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震撼无语之后的绝望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77059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电子政务不仅是服务政务,也是法治政务,发展电子政务需要电子政务的立法和法制环境的建设,同时电子政务的法制建设需要法治精神的引领。
自2011年公安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以来,围绕公安学二级学科体系构建问题,警学界展开了热烈讨论。但令人遗憾的是,公安政工学始终未被纳入公安学二级学科体系范畴。有鉴于此,笔者从要不要研究“公安政工学”?研究“公安政工学”是否具备条件?“公安政工学”研究的元问题是什么?等三个方面作了思考,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立法权与司法权同属国家权力。但是,两者属性不同,立法权具有可分性或者地方自治性,而司法权是不可分的,只能由中央一体行使。人民主权理论,地方性知识理论和法治本土资源理论可以为立法权的地方授权性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庭前证据交换又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促进司法活动实现真正公正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具体的司法操作中,由于我国职权主义模式的制约、诉讼参加人争讼观念的局限、证据交换的发动机制不够完善、违反证据交换的制裁不够有力等意志因素和程序因素,使得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在审判机制中变成一种虚设,更在审判程序中变为一纸空文。
在我国现行环境法治状态下,环境法的有效性存在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本文首先从应然层面论述了政府环境责任为何,提出了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政府环境责任,然后从实然层面分析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政府环境责任的规定及其不足,最后从完善政府环境责任的角度指出,明确政府环境责任的公共利益指向,建立环境问责与环境绩效考核制度,实行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参与是开启环境善治的必由之路。
新刑事诉讼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做了进一步规定,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基于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指控、辩护和中立的不同角度,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的许多问题理解不一。正确理解该法条已成为维护刑事司法公正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根据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有机统一的立法精神,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自身属性的认识,准确把握其适用条件和“居所”等相关要素的理解,加强检察机关反贪办案工作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