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建构魅力语文课堂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989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追求“言意共生”,意味着让“内容”和“形式”实现统一,从而构建“言意兼得、和谐共舞”的魅力语文课堂。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为基础,并基于“言意共生”的大前提探讨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分析重点词句,体会文本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很多名家之作。而在这些经典的作品中,不乏一些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态度的核心词句,对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分析文章主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言意共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将重心放在文本中的重点语句上,并和学生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究,确保学生在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文本中的深刻内涵与意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境,让学生在日后写作时能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现重要的哲理或启示,教师不妨从文本中筛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如,“同学们,经过一番阅读,你对书中‘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流动的瀑布’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这句话具有怎样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很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意识到这句话看似写花,其实以花喻人。紫藤萝瀑布是由一朵一朵的紫藤萝花组成的,而我们的社会同样是由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组成的。只有个体生命的进取和奋发,才能让整个社会充满勃勃生机。通过深入剖析文章中的词句,学生很快领悟到文本中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言意共生”,教师应当从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并和学生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产生全新的思考与认知。
  二、根据课文文眼,品味语言魅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践行“言意共生”模式时,往往遵循着固定的顺序,即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然后在分析过程中提炼文章的情感以及思想。但是,“言意共生”教学模式的实施,其顺序并非无可更改。换言之,学生未必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情感,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分析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以及思想,然后再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细致赏析,从而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阅读品质。
  例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在学生了解文章情感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回归文本的语言部分,并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赏鉴语言的精华。如,“在文章中,作者提到白杨树有哪些品格?一共提了几次呢?”通过阅读,学生很快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眼中的白杨树是积极向上、顽强挺拔的,而且作者一共5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以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白杨树并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学生再次回顾文章的语言,发现作者从白杨树的形象(挺拔、旺盛)、树干(笔直)、枝条(靠拢)、树叶(片片向上)、树皮(有光泽)、气魄(顽强、坚韧、奋斗精神)六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言意共生”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既可以从言到意,也可以从意到言。尤其针对一些情感较为外显的文本,就更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从情感出发并回归文本的語言,将“言意共生”模式发挥到极致。
  三、加强拓展训练,感受言意品格
  无论是阅读素养的提升还是阅读习惯的养成,二者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逐步形成,这意味着教师不仅需要着眼于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还需要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见识更多名家名篇,体会不同作者的文字创作风格,并立足同一背景体会文本中独特的意境。通过类似的拓展训练,学生将对文章的语言和意境有更加独到而深入的体会,并进一步体会到“言”和“意”的不同之美,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言意品格。
  例如,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教师不妨为学生拓展相关的课外资源,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似的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以及莫泊桑的《项链》等,让学生深入阅读这些具有极强反转风格的文本素材,并进一步体会这三位作家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相对特殊的创作背景,从而强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基础的阅读拓展以外,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言意”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运用文章中的反转与讽刺的技巧写一篇微小说。如此一来,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笔,为学生积累更多创作的素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中言和意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对文本“言意品格”的理解与揣摩。对此,教师应当强化课外阅读拓展,并用读写结合的训练模式,加强学生对文章“言意”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实现“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文本中的“言意”关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对此,本文提供了三种实践策略,旨在改善语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深入理解“言意共生”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小娟.减负增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0):159-160.
其他文献
摘 要:听说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对听说教学的改变,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教学课堂的趣味化三方面探究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教学策略,以期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学生。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听说教学  素质教育不断被提倡,课程改革也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应只存在于考试的运用中,而应是学会应用。当今世界,全球
期刊
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胸痛5个月,再发5 d伴咽痛"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达210/110 mm Hg(1 mm Hg =0.133 kPa),否认糖尿病史.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史.患者5个月前开始反复发作胸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向咽喉部放射,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持续数分钟可缓解.患者4个月前曾在我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予抗心肌缺血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服用阿司匹林、
期刊
目的 应用实时一个心动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正常人群的右心室功能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C2000超声心动图仪,在三维模式下采集129名查体健康成年人[男70名,女59名,年龄20~87(38.2±11.8)岁]的心脏全容积图像,使用eSie LVA和RVA分析工作站分别获取左心室(LV)与右心室(RV)的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每搏心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
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以及高卫生资源消耗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挑战[1].20世纪末出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开辟了全新途径。
期刊
索林集团是一家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在全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该公司生产的REPLY和ESPRIT系列心脏起搏器已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将在中国全面上市。REPLY和ESPRIT系列具有多个共同的优势:同类产品体积最小、且不会缩短使用寿命。
2001年的WOSCOPS研究发现,普伐他汀可能有减少新发糖尿病作用;而2008年的JUPITER研究提示,瑞舒伐他汀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究竟他汀类药物对新发糖尿病风险如何?对有心血管病风险或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风险和获益如何评价?这些问题成为近年备受关注的热点。
期刊
目的 评估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同期行双侧颈动脉支架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连续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同期双侧颈动脉支架术的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3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支架术后即刻颈动脉狭窄的改善程度和支架术后30 d临床事件(包括高灌注综合征、血液动力学抑制、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年龄43~78 (65.9±8.5)岁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不可或缺的。关爱学生,不仅是师德的体现,而且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既需要爱岗敬业,又需要关爱学生。只有为学生构建友爱的氛围,学生才能在快乐的道路上持续前进。  一、信任学生,用心引导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只是一部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生活习惯。而这一工作的前提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只有关爱学生,才能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
期刊
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及地方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的恩师于维汉教授离开我们已近2年时间.特写此文,以怀念他为我国克山病的隗治工作做出的杰出的贡献.一、学习工作经历于维汉院士1922年1月28 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38年考取原满洲医科大学,1945年毕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国医大二分校军医1950年28岁晋升为副教授,同年
期刊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D)是主要累及右心室的非缺血性心肌病.90%的ARVD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其中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V1~V3导联T波倒置,大约25%~35%的患者存在特征性的Epsilon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