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hu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学习者为促进学习成功,提高学习效果,检测学习成果,主动积极的评价认识、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总体态势是:他们已有一定的评价意识,尚处在掌握初步技能阶段,评价水平还较为稚嫩,抗干扰性较差。所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培养应该贯穿教师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从思维中体现出评价的水平,从学习中提高评价的水平。同时,以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习活动的全面性。
  【关键词】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力培养策略
  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学习者为促进学习成功,提高学习效果,检测学习成果,主动积极的评价认识、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培养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对自身学习进行即时有效监控,掌握与其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然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总体态势是:他们已有一定的评价意识,尚处在掌握初步技能阶段,评价水平还较为稚嫩,抗干扰性较差。
  根据以上论述,我认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培养应该贯穿教师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从思维中体现出评价的水平,从学习中提高评价的水平。同时,以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习活动的全面性。由此,我探索了一些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充分地感到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思维,从而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好奇和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注重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埋藏创新意识的萌芽。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各自动脑动手,出现问题时可及时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促进学习相互性。如在学习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先请每位同学用一根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围,在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接着,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开展评价活动,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通过评价活动促进对问题的解决,从而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提供条件,主动探索,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质疑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师应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学生经过努力,取得成绩,这样才敢于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活动。如“把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下,让他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进行讨论,使他们的思维向深层发散。同时,通过他们之间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很快地得到解决这道问题的四种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开始碰撞。
  三、开展交互学习,增强信心
  交互学习有利于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培养。交互学习,我们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
  1.师生角色的互换。我们可以每一节课都设计一定的内容,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以求帮助。对于这些小老师的讲述,不必求结果的正确,但求表述的清晰。每天轮换,人人都要有经历,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自信心。
  同时,要求下面的同学对这些小老师的讲述进行评价。注意教师应引导同学们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多以鼓励,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
  2.开展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组织:首先,要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听,学习清晰表达,尝试帮助自己和他人修正错误,达到讨论活动的应有效果。其次,要注意小组人员的构成。每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基础较好的1人,中等2人,较差的1人。这样才能使小组的讨论达到应有的效果,使每位学生敢于说敢于评,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巧妙地认真贯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从而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是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原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采用替代型和转化型培育模式,但无法成功地破解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
语文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文化素养;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蕴含了伦理道理,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本。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语文教师
采用实验加仿真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使用基于纳米粒子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anoparticle-based planar laser scattering,NPLS)、粒子图像测速技
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精读内容,领会方法。在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只有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语文学习过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开展教学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