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的切口与开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rir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这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真正关注的是“双基”目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现今教学的一大难题。必须认识到,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究竟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呢?我们认为,那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语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呢?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的确如此,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切口与开掘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三维目标整合的开展,是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它在三维目标整合中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切口小开掘深这种由简而丰的教学设计艺术能够“以少胜多”,“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切口的选择有很多角度,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整合三维目标
  
  它要求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中可以贯穿全文的词去设计教学方案,整合三维目标。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进”字就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切人点。用“进”字来贯穿教学内容,可引出以下三个问题:1.“进”程中先到了哪里?后到了哪里?又去了哪里?2.行“进”时看到了哪些人?3.林黛玉“进”时的神态特征怎样?第一问,意在让学生了解贾府的环境和行文结构;第二问,意在让学生把握众多人物的出场;第三问,意在让学生品味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神态。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悟,体现的是方法;能找出重点句子,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感悟到林黛玉的神态特征,体现的是情感态度。通过这个切口,三维目标和谐的统一于学习过程之中。
  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整合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关键是要抓住足以构成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一般来讲,这种词或是在文中,据以突出课文主要内容,或是反复出现在课文之中,具有一定表达魅力,或是隐伏于课文之内,需要提炼和补充出来,同时又能直接点示课文、表达课文特点的词。以这些词语为切口既能较好地整合三维目标,又能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
  
  二、从句子的角度选择切口整合三维目标
  
  在课文中,往往有些句子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这些句子或深含哲理,或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的感受。所以,我们在讲授时,就不能用“八股式”教法把思想风格情调不相同的文章用相同的方式去教,而应灵活施教,灵活整合三维目标。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一向讲究用语简练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啰唆’?”“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怎么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这样的语句出现的前后语境,反复阅读,对照分析,相机理解词句。“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就如一把钥匙,它的反复出现,给了我们阅读全文的反复启迪。运用它,就能迅速地解读全文,从整体上准确追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议、演示、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最后在讨论、朗读中达成共识,感悟到作者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教训总结、“更奋然而前行”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段落的角度选择切口整合三维目标
  
  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可选取课文中的关键段、精美段、深刻段、疑难段、知识内容丰厚段、手法巧妙段等“有嚼头”的段落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如教《项链》,学生读完小说感到写得很美。但又不知美在何处。针对这种情况,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说结尾。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是偶然的,然而,“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恩格斯语)。由此,让学生分组寻求小说“偶然性”结局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即小说中的暗示、伏笔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议。这一切口,提纲挈领,带动了对小说全篇脉络的理顺和探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小说布局上的这种艺术匠心,可就此进行课内课外的勾联,给学生介绍类似的名篇。如契诃夫的著名短篇《万卡》,其全部魅力就在一个绝妙的结尾上。小说《万卡》和项链一样,结尾大放异彩,可以说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故事的延伸。选择这样的切口组织教学,可以使整堂课前后呼应,血脉流贯,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自主阅读、分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掌握了方法,同时又发展了情感与态度。
  
  四、从比较的角度选择切口整合三维目标
  
  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探新求真的乐趣,可以促进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鉴别鉴赏的能力。分析《荷花淀》的人物性格可从比较的角度切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群青年妇女,白洋淀边的这群纯朴的农家女她们对丈夫一往情深,这是她们的共性,但爱的内容、表达爱情的方式却迥然不同。由此切人,可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求哪些“不同”。对话仅仅是片言只语,但人物的不同形象却跃然纸上。海明威说,作品有如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壮观、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要从片言只语上分析人物的性格、情感,就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探幽发微,透过字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揣摩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感情,领悟八分之七的言外之意,使分析讨论走向深入。
  像这样,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一体化的言语实践过程中达成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是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经历技能与方法的形成过程,自然也有情感体验的过程。
  
  五、从问题的角度选择切口整合三维目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碎问琐问。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结构很清晰,而内容的含蓄则是一个难点。怎样整合三维目标呢?可先让学生找出每一段中的两个(或三个)意象,然后让他们根据字面意思将意象联系起来,并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第一组同学把五段11个意象列在黑板上了,几个善画的同学立即冲上黑板,将悟出的意象间关系勾勒在自己的创意中,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语言揭示二者的关系。最后,启发学生认识裴多菲作为爱国诗人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和奉献精神。这样,一首难懂的诗,便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了,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并且有很多新鲜的创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课文的基本内容外,还体验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教师如果能这样从问题的角度选择切口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他就能真正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当然,切入课文的“问题”不一定都要老师设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学生开始设计的问题可能比较浅陋,这就要求老师适当地作些引导,将学生设计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三维目标的“大问题”。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的切口不是轻易就可以找准的,我们必须在反复钻研教材,熟知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因文而宜,设计出更多更妙的切口。
  三维目标是从整个课程角度提出来的,在语文课程的不同学习内容的课堂中,其结构、目标之间的把握以及实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必须注意“开掘”。“开掘”要讲究“深化”、“呼应”和“灵活”。
  讲究“深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品读细腻深入”上下功夫,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角度,对所选之“切口”进行足够的充分的品味,使之作为语言学习的范例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讲究“呼应”,就是要求教师决不要离开全文去单独“突破”课文中的一处或一段,因为这实质上是对课文的一种肢解,切口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点外要有面,这样的“切口”才有价值。
  “灵活”是一个很高的教学境界。真正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活”起来,非得抓住一个“时”字不可,即强调抓住诱导学生的“时机”这个切口。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开掘”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诱导显得尤为重要。记得有这样一个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与秦少游成婚之夜,苏小妹要考考这才子郎君,提出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要秦少游对出下联,方能人洞房。三更鼓响,秦少游依然答不出来。这时,苏东坡看到秦少游的窘态,就叫家人向水里投了一块石子。听到石子入水,看到水中的波光,秦少游见景生情,顿时思路活了,马上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下联对得太妙了。秦少游下联对的妙,苏东坡的“投石”之举更妙,妙就妙在苏东坡抓住了秦少游的思路。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开掘”时,不妨也学学苏东坡的“投石”艺术,抓住时机,开拓出语文教学“活”的局面。
  总之,切口与开掘完全突破了串讲式的满堂灌,把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推向实践。它求精、求美、求深、求活,掌握了它,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正> 土耳其年人均涂料耗用量为4~4.5kg,而欧洲的年人均耗用量为22kg。2000年土耳其涂料市场的价值约为10亿美元。2001年市场缩减了60%,目前仅为4亿美元。土耳其涂料市场尽管
<正> 预计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成员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与2001年持平。在这种情况下,找出化工行业的增长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今年头6
<正>~~
期刊
凌燕展翅飞九天,一鸣惊人振歌坛。红梅初绽妍群芳,香飘万里花更艳。这是由山东著名词曲作家秦克新老师为冯凌燕独唱音乐会而题的,赞美着白梅的淡雅、腊梅的高洁、红梅的骄艳,
<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学生写作潜能,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作文命题特别是中考作文命题,普遍降低了审题难度,不再人为设置审题障碍。但放宽审题要求并非毫无限制。事实上,平时也好,中考也好,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出现作文走题、偏题的现象:或浮于表面,不得要旨;或缺少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国际劳动节60周年,"高山流水遇知音"钱樱筝艺独奏音乐会于2008年6月9日在翠湖宾馆金色大厅举行,出席晚会的有省委、市委、
1、凡本刊读者均可参与本次大赛读者评选投票活动。2、读者根据本刊所刊登本次大赛入围作品60首歌曲及随刊赠送的CD光碟中演唱录音,按以下表格中的作品及序号,在"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