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理念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积极活跃、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课堂。因为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有可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构造和谐开放、动态生成而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位,营造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是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动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的前提。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宰,也不再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按照自己预定的教案往下教,而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他们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具体的人、一个个有着丰富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这样学生就能发挥积极主动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那么,自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过,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就不会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扼杀异见,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它的生命力。
要想使课堂动起来,教师的巧妙引导非常重要。选择一个好的问题,是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关键。科学有效的引导,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可以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质疑和探究,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欲。例如在讲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时,笔者曾经这样进行了引导。
师:“风急”给你什么感觉?
生: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師:“渚清、沙白”改为“渚暖沙柔”怎么样?
生:不行。“渚暖沙柔”是暖色调,而“渚清、沙白”是冷色调,和整个意境相符合,给人一种凄清的的感觉。
师:“鸟飞回”中的“回”是什么意思?
生:徘徊,盘旋不走。
师:为什么不说“鸟飞还”?
生:这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或者是一只因饥饿而到处寻找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总之,这不是一只欢乐的鸟,而是一只饥饿、孤独和痛苦的鸟。
师:你们凭什么想到它是一只饥饿、孤独和痛苦的鸟?
生: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那么,诗中这只飞鸟已经不再是一只单纯的鸟,而是成了杜甫的化身了。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之下,学生展开想象,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一千多年前,他们仿佛真正走进了诗圣杜甫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感受了他在重阳登高时身处异乡、飘泊万里、孤独寂寞的凄苦。巧妙的设计、师生的互动使课堂真正彰显了生命的活力。
动态的课堂应该尊重师生相互活动中的意外生成。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主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应抓住课堂上尤其是探究课上的意外生成点,把握教学契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例如在讲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时,让学生探究这首诗的意蕴,课堂上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是一首送别诗,告诫朋友蜀地路途险恶,应知难而退;有的说是一首讽喻诗,劝谏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的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还有的说这是一首诗人仕途写照诗,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针对学生不同的声音,我都进行了鼓励,肯定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学生也都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功感。而在现实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意外生成”,不仅有的教师会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更有的还会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些做法无意中不仅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如果是这样,那么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暗淡失色,没有了活力。
天空因飘动的云朵而多姿,大地因流动的小溪而多彩,那么语文课堂更会因为它的动态生成而五彩斑斓。
新课程理念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积极活跃、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课堂。因为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有可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构造和谐开放、动态生成而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位,营造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是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动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的前提。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宰,也不再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按照自己预定的教案往下教,而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他们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具体的人、一个个有着丰富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这样学生就能发挥积极主动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那么,自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过,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就不会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扼杀异见,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它的生命力。
要想使课堂动起来,教师的巧妙引导非常重要。选择一个好的问题,是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关键。科学有效的引导,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可以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质疑和探究,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欲。例如在讲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时,笔者曾经这样进行了引导。
师:“风急”给你什么感觉?
生: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師:“渚清、沙白”改为“渚暖沙柔”怎么样?
生:不行。“渚暖沙柔”是暖色调,而“渚清、沙白”是冷色调,和整个意境相符合,给人一种凄清的的感觉。
师:“鸟飞回”中的“回”是什么意思?
生:徘徊,盘旋不走。
师:为什么不说“鸟飞还”?
生:这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或者是一只因饥饿而到处寻找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总之,这不是一只欢乐的鸟,而是一只饥饿、孤独和痛苦的鸟。
师:你们凭什么想到它是一只饥饿、孤独和痛苦的鸟?
生: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那么,诗中这只飞鸟已经不再是一只单纯的鸟,而是成了杜甫的化身了。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之下,学生展开想象,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一千多年前,他们仿佛真正走进了诗圣杜甫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感受了他在重阳登高时身处异乡、飘泊万里、孤独寂寞的凄苦。巧妙的设计、师生的互动使课堂真正彰显了生命的活力。
动态的课堂应该尊重师生相互活动中的意外生成。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主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应抓住课堂上尤其是探究课上的意外生成点,把握教学契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例如在讲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时,让学生探究这首诗的意蕴,课堂上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是一首送别诗,告诫朋友蜀地路途险恶,应知难而退;有的说是一首讽喻诗,劝谏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的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还有的说这是一首诗人仕途写照诗,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针对学生不同的声音,我都进行了鼓励,肯定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学生也都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功感。而在现实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意外生成”,不仅有的教师会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更有的还会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些做法无意中不仅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如果是这样,那么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暗淡失色,没有了活力。
天空因飘动的云朵而多姿,大地因流动的小溪而多彩,那么语文课堂更会因为它的动态生成而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