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文中的几种幽默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kao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渊明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诗人、文学家。其田园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绝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对其诗文平淡风格的研究上,对其诗文中幽默性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陶渊明诗文中所体现的幽默进行了分类,并结合陶渊明的具体作品包括《止酒》、《拟挽歌辞三首》以及《自祭文》《乞食》等几篇来进行论证其诗文中的幽默性。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幽默;幽默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5-0001-02
  1 止与不止的幽默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就提到自己“性嗜酒”,他把酒看得和生命同样重要:“在世无所需,唯酒与长年”。此外,在陶渊明出任彭泽的县令时,被分到一百亩的田地,曾一度想要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秫,但后来因妻子强烈反对,才勉强只种了五十亩。以上种种都可看出他是一个很喜欢喝酒的人,但是在他的作品集中却有这样一首诗——《止酒》,字面上来看就是停止喝酒的意思,很难想象这竟是陶渊明写的,一个如此爱好喝酒之人竟然会写这样的文章,仅仅是一个题目就让人发笑,陶渊明竟会戒酒?文中这样写道:“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苾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墓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徙之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未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全文一百一十九个字,一个“止”字就出现二十次。每一句中都有一个止字,朱自清称之为“诽谐体”。文中说到陶渊明住在城邑,生活的很潇洒,很自在,平日里在高树荫下休息,在苾门中休息,以园葵为美味,以与孩童在一起为乐,前六句都在讲“止于”,而后引出酒,但却说自己一生都没有戒过酒,一旦不喝酒,那么晚上会睡不着觉,早上也起不来。其实,陶渊明如此的不愿意戒酒,深究其原因,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的魏晋南北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诗人即使隐逸山林,却也会受到其影响,因而不能止酒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想要借用酒来使自己醉在其中,在止与不止之间选择了不止,因而在醒与醉之间选择了醉。由此看来,陶渊明的“不止”也有其无奈的一面。
  2 生与死的幽默
  自古以来,文人名士或多或少都对生死问题阐释过自己的想法,比如王羲之就曾经在《兰亭集序》中说明了他自己对于生和死的看法:“死生亦大矣,此不痛哉。”又比如说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陶渊明的生死观上主要集中于《拟挽歌辞三首》以及《自祭文》中。看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幕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何散出,枯行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诗中,陶渊明道,人有生就一定会有死,但是有可能我们昨天还都活着的时候,今天就已经天人两隔,生命短暂且无常,因此不如更多的去感受人生的乐趣。我的孩子和我的好朋友为我哭泣,在千万年后,还有谁知道曾经的荣和辱呢?只是遗憾人生在世的时候没有喝到足够的酒。一般来说,人在想到自己死的时候,多少都会感到惊慌与无助,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丝毫没有显示出沉痛与哀伤,反而以巧妙的想象力描绘了自己死后的场景,大概我的孩子和好朋友都会抱着我痛哭吧!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云淡风轻的去描写这个场景,从而冲淡了生离死别这个沉重主题的悲剧色彩,显示了独特的陶氏幽默。
  在《拟挽歌辞三首》第二首中又进一步显示了这种幽默色调:“在昔无饮酒,今但暂空殇。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无口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视极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昔日在世的时候,没有钱去买自己想喝的酒,而等到去世以后,看到了酒杯里斟满了美酒,但自己却不能畅饮。酒杯中美酒浮起的泡沫就像无数只蚂蚁一样,何时能让我尝呢?摆满美味佳肴的案几就在我的眼前,我也不得食,亲友就在我身旁哭泣,想要让他们帮我,但是想要说话却没有声音,也看不到。以前都是睡在高堂之上,现在却是宿在荒郊野外。放眼望去,只有荒草与我为伴,一旦出门,归来就遥遥无期。这首诗充满了作者的自嘲,在世的时候没有钱买酒,去世后却看到了美酒佳肴,并且可望而不可及,这好像就是命运对他开的一个玩笑。在对于生死观的这个问题上,陶渊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的影响,生与死的命题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问题,在《列御寇》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联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于此,何其偏也。’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他的陪葬,他一直与天地、日月、星辰同在,即使身体被那些鸟虫吃掉又能怎样。与庄子一样死亡,死亡对于陶渊明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值得恐惧的事情,反而已经可以用快乐幽默的方式来消解内心的焦虑,从而达到了一种人生新境界。
  3 贫与富的幽默
  陶渊明一生仕途不顺,其生活自然也并不富裕,据统计,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作品都有关于贫困的描写。但是陶渊明的生活并非像他在诗文中描述的那样夸张。首先陶渊明出身名门大族,虽然到了他这一辈已经远不如前,但是相对于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户,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次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知道他有田地,有基本的生活来源,并且基于陶渊明的声望,有很多重臣显贵的馈赠,还以他自己的一些授徒的资助。因此,陶渊明的生活不会是像他在诗文中描述的那般潦倒。他的贫穷,只是相对于自己的祖先,相对于当时的豪门望族来说是十分贫困的。但是他却不止一次的为活得困窘而叹息,“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天气很冷,没有用来御寒的被褥,只能披着衣服守漫漫长夜,希望天可以早点亮,但是好像打鸣的公鸡都在与他作对,迟迟不肯打鸣;“瓶无储粟”,“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用瓶子来装米,说明家中的粮食很少,明明已经知道壶中没有了酒,却还是要再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流出一滴来,明知家中已经没有做饭的米了,却还是抱着希望去看灶台有没有炊烟,其中不失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却展现给我们滑稽的一幕:饿极了的陶渊明在家中翻箱倒柜,寻找吃食,连“瓶”与“壶”都要倒过来看看,整个画面呈现出滑稽的意味,但是更多的还是折射出陶渊明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嘲。这种嘲讽在《乞食》中也有体现。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馈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殇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第一句中的一个“驱”字,就形象的写出了陶渊明生活的困窘,是饥饿驱使他不顾及颜面地去进行“乞”食,但是真正面对开门的主人时却又张不开口,此时,作者讨要饭食的尴尬之状就恍然在前。幸而主人了解我的心意,不仅馈赠我吃食,还和我饮酒作诗,情到浓时,发出感慨,惭愧自己不是韩信那样的英才,不能以千金报恩,就只能“冥报以相贻”。这首原本很尴尬难为情的乞讨诗在陶渊明幽默的笔下变得诙谐有趣,这一顿饭我是报不了恩了,只有等到下一辈子吧!从这可以看出来,这里的乞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乞讨要饭,没有分毫羞耻之态,所谓的乞讨,不过是作者对于自己处境的自嘲,即使是诉苦说穷,也不失风趣,体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豁达心胸。
  以上诗句所描述的场景十分潦倒,措辞也十分夸张,完全是乞丐或流浪者的生活,不会是陶渊明真实的境遇,但是陶渊明却一本正经的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其中对于自己穷困境遇的夸大正是体现出陶渊明的幽默诙谐,所谓的安贫乐道,更多的是他恣意豁达的人生态度的展现。
  4 结语
  陶渊明这一生一共出仕过三次,但仕途一直不顺,导致家庭经济来源较匮乏。但是贫困却并没有使他怨天尤人,反而促其形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贫穷、饥饿,甚至死亡,他都可以泰然处之,幽默调侃,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著.陶渊明诗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5.
  [2]廖仲安,著.陶渊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07.
  [3]林语堂,著.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论读书 论幽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03.
  [4]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01.
  [5]龚维才,著.幽默的语言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06.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泰州市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一是以科技为先导,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二是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更高水平上为科技创新提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哲学流派……由于新增哲学学派的专业角度、服务对象、人文背景、历史文化及翻译理解等原因,内容往往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更难以落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效果与事业单位发展运营有直接关联,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财务管理人员有必要采取内部控制措施,对这些有限的资金进行管理,使各方面预算都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摘要:歌剧《雷雨》中的音乐创作极富特色,其旋律形态丰富、音乐性与表现性强、人物塑造立体完整,其中尤以繁漪的唱段最具代表性。在这其中,无论是表现内心的咏叹调、人物对话交织的对唱重唱、各种和谐与冲突的对立统一亦或是伴奏对旋律的烘托、凸显,均从中可以窥见繁漪人物的多舛命运及多重心理。同时,旋律形态也体现出了整部歌剧的复杂变化及戏剧冲突,不可或缺。  关键词:《雷雨》;繁漪;旋律形态;人物塑造;唱段  中
目的:探讨sHP-1、Caspase-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相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SHP--1和caspase--3的
摘要:《羌族释比经典》是认识、研究羌族思想文化和实践生活的百科全书式权威工具书,蕴含羌族面对较为脆弱的自然生存环境逐渐探索出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生态智慧的生产、生活之道,展现出敬畏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义务观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持续发展观,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羌族;《羌族释比经典》;人与自然;生态伦理  羌族,古羌的分支,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羌族主
众所周知,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教育领域,互联网的普及也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各高校的国际化合作,突出表现在各国高校之间的交流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