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氛围调度中的心理机制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__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是一种很微妙的境界,并不是有正确答案就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氛围,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语文学习却是“触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堂并不把“得到正确答案”作为一种目标引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氛围是语文课堂目标达成的手段之一,它本身也是语文课堂的目标之一。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氛围的调度很多时候依赖于心理机制。关于心理机制,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心理活动的规则和原理等等。在语文的课堂氛围调度时,可以渗透的心理机制有很多:
  
  一、“课堂激趣”——迎合机制
  语文是一门特别丰富的学科,这使得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比较容易的事情。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关注视角等,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切入点和转换点,能够自然地导入主要的课堂话题,并且让孩子积极调动自身的情绪,活跃思维,主动而兴奋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保证了在课堂中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孩子进行课堂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以及知识技能活动等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这是一种心理学中的迎合机制,说白了也就是迎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取得孩子们主动性的配合参与,达到高效课堂实践的目的。
  
  二、“适当示弱”——依赖机制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这使得单向的传授型教学一直大行其道。但时代发展到今天,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实践中,其实老师更多的是定位在引导和合作。所以,很多时候老师要学会卸下“权威”的身份,作适当的示弱反应。可能是老师真的无能为力,而对此抱有坦然之心;也有可能是老师虽然胸有乾坤,却故意做出手足无措的样子。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强化反应,学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挑战欲、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从而达成学生自我进行积极体验、思维、表达的学习实效——这是一种依赖机制的逆向运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有所依赖,他会主动去“照顾弱者”。
  
  三、“亦扬亦抑”——互补机制
  語文的课堂氛围与热闹程度是不能简单等同的,语文学习的学科性决定了课堂上既要有热闹动态的时候,又要有沉静如水的状态。动态的课堂氛围往往是对思维进行语言表达时产生的,静态的课堂氛围则多是进行情感体验熏陶时产生的。这些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并且二者都需要结合起来才有更大意义。把“一扬一抑”的功夫做足,能够形成“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之感,帮助学生强化感觉,调动情绪。这既是尊重人学习的思维和体验的特点,又是一种互补心理机制。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填空练说一段话的环节中,遭遇了这样一个考验:吴XX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离下课只有几分钟了,马上可以进入写字教学了,就喊他最后一个吧。……他流畅地说着。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叹这个孩子说得太好了,真精彩!我微笑着向他点头,示意他坐下。可是他一点也没有坐下的意思,小脸涨得通红,嘴唇嗫嚅着。刚才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坏了!冷场了!”这可是大忌啊!又不能粗暴地命令他坐下。我只能微笑地看着站着的孩子。一分钟过去了,他的神情好象还在思考着什么。又是一分钟……突然,吴XX的眼睛一亮,一口气把再合适不过的结尾说了出来。“吴XX同学能把学过的课文活学活用,把一段话说完整,真是太棒了”我满怀激情地表扬了他。话音刚落,更多的小手高高举了起来,气氛更加热烈起来。犹豫了三秒钟,我做出决定:让孩子们说吧。事实上,那成为了整节课最精彩的时候……
  课堂氛围的把握和调度是很难的,而作为课堂氛围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学生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课堂氛围更大程度上依赖情感体验等内在机制而建立。因此,在课堂氛围的调度中,除了上述几种心理机制外,还有许多心理机制若加以渗透,则都能帮助我们创造出高效课堂。
  【组稿编辑:唐燕】
  (作者单位: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总复习内容多、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在学习的过程中若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没有系统性,就去贸然做题,试图通过大量地做题去强化练习,那么其结果是多数学生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造成失分。另外,由于试题量大,解题速度慢的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
期刊
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在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是突破难点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
期刊
一、肯定成绩,给予赞扬  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与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比较聪明的学生答题经常不循常规、另辟蹊径,很简捷地得出结论,对这样的作业可写下肯定性的评语,如“解法新颖,思路开阔”、“方法灵活,不落俗套”、“我很欣赏你的解法”等短短的批语,简洁明了,充满爱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赞扬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学生看过批语后倍受鼓舞,产生成
期刊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再创造学习的环境,将数学教学设计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再创造之中,他们能在开放的自主探索中求知,成为发现者、创造者。下面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引起猜测  教师出示半径分别是1cm,2cm,3cm的圆,向学生提问:有什么办法求
期刊
【摘要】在农村开展体运动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已被许多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阐述了篮球运动作为农村全民健身项目的可行性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篮球运动 全民健身 农民 发展 因素 对策
期刊
“数学情境教学法”是老师以教材为基本内容,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培养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动、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故事、游戏以及操作实践等情境,从而能很好地建立起表
期刊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责任者——班主任,如何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而德育首当其冲。  【关键词】德育 班主任 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本文根据我从199
期刊
雨果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以后,还是一人一个;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后,将会是一人两个思想,甚至更多的思想。”同课异构就是能够让不同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材进行不同的处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它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选择典型内容作不同的教学安排,从“异构”的比较中,发现或总结这类内容教学的规律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使其成为教学同类内容可以借鉴的资源。  《
期刊
当前,初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说写作能力是比较差的,具体表现在:考试时生编硬凑、硬挤;平时作文抄袭成风或应付了事;作文方法俗套,表达能力很差。所以,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已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及反思,针对当前写作教育实际,通过学习讲座,不断探索,总结归纳了一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途径。阐述如下: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