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yc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预后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myc基因及蛋白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60例T-LBL/ALL石蜡标本进行CD1a、CD3、εCD3、CD7、CD10、CD34、CD43、CD45RO、CD99、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20、CD23、髓过氧化物酶(MPO)、Ki-67和C-myc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用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实验组中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异常的正常对照组。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myc基因所在8q24染色体断裂和拷贝数异常的情况。

结果

60例T-LBL/ALL中,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3例(38.3%)CD1a、45例(75.0%)CD3、27例(45.0%)εCD3、57例(95.0%) CD7、22例(36.7%)CD10、14例(23.3%)CD34、36例(60.0%)CD43、25例(41.7%) CD45RO、58例(96.7%)CD99、56例(93.3%)TDT阳性,CD20、CD23和MPO均为阴性。Ki-67≤80%和>80%分别为36例和24例。60例T-LBL/ALL中,C-myc蛋白的表达率为66.7%(40/60),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全部阴性表达(0/20),二者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7,P<0.05)。C-myc蛋白表达与纵隔宽度、Ki-67呈正相关性(P<0.05)。FISH结果显示:60例T-LBL/ALL中,C-myc基因发生8q24染色体断裂6例(10.0%),拷贝数增加11例(18.3%)。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未发生C-myc基因断裂和拷贝数增加。C-myc基因改变与C-myc蛋白表达无关(P>0.05)。另外,在60例T-LBL/ALL中,C-myc蛋白及基因异常同时存在的病例有12例(20.0%)。单因素分析结果:C-myc蛋白阳性组预后比阴性组差(P<0.05)。C-myc基因改变与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及基因异常同时存在与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C-myc蛋白阳性组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

结论

T-LBL/ALL中,C-myc表达在T-LBL/AL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作用,并且与预后差相关,提示为一种独立的预后因子。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组织学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于2012年3—12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对200例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的患者,先以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组织,随后进行常规诊刮,两种方法获取的内膜组织分别送检,同一位病理医师对标本质量进行评估并做出组织学诊断。结果200例患者完成观察,两种取材方法都得到子宫内膜标本并
1910年卡耐基基金会发布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俗称“弗莱克斯纳报告”,为医学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设定了卓越的教育标准。然而,20世纪的现实发展距报告所倡导的专业理想渐行渐远。2010年卡耐基基金会发布了《培养医生:对医学院与住院医师规培的改革呼吁》,被称作“弗莱克斯纳报告2号”,提出了21世纪医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学习结果的标准化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理论知识与临床体验的整合;培养探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实验教学的关键任务。牡丹江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专业,通过引入动物器官、开展科研活动等措施,设置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构建了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解剖学实践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解剖学教学质量。
目的准确了解医学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医学教学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教学系统设计”或者“教学设计”,并且“主题”,检索词为“医学”,匹配均为“精确”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98篇文章。运用共词分析法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高频关键词比较,新兴突现词分析,高频关键词聚类的研究。结果2000年至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CD30阳性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差异性及miRNA在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对3例原发于淋巴结的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例原发于淋巴结的CD30阳性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3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进行检测;筛选出7种重要miRNA
目的探讨Twist及YB-1基因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202例子宫颈组织标本,包括正常子宫颈组织5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00例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 52例,采用MaxVision法检测Twist、YB-1蛋白和E-cadherin,并对各组病例的表达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MYB蛋白表达在腺样囊性癌诊断及与其他涎腺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并进一步研究MYB基因拷贝数的改变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0至2014年近15年间活检或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涎腺源性肿瘤89例,其中腺样囊性癌34例,多形性腺瘤10例,基底细胞腺瘤10例,上皮肌上皮癌10例,基底细胞腺癌9例,黏液表皮样癌8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4例,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