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国学扛鼎人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友常江为纪念《对联》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发表《对联人应以华荣为荣》一文,因其中有“误判”成分,让我久久不安。现在有个让我写写赵云峰老师的机会,就请赵老师“出面”,顺便帮我解除一下“误判”,何况“起因”与赵老师有关呢!
  说实话,我这后半辈子创办《对联》杂志,参与楹联事业中,相识许身国学、“万事随缘”的赵云峰老师,是我最大的缘分。三十多年亲密相处,赵老师在我心目中,就像明代著名书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的那副对联:


赵云峰

  谈吐趣中皆合道;文辞妙处不离禅。
  回味我对赵老师的浅显体悟,其楹联国学的敬业为人之道,尽在禅、联、谜中。
  口头禅:结义
  生日、结婚纪念日之外,赵老师有个念念不忘的日子:“八四八四”。他常给联友念叨,尤其给楹联学会新老领导叨叨,生怕他们不知道或忘记了。难怪有联友说:“八四八四成了赵老师的口头禅。”
  那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前的1984年8月4日,我邀学会发起人常江来太原出席《对联》杂志策划会。赵老师怀着“发挥余热,力树新功”的满腔热忱,携喜爱对联的儿子赵贺云与会(后父子均为全国会员),和罗元贞教授、梁申威编审、降大任研究员等十多位省城国学文化名人,共商楹联事业大计。从此,赵老师这位“花甲新翁”,便全身心投入到钟爱的楹联事业中来。为了编撰对联、为了传授对联、为了评审对联,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干;有时甚至以“轻伤不下火线”精神,顶着时症病痛,一直干到深夜(我存赵老师夜半0时22分完成撰联任务时写的信),令人感动。
  其实,更令联友们感动的,是赵老师一有机遇就为楹联事业鼓与呼,主动以文会友、以联辅仁,以致山西省文史馆领导答应与山西日报社联办《对联》杂志(编委中曾有文史馆馆员)。虽然此类大大“利好”,皆因人事变故而未果,却真正表明为楹联事业“大肆活动”的,正是年过花甲的赵老师,我则是随着赵老师起点“敲边鼓”的作用。到中國楹联学会成立时,赵老师竟动员了刘永德、贺雨峰、朱焰、徐文达、赵望进、崔生茂、崔耀南、王来和等十余位山西书画名家,献上贺诗、贺联、贺画等作品,受到学会赞扬。
  越是如此为楹联事业无私奉献,赵老师就越是时时记着“八四八四”这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八四八四”的谐音不正好是“结义结义”吗?原来赵老师早把这一天,看成我们三人“义结联园”的日子。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咱们从筹办、搭台、唱戏以来,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那样结拜兄弟,但都是志同道合、对楹联事业以身相许的人,这个坚如磐石的基础是牢不可破的。”
  名片联:励志
  名片是人们交往的工具。赵云峰老师的名片雅而不俗,受到过任继愈、方立天等名家称赞。不过,我翻捡近三十年中赵老师赠我的20多张不同名片,更起着自我激励的作用。因为诸多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赵老师的名片始终在醒目部位,印着这样一副励志联:
  半枝秃笔能扛鼎;一片丹心不染尘。
  赵老师也确实拿这副联天天激励着自己、年年激励着自己,为传统国学文化中作为独特文学形式的楹联,从编撰、传授、评审“鼎立”的三个环节中,努力做着实用中普及、普及中提高的工作:三十多年,他精心地编撰楹联。由于《对联》杂志是对联历史上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刊物,更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各地楹联组织成立、举办征联比赛等,均要求题赠贺联,还有不少联友读者提出的婚庆寿挽题赠任务,几乎统统落在赵老师身上,他都领悟内涵、查找资料、精心编撰,仅我手头即存赵老师编撰的各类联稿近五百副。应山西科技出版社之约,我俩为《新农历》辑撰新春联17年、刊联上千副,其中大都为赵老师精心编撰。赵老师同时还为《中国历代名人名联墨宝大典》《关帝庙对联集》等十多部联书写序,近十万言。
  三十多年,他不倦地传授楹联:2015年6月29日,《92岁楹联家赵云峰收徒》的新闻轰动一时,女诗人曹玉亲成为唯一入室弟子。其实此前,赵老师的弟子早已桃李满天下。《对联》杂志老读者都记得,《赵云峰对联谈艺录》连载中,以虚拟学生刘晓海为代表的16万多读者,大都认真地接受着赵老师那一课课生动精彩的对联知识专题讲授,涌现出时为哈尔滨驻军战士、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楹联家协会主席刘兴君等无数联家。后谈艺录以《联海泛舟》为书名正式出版,发行3000余册,又不知惠泽多少刘晓海般的后学联人。至于赵老师应邀在省市电台电视台、省图书馆、老年大学等公众场合讲授楹联知识,更惠及百姓大众。正如他写的《秉烛吟》:桃李三季窃何喜,尧舜十亿复何愁;老夫身老心难老,秉烛还争最上游。
  三十多年,他更认真地评审楹联:经赵老师担任主任评委或评委的各地全国性征联活动近百次,反复评审出获奖联作有数万副之多。他的认真细致作风,堪比电脑程序,从无遗漏疏忽,已成为评联的范式。他说“了草从事,就砸了咱们的牌子”,其责任心可知。赵老师担任终审的《对联》杂志,已出版280多期,审校文字上千万言,其中楹联数十万副,从未发生大的失误。由于赵老师的严格把关,质量不断提升,被评为省一级期刊,进入国家期刊方阵。至于省市报刊每年的春联专版,大多经赵老师审定后才付印,受到广大作者、读者一致好评。
  我担任《对联》杂志主编十多年中,赵老师担任副主编。因我还兼任《青少年日记》和《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两个月刊的主编,加之社会活动较多,赵老师主动担起上述对联业务重任,硬是“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全力以赴,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楹联文化尽心尽责。回头来看,我俩是在演着一出出对联“双簧”:杂志他审定,我签字付印;贺联他编撰,我书写寄出;评联他选定,我常常跟定,甚至有让赵老师代我参评的时候。故常江在文章中说“真相大白”,看到眼前站着一位干事业的人,其实他“真相并未大白”:真正大干事业的人并不在眼前,而是“双簧”背后那位扛起楹联文化之鼎的主角赵云峰老师!   名字谜:初心
  赵云峰老师原名文龙,字以行。一般文人字是名的解释或拓展,赵老师为何翻转用之?原来出身书香门第、受业高师名下的他,从小暗暗定下人生目标:要在传统国学文化上出人头地,攀登高峰。
  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尤其迎着改革开放大潮30多年的“拼命硬干”,赵老师不仅扛起楹联文化之鼎,更扛起包括楹联在内的国学文化大鼎,被誉为“诗词达人”“联语高人”“翰墨奇人”,应聘为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荣获中国“联坛十老”荣誉称号和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终身成就奖”,成为省文史馆任职最久、年龄最长的成就馆员。他的诗词作品受到过文学巨匠茅盾“大作诗词,均极隽永清新”的赞誉;他的楹联作品更被文史大家苏局仙、罗元贞等赞为“楹联千百副,副副可蜚声。”“云峰诗词联,皆是国内一流水平。”仅八十年代初参加过“京华老字号”等三次全国性征联,均被名家评为一等奖。若不是后因“案头联稿如山拥”而忙碌,更因经常担任各地征联评委而避嫌,赵老师极可能成为“一等奖专业户”。至于他的书画作品,虽是染翰手,尚未被人识。其书法作品熔刘墉体与板桥风于一炉,形成自己刚柔相济之逸雅风格,应在文人书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赵老师曾写一首五律《答友人》,概括自己的国学文化历程:家世书香第,推敲癖最深。髫龄方振玉,壮岁已镕金。花甲诗文冠,古稀翰墨林。泛舟联海客,寰宇尽知音。


2015年冬,趙云峰观看“对联中国”电视大赛节目录制

  熟悉赵老师风雨沧桑经历坎坷的联友,深知如此卓越的国学文化成就来之不易。然而也没料到他是年龄愈大,豪情愈胜,劲头愈足,诗龄和联龄均已超过80多岁。那么,这种始终不渝的持久力从何而来?尤其六十到八十岁“拼命大干”的30年,爆发力又从何而来?首要来自对事业热爱所焕发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常讲:“我不嫌少,就是不给钱我也要干,这是我的事业!”还有自新时期文化春天到来所焕发的青春活力。他曾高兴地在《凤楼春》词中写道:喜三中,浩荡东风。迎来伯乐,凭辕盐阪,艳传冀北群空。面对诗联界一派催人奋进的气势,他“豪情不能自已”,作联曰:“鸿运初开,宁无大笔开新宇;古稀虽近,犹有豪情胜旧时。”甚至“年虽九十心犹壮,尚鼓雄风万里翱!”更来自好联之乐所焕发出来悠然之喜。“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赵老师对国学文化已达“乐之”境界。不久前他在给“张丹薇楹联创作研讨会”的贺信中写道:“从未见过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形势,我能亲眼看到佳联似锦、高手如云的生动场面,我真的兴奋啦!我真的陶醉啦!”可见他心中是多么快乐。不过,这些都表明,爆发力与持久力均源于自身原动力:作为人生目标之初心。赵老师为初心“三结义”,为初心常励志,真乃不忘初心,力量无穷!
  三十多年来,赵老师的敬业为人之道,给我不少启示,但自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至今仍是楹联队伍中的“南郭先生”,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常江先生说“对联人应以华荣为荣”,实在过誉了。现在中国楹联学会正在楹联国学领域兴起研究热潮,“楹联国学扛鼎人”赵云峰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联家真正应以赵云峰为荣!”
  赵老师在为罗元贞教授《难老园诗词选》写的序中,引杜少陵语曰:“文字之交,比骨肉妻孥尤为真挚,非云泥所能判,关山所能隔者。”虽难类比,但相处三十多年,甚感师友之情深切。兹抄2003年农历六月初二,赵老师八十岁生日,自己所草一联如下:
  办刊相识,学联相知,师恩深似海;
  顺利互勉,困难互帮,友情重若山。
其他文献
祖籍山西岚县王狮乡艾蒿沟村、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张板桥博士,是“试管婴儿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张民觉教授的儿子,现任亚裔美国人健康促进机构(AACA)的首席执行官,国际交流计划富布赖特(FULBRIGHT)的高级专家。  张民觉和张板桥父子俩有许多差异,但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都植根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在他们的心灵里,同样有一个去不掉的山西情结。  一  作为在海外的岚县儿女,张板桥
期刊
续范亭是我国现代史上一面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怀着救国救民、争取祖国富强和民族解放的满腔热忱,以宽厚忠恕的为民意识,从旧式军人成为跟随时代潮流勇进的革命斗士。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誉。而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续范亭和毛泽东也结下了诚挚的革命情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续范亭写了许多赞颂毛泽东的诗章如《赠毛主席》,在书信里寄给毛
期刊
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因其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而被推崇为华夏祖先之一。据推证,第一任炎帝神农氏距今约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炎帝神农氏及后人活动地域广,流传的故事多,但因历史久远,关于炎帝神农氏生长地的证据资料不充分,炎帝神农氏故里一直难以确定具体地点。目前,全国关于炎帝神农氏故里的观点主要有五省六地: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河南柘城、山西高平、湖南炎陵县和会同县等。这些
期刊
聆听习总书记‘七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重要讲话有感  不忘初心赤子心,天风浩荡一昆仑。  梦为修远谁求索?代有中华大写人!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何处声声号角吹?烽烟再现响惊雷。  英雄流血不流泪,后世应知为了谁!  雨夜观看央视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文藝晚会有感  绵绵秋雨纷纷落,万里长征万里风。  一路飘红红一路,至今想念毛泽东!  浦江赠友人  ——山西政协调研组赴沪考察有感  平
期刊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浴血奋战在三晋大地的人民子弟兵队伍中,不乏从海外归来的“华侨兵”身影。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有不少“华侨兵”在三晋大地为国捐躯。由于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大部分“华侨兵”的姓名无人知晓;有少数突出人物,如印尼归侨李林、马来西亚归侨曾眷娣等,留下了比较多资料,至今被人们缅怀、颂扬和纪念。本文介绍的优秀记者仓夷,不仅留下了较为详细的事迹资料,而且还有后人
期刊
夏门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西南约10千米处,是一座以城堡式建筑为核心区的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63公顷。  夏门村地处太岳、吕梁两山夹峙的汾河河谷。山西有一句著名的民谚叫“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说的是相传夏禹治水时凿开“灵石口”(即今夏门村所在地),将汾河水导入黄河。后人为了表达对夏禹治水功绩的纪念和感激之情,遂将此处命名为“夏门”。灵石县夏门村  夏门村选址地势险要,村庄建立在汾水边的巨
期刊
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创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以30万兵力由北向南沿交通线推进,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华北一些重要城市相继失守,散兵流匪趁机作恶,汉奸到处造谣,搅得人心惶惶。  在华北战场一片混乱之际,聂荣臻等率一一五师开赴晋东北,自1937年秋冬至1938年底,相继创建了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八路军、工作团于所到之处,袭击敌占城市,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实行
期刊
罗西北(1926—2005),中共早期领导人罗亦农之子。早年留学苏联水电专业,曾长期担任水电部电力局局长,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又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专家组负责人。他对水电工程建设具有真知灼见,是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著名水电专家。在引黄工程建设中,曾任引黄总指挥部的顾问。虽然离世经年,但他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值得永远铭记。  在我经历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工程的推
期刊
周光召同志在出版《裴丽生文集》的序言中写道:“裴丽生同志的作风是不择细流,不拘琐碎,有理财干部所特具的耐心和细致。他有一把多功能的计算尺,能做各种复杂的运算。经他手公布的数字,绝对不会互相矛盾,也没有水份。这些工作,没有军事家那么雄才大略,没有文学家那么锦心绣口,但在那些米面油盐,吃喝拉撒的后面,却有着炮火的诗意和欢呼的浪漫。”    裴丽生,原名裴毓华,1906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谭家乡(
期刊
苏庄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南10千米处的河西镇,西靠牛山,东临丹河,自古便是高平通往晋城的必经之路。相传初由苏姓人家建庄,故取名为苏庄。明清时期,杨姓、贾姓人家相继迁入,经过家族数代苦心经营,成为当地的巨商大贾,先后修建了许多精美的深宅大院。  这里依山傍水,地势优越,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民居古建星罗棋布,古街老巷旧貌犹存,是高平市晋商大院高度密集的古村落。村内现存传统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