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明珠,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学生平日接触文言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文言文教学对提高学生驾驭古汉语的能力,尤其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从培养兴趣,注重朗读,指导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培养兴趣是基础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自己丰富的经验中总结出:“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培养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秉着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岳阳楼记》,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的景象、晴明的景象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比如《木兰诗》,因为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可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就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狼》、《桃花源记》等课文,可以先把它们编成一个个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并给他们留下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再学习课文时学生自然就兴趣盎然了。学习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言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就先讲一讲与作者有关的故事,讲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史记》这种既是文学著作,又包含着哲学思想,甚至还含有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文言文,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文言文内容时要适当地深挖掘、广拓展,激发学生透过文言文窗口去钻研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去破译古代人的生活、思想与精神风貌。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以致永不厌倦。
二、注重朗读是手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他们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悟得的东西比教师教、被动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未能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他们对想要知道的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很香一样。同时,对于真正不会的知识,要求学生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教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节奏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学生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背诵就会水到渠成,且还能理解大意。至于什么时候该范读、默读、朗读或齐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灵活掌握。
三、指导学习方法是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些都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把握哪些具体方法呢?
首先,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大力积累文言文词汇。由于文言文用字简约,一般以单字为词,故而我们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一般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来考虑。否则,便容易出现想当然的错误。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有“芳草鲜美”一句,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便会很自然地把“芳草”与“鲜美”都理解成一个词,则整个句子就不太好理解了:芳香的小草又何来鲜美的滋味呢?莫非有谁还会随便将草放进口中品尝不成?其实,这里的“芳草”与“鲜美”都是两个词:芳,是花;草,仍为草;鲜,是鲜艳,美,是美丽。如此将整句理解为“花草鲜艳美丽”就显得贴切而得体了。由此可见,我们抱着现代汉语的某些思维习惯来学习文言文是行不通的。这就势必需要我们花一定的时间来记背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大量积累文言词汇,词汇积累多了,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也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了。这就如同学外语要多记单词,盖房子要备足材料一般,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要把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搞清楚,这是进一步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语法现象主要有词类的活用现象、句子的省略倒装现象、互文错文现象等,不把这些现象搞清楚,在一些文言词的特殊用法与特殊的文言句式面前就会迷惑不解。如宾语前置现象:“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如被动句现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此类例子俯拾即是,不再赘述。
最后,对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灵活自如,切忌死板与僵化。既然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意义用法与句式的结构,对于整个句子的翻译便大可不必硬去照搬资料或死记教师的讲解了,完全可以自行组织语言来灵活进行,需要直译的直译,不好直译的用意译去解决。至于有关的资料或教师的讲解,则只不过是一种参考罢了,绝非唯一的标准。只有进行这些灵活翻译的训练,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使文言文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文言文是整个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探讨文言文的教法与学法便成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培养兴趣是基础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自己丰富的经验中总结出:“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培养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秉着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岳阳楼记》,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的景象、晴明的景象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比如《木兰诗》,因为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可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就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狼》、《桃花源记》等课文,可以先把它们编成一个个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并给他们留下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再学习课文时学生自然就兴趣盎然了。学习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言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就先讲一讲与作者有关的故事,讲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史记》这种既是文学著作,又包含着哲学思想,甚至还含有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文言文,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文言文内容时要适当地深挖掘、广拓展,激发学生透过文言文窗口去钻研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去破译古代人的生活、思想与精神风貌。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以致永不厌倦。
二、注重朗读是手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他们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悟得的东西比教师教、被动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未能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他们对想要知道的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很香一样。同时,对于真正不会的知识,要求学生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教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节奏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学生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背诵就会水到渠成,且还能理解大意。至于什么时候该范读、默读、朗读或齐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灵活掌握。
三、指导学习方法是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些都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把握哪些具体方法呢?
首先,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大力积累文言文词汇。由于文言文用字简约,一般以单字为词,故而我们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一般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来考虑。否则,便容易出现想当然的错误。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有“芳草鲜美”一句,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便会很自然地把“芳草”与“鲜美”都理解成一个词,则整个句子就不太好理解了:芳香的小草又何来鲜美的滋味呢?莫非有谁还会随便将草放进口中品尝不成?其实,这里的“芳草”与“鲜美”都是两个词:芳,是花;草,仍为草;鲜,是鲜艳,美,是美丽。如此将整句理解为“花草鲜艳美丽”就显得贴切而得体了。由此可见,我们抱着现代汉语的某些思维习惯来学习文言文是行不通的。这就势必需要我们花一定的时间来记背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大量积累文言词汇,词汇积累多了,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也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了。这就如同学外语要多记单词,盖房子要备足材料一般,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要把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搞清楚,这是进一步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语法现象主要有词类的活用现象、句子的省略倒装现象、互文错文现象等,不把这些现象搞清楚,在一些文言词的特殊用法与特殊的文言句式面前就会迷惑不解。如宾语前置现象:“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如被动句现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此类例子俯拾即是,不再赘述。
最后,对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灵活自如,切忌死板与僵化。既然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意义用法与句式的结构,对于整个句子的翻译便大可不必硬去照搬资料或死记教师的讲解了,完全可以自行组织语言来灵活进行,需要直译的直译,不好直译的用意译去解决。至于有关的资料或教师的讲解,则只不过是一种参考罢了,绝非唯一的标准。只有进行这些灵活翻译的训练,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使文言文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文言文是整个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探讨文言文的教法与学法便成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