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是中学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之一。在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由于国情、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因素作用,教师各自所担当的角色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对学生外语学习也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两种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差异,相互借鉴,提出中国中学外语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教师角色 文化差异
一、背景概述
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外界没有外语运用的环境下,教师成为学生的外语习得过程中最主要的语言来源,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也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立足各自国情,在面对不同特色的学生群,结合本身所有的不同文化特性,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时,中美中学外语教师的角色也凸显出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针对英语的普及,英语作为中学必修课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由于高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英语成绩是高校人才筛选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此外,受中国国情影响,一个班级学生人数通常都在四五十人,知识传授方式通常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结合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美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是一门必选课程,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外语课程学分,但相对自由的是,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外语课程的设置,选择一门或多门外语进行学习,通常学校设置的外语课程各有不同,通常有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汉语等。美国坚持“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国家教育方针,中学外语教学目的更趋向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自主决定对各门外语进行不同层面的接触。此外,美国外语课堂的人数通常为10—20,教学模式通常是大量的课堂活动和情景语言运用配搭着教师讲解一起进行。
二、角色比较
从课堂氛围、组织教学、学习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可大致归为以下三组。
1.圣者VS友者(sages VS buddies)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职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以春蚕吐丝般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在学校,学生通常不会直呼教师的名字,而会用教师的姓加上“老师”来称呼他们。从汉语的角度看“老师”二字,“师”指教师,而“老”不是指年龄大小,而是一种尊称。这一传统的一直延续,充分体现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再者,在中国一堂课开始时,学生要向教师行鞠躬礼,表示对教师的敬重和感谢,随之教师鞠躬回礼,这一传统礼节也标志课堂的开始。在课上,教师执讲,传授知识,学生通常不会随心所欲当面质疑教师的讲解,如果有疑问通常要举手,经教师点名允许,才会提出,如果问题较多,学生通常都会下课后再去向教师请教,即使是传授外国语言文化的英语课堂也不例外。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受父母传统教育,课堂上要充分尊重教师,且宝贵的课堂时间是属于所有学生的,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不仅是对教师不敬,而且是对其他同学的不敬。描绘中国课堂的经典画面是,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呕心沥血地讲授,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学。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提倡将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但教师在学生心中圣者的形象将会一直保存。
而美国一直崇尚Egalitarianism(平等主义),相信人生来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应该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权利。学校里,对平等的追求也处处可见。教师并没有被赋予相同崇高的地位,与其他职业没有区别。学校里,教师的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各尽其责,各施其力。在称呼上,学生通常叫教师Mr./Ms.加上姓氏,但学生也可以直接叫教师的名,甚至绰号,称呼的相对随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对话时也相应随性自在。课堂上,学生习惯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解,抒发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和同学进行私下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时,教师通常都会在当时当堂不厌其烦地分别一一解释,学生和教师因知识理解差异在课上各持己见、直接辩论的情形也很寻常。在进行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课堂任务,通常会加上“Would you...”(能不能……)、“please”(请)等,语气相当客气。外语课堂上,美国教师授课方式也相对自由,他们有时会随意地坐在课桌上,或和学生一起坐在地上,美国教室里没有固定的讲台,教师常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学习动向,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活动等。美国课堂上的师生更像是平起平坐的朋友,进行讨论学习。
2.主导者VS辅助者
由于课堂规模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中国中学外语教学课堂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在中国,中学班级人数通常在四五十人,教室里并没有太多空间可供教师自由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需要进行句型练习的时候,教师通常先讲授句型构造后,给学生列举例句,指导学生整体进行分析,之后再让学生与邻桌同学进行讨论并各自学习造句,随后教师从几十个学生抽取若干个来展示自己的句子并进行典型错误的纠正,其余学生则根据他人的错误和教师的分析进行自我更正,再通过课后教师布置的大量书面练习进行巩固学习。此外,中国中学外语教学任务偏向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为主,为了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能高效率地进行,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在课上采用直接大量灌输的方式,学生听学并做相应的笔记,课后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慢慢消化所记知识,再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去理解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或体会教师所授做题技巧。学生的学习形式在教师的主导下整齐划一,学生一步步按指示掌握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学生的个性相对而言则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美国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重视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课堂活动中教师主要担当着协助者的角色。在外语课堂上,学生人数一般在10—20,通常教师拥有自己的教室,允许教师做一些与外语语言文化相关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美国外语教学没有应试的压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更加注重课堂活动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将重心放在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了解方面。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创造性,教师常将课堂主动权交于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语言组织和展现,而教师则从旁协监管助课堂活动的进行。美国外语课堂上,外语教师常采用小组合作(team work)的方式组织课堂。例如:在进行新句型练习时,学生常被分成多组,各自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情景对话,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解释新句型作用或纠正错误使用,并无意识地试图运用已学过的内容完成任务,此间教师在各组中巡视,在不干涉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同时从旁协助新知识的运用和旧知识的复习。
3.决策者VS指引者
中国中学的英语课程是主科之一,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了解语言和文化,更要尽力在考试中运用已学的知识获得最佳成绩,而对于英语课程本身属性不甚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只能把决策权交于了解各学生能力和学习进展情况的英语教师身上,望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和悟性,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提出相应有效的学习方法建议。在家长的严格教育和监督学习下,学生会尽力去尝试教师所提出的学习方法,争取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被纳入考虑的主要因素,个性发展也不得不暂时掩盖起来,以求全力以赴面对考试。因此,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语言学习经历让教师的决策和建议成为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向。
而美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只是必选课程,虽然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外语,但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要求,根据学校开设的不同外语课程进行相对自由的选择,通常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有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汉语等,且每门语言都分设不同的语言等级。学生带着不同的兴趣、目的和基础进入外语课堂,有的为初识语言和文化,有的为掌握一门交际技能,有的为精益求精、为事业打基础,等等,他们会向教师咨询关于学习方向和技巧,但不一定一层不变地遵循,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去取舍。学生在接触了一门外语或选择了一定等级后,若发现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或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高层次的教学,可以换其他语言课程或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课程安排相对比较灵活。而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引学生学习该门语言和接触该层次能达到的成果,以及建议学习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而采纳与否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
三、总结思考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圣者到友者,从主导者到辅助者,从决策者到指引者,使外语教学的成果各有不同,中国的中学生接受的是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他们在课堂上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且学生英语语法和应试能力经过长期训练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英语语言结构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有利于深一步的语言学习,在教师的决策下,学生的外语学习能更有方向性;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他们的外语学习相对被动,忽略了本身个性和本人学习外语最终目标的差异,而且学生平时没有太多机会进行交际练习,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略现欠缺。而美国中学生能在如友人般的教师伴随下,有机会学习不同外语,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且他们能及早明确个人外语学习的目标,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然而自由的课堂气氛有时会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也相对有限,他们的语法理论知识也可能普遍薄弱,不利于深层次的语言研究学习。
为满足现在世界格局变化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中国中学外语教学的目标已经往综合交际运用能力方面倾斜,只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也会阻碍外语学习更上一层楼。了解中美中学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相互借鉴学习,若我们的外语教学能在保留中国教育文化中尊师重道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同时引入美国外语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的特点,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更加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必能走进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Chan,K.
关键词: 中美中学外语教学 教师角色 文化差异
一、背景概述
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外界没有外语运用的环境下,教师成为学生的外语习得过程中最主要的语言来源,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也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立足各自国情,在面对不同特色的学生群,结合本身所有的不同文化特性,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时,中美中学外语教师的角色也凸显出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针对英语的普及,英语作为中学必修课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由于高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英语成绩是高校人才筛选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此外,受中国国情影响,一个班级学生人数通常都在四五十人,知识传授方式通常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结合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美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是一门必选课程,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外语课程学分,但相对自由的是,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外语课程的设置,选择一门或多门外语进行学习,通常学校设置的外语课程各有不同,通常有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汉语等。美国坚持“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国家教育方针,中学外语教学目的更趋向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自主决定对各门外语进行不同层面的接触。此外,美国外语课堂的人数通常为10—20,教学模式通常是大量的课堂活动和情景语言运用配搭着教师讲解一起进行。
二、角色比较
从课堂氛围、组织教学、学习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可大致归为以下三组。
1.圣者VS友者(sages VS buddies)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职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以春蚕吐丝般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在学校,学生通常不会直呼教师的名字,而会用教师的姓加上“老师”来称呼他们。从汉语的角度看“老师”二字,“师”指教师,而“老”不是指年龄大小,而是一种尊称。这一传统的一直延续,充分体现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再者,在中国一堂课开始时,学生要向教师行鞠躬礼,表示对教师的敬重和感谢,随之教师鞠躬回礼,这一传统礼节也标志课堂的开始。在课上,教师执讲,传授知识,学生通常不会随心所欲当面质疑教师的讲解,如果有疑问通常要举手,经教师点名允许,才会提出,如果问题较多,学生通常都会下课后再去向教师请教,即使是传授外国语言文化的英语课堂也不例外。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受父母传统教育,课堂上要充分尊重教师,且宝贵的课堂时间是属于所有学生的,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不仅是对教师不敬,而且是对其他同学的不敬。描绘中国课堂的经典画面是,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呕心沥血地讲授,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学。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提倡将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但教师在学生心中圣者的形象将会一直保存。
而美国一直崇尚Egalitarianism(平等主义),相信人生来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应该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权利。学校里,对平等的追求也处处可见。教师并没有被赋予相同崇高的地位,与其他职业没有区别。学校里,教师的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各尽其责,各施其力。在称呼上,学生通常叫教师Mr./Ms.加上姓氏,但学生也可以直接叫教师的名,甚至绰号,称呼的相对随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对话时也相应随性自在。课堂上,学生习惯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解,抒发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和同学进行私下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时,教师通常都会在当时当堂不厌其烦地分别一一解释,学生和教师因知识理解差异在课上各持己见、直接辩论的情形也很寻常。在进行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课堂任务,通常会加上“Would you...”(能不能……)、“please”(请)等,语气相当客气。外语课堂上,美国教师授课方式也相对自由,他们有时会随意地坐在课桌上,或和学生一起坐在地上,美国教室里没有固定的讲台,教师常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学习动向,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活动等。美国课堂上的师生更像是平起平坐的朋友,进行讨论学习。
2.主导者VS辅助者
由于课堂规模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中国中学外语教学课堂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在中国,中学班级人数通常在四五十人,教室里并没有太多空间可供教师自由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需要进行句型练习的时候,教师通常先讲授句型构造后,给学生列举例句,指导学生整体进行分析,之后再让学生与邻桌同学进行讨论并各自学习造句,随后教师从几十个学生抽取若干个来展示自己的句子并进行典型错误的纠正,其余学生则根据他人的错误和教师的分析进行自我更正,再通过课后教师布置的大量书面练习进行巩固学习。此外,中国中学外语教学任务偏向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为主,为了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能高效率地进行,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在课上采用直接大量灌输的方式,学生听学并做相应的笔记,课后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慢慢消化所记知识,再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去理解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或体会教师所授做题技巧。学生的学习形式在教师的主导下整齐划一,学生一步步按指示掌握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学生的个性相对而言则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美国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重视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课堂活动中教师主要担当着协助者的角色。在外语课堂上,学生人数一般在10—20,通常教师拥有自己的教室,允许教师做一些与外语语言文化相关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美国外语教学没有应试的压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更加注重课堂活动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将重心放在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了解方面。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创造性,教师常将课堂主动权交于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语言组织和展现,而教师则从旁协监管助课堂活动的进行。美国外语课堂上,外语教师常采用小组合作(team work)的方式组织课堂。例如:在进行新句型练习时,学生常被分成多组,各自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情景对话,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解释新句型作用或纠正错误使用,并无意识地试图运用已学过的内容完成任务,此间教师在各组中巡视,在不干涉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同时从旁协助新知识的运用和旧知识的复习。
3.决策者VS指引者
中国中学的英语课程是主科之一,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了解语言和文化,更要尽力在考试中运用已学的知识获得最佳成绩,而对于英语课程本身属性不甚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只能把决策权交于了解各学生能力和学习进展情况的英语教师身上,望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和悟性,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提出相应有效的学习方法建议。在家长的严格教育和监督学习下,学生会尽力去尝试教师所提出的学习方法,争取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被纳入考虑的主要因素,个性发展也不得不暂时掩盖起来,以求全力以赴面对考试。因此,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语言学习经历让教师的决策和建议成为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向。
而美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只是必选课程,虽然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外语,但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要求,根据学校开设的不同外语课程进行相对自由的选择,通常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有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汉语等,且每门语言都分设不同的语言等级。学生带着不同的兴趣、目的和基础进入外语课堂,有的为初识语言和文化,有的为掌握一门交际技能,有的为精益求精、为事业打基础,等等,他们会向教师咨询关于学习方向和技巧,但不一定一层不变地遵循,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去取舍。学生在接触了一门外语或选择了一定等级后,若发现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或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高层次的教学,可以换其他语言课程或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课程安排相对比较灵活。而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引学生学习该门语言和接触该层次能达到的成果,以及建议学习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而采纳与否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
三、总结思考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圣者到友者,从主导者到辅助者,从决策者到指引者,使外语教学的成果各有不同,中国的中学生接受的是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他们在课堂上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且学生英语语法和应试能力经过长期训练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英语语言结构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有利于深一步的语言学习,在教师的决策下,学生的外语学习能更有方向性;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他们的外语学习相对被动,忽略了本身个性和本人学习外语最终目标的差异,而且学生平时没有太多机会进行交际练习,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略现欠缺。而美国中学生能在如友人般的教师伴随下,有机会学习不同外语,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且他们能及早明确个人外语学习的目标,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然而自由的课堂气氛有时会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也相对有限,他们的语法理论知识也可能普遍薄弱,不利于深层次的语言研究学习。
为满足现在世界格局变化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中国中学外语教学的目标已经往综合交际运用能力方面倾斜,只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也会阻碍外语学习更上一层楼。了解中美中学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相互借鉴学习,若我们的外语教学能在保留中国教育文化中尊师重道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同时引入美国外语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的特点,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更加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必能走进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Ch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