名李嗣源。通过战功累积,逐步成为李克用及庄宗李存勖手下优秀将领。他的大半生时间身为先锋武将,浴血战场,六十岁后才在军事动荡中“黄袍加身”夺取帝位。他屡遭庄宗猜忌,历经磨难,宵小谣言攻击,使其最终选择背叛庄宗
期刊
我叫高生云,生于1928年正月十四,按民间虚岁算法,已是近90岁的耄耋之人了。2015年10月,山西省方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段晓琴捎话给我,让领“抗战70周年纪念章”。细细算来,这已是该年度我的第三次“殊荣”,前两次是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喜祥分别在春节和七一建党节到马坊谭家沟家里慰问我。领到纪念章,外甥还专门照相留念,说应该记住历史,珍惜荣誉。抚摸着金灿灿的纪念章,我不由心潮澎湃,想起了抗战的岁月,
期刊
1949年9月至11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夕,对关押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白公馆、渣滓洞、松林坡等处的革命志士实施了系列大屠杀。据重庆市各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遇难烈士筹备委员会编写的《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一书记载:“死难人数(发现尸首者)共三百三十一人”。殉难者当中,有杨虎城、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这些在全国知名度高、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也有江竹筠、许建业、陈然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有因反
期刊
窦庄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沁河河畔,西依榼山,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文化深厚。作为一处典型的防御性古堡式建筑群,窦庄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种类齐全,公共设施完善,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例证。  窦庄村始建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至今已延续1000多年。据村内清代康熙朝《窦将军墓碑》记载,端氏窦璘之女被宋哲宗纳为妃子,窦氏家族因此兴盛荣耀,在朝为
期刊
著名国画艺术家齐白石,湖南湘潭人,186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生靠刻苦自学,在艺术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然而,他在旧社会所经历的封建专制、军阀割据、国民党统治的各个时期,绘画、治印等专长从未受到过政府的重视,他只能以此当作赖以谋生糊口的手段。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艺术造诣和价值才被中国共产党所重视和尊敬,1953年他荣获“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他是中国美术家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