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效果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elif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提倡的三维学习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这一目标是针对以往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情感严重缺失的情况而提出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
  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语文教学功能的多向性决定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使学生的情感犹如不熄的火苗,燃烧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情感与效果”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真挚的感情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首先要让他接纳你、喜欢你这位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关键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给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理智、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操。其内容包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感动而亲近、仰慕教师,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大凡有经验的教师均有如此体会,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们时,无论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厉的批评与斥责,他们都会乐意接受。相反,教师如果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
  
  二、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课堂上,教师的感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满面春风,精神抖擞,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鼓舞学生情绪,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很好。车而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作为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充分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尽语尽意,尽善尽美,恰到好处,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领悟情、体会情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作者的爱憎好恶,褒贬赞扬的情感都在文中有所流露,有所反应。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作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愤怒出诗人,情浓写文章”都是情感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品读体味、情景再现、猜读体验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引发其情感体验,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理解文意、文旨的目的。
  实践证明,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情感因素”。情感的渗透,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让我们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总之,教育领域中的情感教育是一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教育者只有与学生之间搭起感情的桥梁,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吕 行)
其他文献
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前些天我校开展骨干教师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