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st及YB-1基因表达上调与子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Twist及YB-1基因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202例子宫颈组织标本,包括正常子宫颈组织5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00例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 52例,采用MaxVision法检测Twist、YB-1蛋白和E-cadherin,并对各组病例的表达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Twist蛋白胞核高表达、YB-1蛋白胞质高表达与子宫颈上皮恶性转化、子宫颈癌的组织级别进展及转移能力提高相关。Twist、YB-1蛋白高表达与E-cadherin低表达相关。回归分析提示Twist蛋白的胞核表达是子宫颈癌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Twist和YB-1基因在子宫颈癌中过表达与CIN癌变、子宫颈癌侵袭及转移明显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YB-1)-Twist-(E-cadherin)调节关系轴来实现上皮间质转化。Twist和YB-1蛋白过表达可以预测子宫颈癌的恶性转化和转移。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去势建立绝经大鼠模型,将雷洛昔芬 (RLX) 与不同剂量的结合雌激素 (CEE) 配伍,观察两药联合应用对绝经大鼠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4只9~ 10月龄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手术去势后1周进行药物干预,给药10周后处死。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0.9%氯化钠溶液灌胃) ;RLX组:给予RLX 6 mg/ (kg·d) ; CEE组:给予CEE 0.07 mg/ (k
期刊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 (SNP-array) 技术在复发性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曾有自然流产≥2次、本次妊娠又发生自然流产的患者26例 (RSA组),对流产物分别应用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和SNP-array技术进行分析;同时选取20例早孕期人工流产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获得结果19例,检测
期刊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用于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保守治疗随访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已确诊并行保守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19例,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标本43次,随后应用宫腔镜评价采集器标本采集的范围并宫腔镜下活检内膜组织。术前行阴道超声检查。分别组织学制片后,对比采集器取材和宫腔镜取材的病理检查结果。结果19例患者取材
目的评价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组织学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于2012年3—12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对200例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的患者,先以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组织,随后进行常规诊刮,两种方法获取的内膜组织分别送检,同一位病理医师对标本质量进行评估并做出组织学诊断。结果200例患者完成观察,两种取材方法都得到子宫内膜标本并
1910年卡耐基基金会发布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俗称“弗莱克斯纳报告”,为医学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设定了卓越的教育标准。然而,20世纪的现实发展距报告所倡导的专业理想渐行渐远。2010年卡耐基基金会发布了《培养医生:对医学院与住院医师规培的改革呼吁》,被称作“弗莱克斯纳报告2号”,提出了21世纪医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学习结果的标准化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理论知识与临床体验的整合;培养探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实验教学的关键任务。牡丹江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专业,通过引入动物器官、开展科研活动等措施,设置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构建了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解剖学实践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解剖学教学质量。
目的准确了解医学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医学教学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教学系统设计”或者“教学设计”,并且“主题”,检索词为“医学”,匹配均为“精确”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98篇文章。运用共词分析法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高频关键词比较,新兴突现词分析,高频关键词聚类的研究。结果2000年至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CD30阳性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差异性及miRNA在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对3例原发于淋巴结的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例原发于淋巴结的CD30阳性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3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进行检测;筛选出7种重要mi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