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课程
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隐性教育被定义为学校正常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思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衍生,在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教师无意识反应产生教育作用的影响因素是隐性课程,学会在教学场景中无意思获得的学习经验是隐性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传递给学生的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学生社会关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等都是非学术性的隐性课程。
学生作为信息源的接收者在大学里耳濡目染,感知隐性课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自己心理结构的形成。隐性课程无所不在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使隐性课程的设计应具备自然性和隐蔽性,并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地结合,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熏陶。
教学中隐性课程的体现
教学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的。因此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室风格的安排,师生关系的处理,校风的形成都涉及到隐性课程的开发。
首先,教材的选取不仅仅依据其体现了社会共同经验的筛选与社会价值观,还依据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社会观念,高尚情操与教育导向作用。教材除了提供语言材料以外,还向学生介绍了材料之后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融入到这些跨文化的交际中,这也是隐性课程的一种表现。
第二,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当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互动时,其实涉及到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潜移默化地教育等因素。学生在丰富巧妙地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获得了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培养了合作,协调等经验,也从其他参与者身上汲取了学习经验。
第三,师生关系中隐性课程。师生关系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人是从周围的人接触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也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从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并再次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形成新的选择和判断。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除了和同学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外,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自己的老师。教师不论从情绪,性格和工作态度,教学质量,还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都给学生带来了引导作用。一段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相信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向教与学的互补前进。
第四,教风与学风中的隐性课程。
斯大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教风就涵盖了教师的灵魂,一个高尚的灵魂,便是高尚的教风,有了高尚的教风,便是最优秀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即隐性课程的目的。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学风有广义的学风和狭义的学风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隐性课程的开发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隐性课程的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设计良好的隐性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首先,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的课本教材是师生所共用的,教学中还可以加入各种电影,剧集,演讲,时事热评与公开课等充满德育和文化因素的材料。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充满了美国梦的实现,也充满了演讲者的激情,学生怎么会感受不到隐藏其中的大气和文化精神?
第二,合理布置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是有重要影响的,而教师是大多数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地方。试想学生在走进教室感受到了异国的情调,那么势必会更加融入到语言学习中。
第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语
重视英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大学英语深入改革的内容之一。合理利用开发隐性课程能有效促进教学的水平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隐性教育被定义为学校正常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思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衍生,在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教师无意识反应产生教育作用的影响因素是隐性课程,学会在教学场景中无意思获得的学习经验是隐性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传递给学生的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学生社会关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等都是非学术性的隐性课程。
学生作为信息源的接收者在大学里耳濡目染,感知隐性课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自己心理结构的形成。隐性课程无所不在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使隐性课程的设计应具备自然性和隐蔽性,并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地结合,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熏陶。
教学中隐性课程的体现
教学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的。因此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室风格的安排,师生关系的处理,校风的形成都涉及到隐性课程的开发。
首先,教材的选取不仅仅依据其体现了社会共同经验的筛选与社会价值观,还依据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社会观念,高尚情操与教育导向作用。教材除了提供语言材料以外,还向学生介绍了材料之后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融入到这些跨文化的交际中,这也是隐性课程的一种表现。
第二,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当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互动时,其实涉及到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潜移默化地教育等因素。学生在丰富巧妙地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获得了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培养了合作,协调等经验,也从其他参与者身上汲取了学习经验。
第三,师生关系中隐性课程。师生关系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人是从周围的人接触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也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从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并再次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形成新的选择和判断。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除了和同学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外,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自己的老师。教师不论从情绪,性格和工作态度,教学质量,还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都给学生带来了引导作用。一段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相信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向教与学的互补前进。
第四,教风与学风中的隐性课程。
斯大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教风就涵盖了教师的灵魂,一个高尚的灵魂,便是高尚的教风,有了高尚的教风,便是最优秀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即隐性课程的目的。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学风有广义的学风和狭义的学风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隐性课程的开发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隐性课程的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设计良好的隐性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首先,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的课本教材是师生所共用的,教学中还可以加入各种电影,剧集,演讲,时事热评与公开课等充满德育和文化因素的材料。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充满了美国梦的实现,也充满了演讲者的激情,学生怎么会感受不到隐藏其中的大气和文化精神?
第二,合理布置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是有重要影响的,而教师是大多数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地方。试想学生在走进教室感受到了异国的情调,那么势必会更加融入到语言学习中。
第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语
重视英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大学英语深入改革的内容之一。合理利用开发隐性课程能有效促进教学的水平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