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_2036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李怀珍(1963- ),女,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126-02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①。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行业、专业或工种等职业方向要求人才的专业教育,有着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它不仅明确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实用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且明确毕业生今后的工作方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职教育能否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同时又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学科、轻专业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有所区别。但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②,高职课程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由于课程模式受到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教育在课程结构上也出现了突出各学科的学术性、体现各学科的科学性,忽视了以专业和应用为主线的课程内在要求。这种高等职业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地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从整体上看缺乏高职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开发的职业定向不清晰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应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更多地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性。然而,目前多数高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没有体现合作性与实践性,课程开发主要还是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建设的许多环节上还没有深度介入;职业情境、学习领域的创设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没有将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体现出来,没有将知识和工作结合起来,这种课程体系很难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很难满足职业定向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应与工作实践、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理论课的安排上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所采用的“三段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暴露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③。同时,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紧缺,导致了实践课比例相应萎缩,实践教学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处理上看,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从实验实训看,也是验证性实验多,结合职业需要的实际操作少,体现不了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色。另外,目前高职教育所用的教材,一般都是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略加修改、删减后形成的,而且,课程内容大多陈旧、过时,课程中引用的很多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被淘汰。
  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或职业群的顶岗能力,舍弃了这一点,高等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竞争力。笔者认为,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树立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建立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共同参与机制,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形成课程结构,以能力为本位,精心设计课程建设内容,建立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过程,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树立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为学生的职业化制定一个动态的行动规划,是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为达到一定职业技术知识、能力、态度目标,并能获得今后职业资格和职业生涯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所以,高职应淡化“三段式”培养方案和以学科设课的模式,要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依据职业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进行教学,按照一线生产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根据岗位及应用的要求重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建立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共同参与机制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应建立有行业企业、课程开发专家、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建设机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课程开发与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首先,行业企业要把它们对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部门,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共同进行职业分析,制定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而后,以生产实践的工作任务及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程序为依据整合为课程内容。同时,课程开发还要邀请课程开发专家参与,他们具有深厚的课程理论知识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并对本专业的课程有相当研究,在高职教育课程的整个开发过程中起“指导性”作用。
  (三)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专业方向与职业方向密切相关,要使毕业生能找准就业方向,顺利就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同时,由于其专业定向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以就业于某种或某类职业岗位为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因而,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培养对象的适应性。在我国,由于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居于中间甚至稍后段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上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其课程内容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满足相关实践的要求为主导,使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
  (四)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形成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这个宗旨,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针对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课程,通过职业分析,按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此,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首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专业面向和主要职业岗位(群),了解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及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新的职业、新的就业机会及所需的新的职业能力,形成“基础课系统与实践教学系统相互交融”④,反映就业方向,体现岗位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课程结构,此结构应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及相关实践性教学课。
  1.必修课。必修课由学校公共基础平台课、系部技术平台课和专业方向必修课三部分组成⑤。学校公共基础平台课由文化基础课和职业能力基础课组成。系部技术平台课支撑专业方向必修课,由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组成,总体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习实训教学为支撑(主要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支撑,是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在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前提下兼以理论讲授,边讲边做。理论讲授主要围绕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以适度、够用为目标进行;实习实训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技能证书的获得及顶岗工作为目标进行;同时,还要结合就业需要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另外,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必须安排的环节。
  2.选修课。选修课由学校素质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前者设置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后者是为了深化、拓宽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特长和潜能而设置的,是重要的专业教育课程。
  3.相关实践性教学课。相关实践性教学课主要包括入学与毕业教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公益劳动等。
  (五)以能力为本位,精心设计课程建设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它不仅明确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且明确毕业生今后的工作方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高职课程体系必须突出能力与素质培养,应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⑥。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能力为导向,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高职与中职教育在职业技能要求上的区别。中职是以再生性动作技能为主,其技能主要通过重复性训练形成;高职则以创造性智能技能为主,其技能培养的核心是变通性能力培养。因此,高职课程内容必须强调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在保持和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适当添加原理和机理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具有对技能更好的理解、运用、改进和提高的能力⑦。另外,课程内容中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内容,应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中。
  (六)建立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过程
  高职教育要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课程的主线不是讲解一套系统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一件(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过程,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为此,一方面要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教师要以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岗位要求为载体进行教学,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以主体的地位自觉建构知识体系,其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职业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关键。如何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调整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重新确定教学内容,以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有益的研究,为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尽一份力量。
  
  [注释]
  ①⑦李晓.浅议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南方论坛,2009(10):95,96.
  ②易康平,晏丽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5):34.
  ③肖福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J].池州学院学报,2009(10):148.
  ④王前新.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模式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6(32):16.
  ⑤陈为,范骏.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45.
  ⑥吴湘.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188.
其他文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新课导入得好,便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类型,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选择适当的课堂导入形式,巧妙、灵活地进行课堂导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怎样巧妙地导入新课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以案例的
为深入研究静压管桩桩土的作用机制及其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以长春地区建筑工程使用的静压管桩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桩的载荷试验,分析了桩对桩周土的挤压作用以及桩端
文章主要分析了获得BEC(商务英语)证书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及BEC考试的特点。从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商务英语教学改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教十几个班级,面对五六百名学生,看着这样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六年的学习中,到底要让孩子掌握多少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达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的问题,文章试图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方面寻找原因,同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成功率  [作者简介]张秀霞(1964- ),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7-0084-01   
对锅炉长杆吹灰器喷头断裂故障进行了分析,采取了疏水斜度调整、管路系统改进和外管材料更换等措施,解决了喷头频繁损坏问题,保证了锅炉正常运行.
【摘 要】本文研究基于Web-App的多媒体文件内容设计与通用嵌套,以满足阅读、交往的需求。首先,介绍Web-App及其即时联通。其次,介绍基于Web-App的内容设计,设计符合iPhone窄屏阅读、iPad宽屏阅读的内容。最后,以Moodle为例总结嵌套通用于Web-App的多媒体文件之路数。  【关键词】Web-App;多媒体文件;内容设计;通用嵌套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社会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准备定位办学方向,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  [关键词]办学定位办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光    在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最重要的话语权,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内涵建设的水平。真正的高等教育,不能够停留
该文详细介绍了福建省无烟煤的特点,并在3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中进行燃烧福建无烟煤的工业性试验过程,得出了不同钙硫比(Ca/S)、石灰石颗粒径变化等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以及
刚刚过去的第26个教师节,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首要保障措施,教师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大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还非常尖锐。着眼于我国教育改革目标,以师范大学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正在政策和现实的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