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权:请叫我商业摄影师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苏大师”的角逐近年日趋白热化。12个类别,每一类都有来自世界各地近2000名摄影师参加。经过网上评选及专业评判团评选,每个项目选出十位摄影师的作品进入最后评选阶段。评选耗时近一年。
  2012年“哈苏大师”奖,最引人注目的是时尚类(Fashion & Beauty)的获得者—香港摄影师黄伟权。以往只有欧美摄影师可以染指这个组别的大奖,黄伟权的当选,让业界对中国摄影师的实力刮目相看。
  相比于职业摄影师、时尚摄影师这样的称呼,黄伟权更喜欢被人称为“商业摄影师”。他的拍摄题材很广:一片树叶、一个产品、一名模特儿、一个精湛的室内设计,甚至是一幢建筑。
  “商业摄影师的工作,一切考虑的出发点是客户的商业利益。虽然我绝大多数的作品都以时尚人物为主,但我也做静物摄影。由于静物摄影的主体要比人物造型更加细小,要注意的画面细节会更多,布光更复杂,程序也会更繁琐,所以每一次静物商业拍摄都令我在拍摄技法的运用上,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我很享受这种向高难度挑战的‘折磨’。我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从事静物产品拍摄,是因为身为‘商业摄影师’,我不愿放弃任何商业的机会。”黄伟权说。
  从业之路
  黄伟权早年曾同时修读两家学院—日间在香港明爱白奇专科学院读广告及平面设计课程;夜间修习香港理工学院的平面设计学位课程。在那4年中,黄伟权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
  黃伟权的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家境并不富裕,而外祖母不仅送给黄伟权人生第一台照相机(美能达XD7),还送他第一个摄影专用的暗房。家人是黄伟权摄影道路上动力的源泉。拿到“哈苏大师”大奖的时候,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与支持他的家人们分享喜悦。
  完成广告平面设计的学业后,黄伟权多年在电视台从事广告创意工作,2002年转投饮食消费行业。黄伟权依旧钟情于胶片摄影,偶尔也会拍一些店内展示用的照片。2005年后,数码相机开始流行,在朋友影响下,他购入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在生活中,他习惯随身携带一部傻瓜相机,于是有了重拾摄影的冲动。
  2006年,一名旧同事邀黄伟权为所在公司的模特拍一组宣传照。尽管当时的酬劳仅够租用影棚和器材的费用,但毕竟是一次真操实练的机会,所以他格外珍惜。
  同年,黄伟权参与了欧洲服装品牌(Chevignon)的平面广告拍摄,创意方案也由他提供。那幅从大型工业洗衣机中爬出来的男模的广告片,成为他第一幅广告商业摄影作品。
  聊起这则广告的拍摄经历,黄伟权说:“当初寻找合适的洗衣工厂花费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了工厂的管理部门,却被告知只能给我两个小时拍摄。在40℃的高温下,需要重铺地板,遮盖管道纵横的天花板。我们最终花费2小时20分钟拍完。”客户对效果非常满意,并成为黄伟权在摄影工作上的第一个长期客户,几乎每月都会邀他拍摄产品,这使黄伟权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在商业摄影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有了固定的客源,开办一间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就顺理成章了。凭借在4A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以及自己在美术设计、美学知识方面的积累,几单业务做下来,工作室有了更大的发展,在业界闯出了一条路。
  哈苏情缘
  在研读广告设计期间,黄伟权接触相机的机会少之又少,摄影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相机在他眼里也只是富裕人家的玩意或者说是一种学习用品。在就读于香港理工学院时,因为可以借用学院工作室的相机,他有了和哈苏相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知道了什么是4×5、5×7、8×10、6×4.5、6×7、6×9……
  毕业后因为工作关系,黄伟权接触哈苏相机的机会逐渐增多,但是当时数码摄影尚处于萌芽状态,绝大多数摄影师都在使用正片摄影,来应对大尺寸的四色印刷,就在此时哈苏相机的高品质给黄伟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黄伟权拥有的第一台哈苏相机,是哈苏H3DⅡ 50,目前是一机(H4D-60)加上多镜头的搭配(28mm+35mm+50mm+100mm+50~110mm+120mm镜头),总花费四十多万元港币。黄伟权喜欢哈苏为他带来的快捷摄影流程,对其镜头素质很有信心,当然也为了自己心中的一点点哈苏情结。
  “如今的广告客户都很精明,他们深知细腻的肌理质感对图片的重要性—照片要层次丰富,并且可以进行大尺度裁放与印刷,所以哈苏相机系统成为我的不二之选。”在他的镜头群中,黄伟权最喜欢使用的是哈苏HC100mm F2.2:“我喜欢用它进行人像拍摄工作,无论是美容题材还是时装题材,该镜头都能展现出极强的分辨率,画质锐利,甚至在低光照下使用大光圈拍摄效果都非常令人满意,就连我的修图师也经常对画质赞叹不已。”现在,哈苏系统不仅成为他的工作利器,更为他赢得了“哈苏大师”的称号。
  香港目前的知名时尚摄影师大多是从为杂志社工作、或为职业摄影师做助手出身,凭借圈内人脉而慢慢“走红”。作为新晋“哈苏大师”,黄伟权认为眼下没有学院摄影专科摄影教育的香港摄影,教育根基并不稳。谈到对自己工作室未来的规划,黄伟权也非常冷静。因为香港的经营环境比较狭窄,客户的预算也不大,而数码相机的普及令入行门槛越来越低,加之近年来大量欧美摄影师进驻香港及内地摄影圈抢单,他知道做商业摄影的竞争非常激烈。
  不过黄伟权仍然相信,只有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过分依赖数码修图,时刻追求在释放快门那一瞬间的完美,才能成为一名技术稳定的商业摄影师。
  黄伟权坦言,他和他的工作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获得“哈苏大师”的名号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不是终点。
其他文献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从一个摄影发烧友或自由摄影师到图片库摄影师,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优秀的图片库摄影师,则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首先是克服思维的惰性。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摄友,都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名家博客,点击量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拍出的图片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却没有走上商业图片库摄影师之路。他们认为拍照片就是休闲娱乐,发发博客,增加点击量。这确实是一
期刊
从1960~197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平民百姓喜欢谈论的一个词就是“三大件”。  不过在不同时期,“三大件”所指内容不同。从开始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到后来的“冰箱/彩电/洗衣机”,期间的风风雨雨我算是经历过,记忆犹深。但要不是因为还保存着当年的照片,任凭我多么博闻强记,也很难向后人说明,当初的那些大件“贵重”物品是多么风光。  最早的“三大件”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的照片里
期刊
2011年11月8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将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1955~)一幅题为《莱茵河之二》的作品拍出43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摄影作品迄今为止创下的最高价格。在此之前,古尔斯基另外一幅题为《99美分之二》的作品也曾拍出330万美元的高价,这使古尔斯基成为当代身价最高的摄影艺术家。那么,这幅由流经德国的欧洲主要河流及其两岸的草地、小路和白云弥漫的天空组
期刊
在这个年代,谈论故乡,是不是显得有些矫情?  但每个人心里,都切切实实地存在这样一个地方。  OFPiX工作室创办人任悦今年8月在北京目的地艺术空间举办了“还乡”第二季展览《故事书》,展示了12位摄影师对故乡进行的书写。在展览海报上,她写道:“这是OFPiX还乡计划的第二季。我们鼓励每个人寻找他们的故乡,地理上的,心理上的,并非空泛地抒情,文献、档案、旧照、家庭相册穿梭于时空之中,这些关于故乡的故
期刊
一本摄影史的作者解释了介绍摄影记者篇幅少的原因:新闻摄影师们因为工作性质,大多无暇追求艺术家的声誉。他们的照片拍摄后大多埋藏于图片库中,很难再见天日。一直以来,派驻海外的摄影记者更是一个特殊的摄影群体,更少为外界所知。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驻外摄影记者肩负着使命出现在各种新闻现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热点地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有不同于西方传媒人的新闻理念,他们的存在可能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看
期刊
“如果每天都可以遇见猫就好了”,这是香港摄影师Micros写在自己新浪微博“城市猫风景”签名档里的话。对于Micros来说,可以每天在城市里与猫相遇,是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事情之一。Micros从十年前便开始拍摄街头的猫,近两年更是将拍摄街猫作为每日必修的功课,并且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坚持每天更新,把这些猫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Micros在他的个人网站“捕猫捉影”中写道:“我拍它们的模样,也拍它们吃、喝
期刊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绚丽的季节。金色、火红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在风中婆娑起舞;树林、草原、湖泊、山川、峡谷,处处都呈现着五彩的景观。一景一物,皆透出浓郁的秋色。本期交流一些捕捉秋天绚丽色彩的技巧,让你在摄影中酣畅淋漓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灿烂美景。  展现林荫道的透视线条  清晨、黄昏低角度的逆光、侧逆光会使树木的影子长长地延伸出来,在画面上展现出美丽的线条,剔透的树叶点缀其间,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
期刊
威廉·杨(William Yang)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具知名度也最受人尊崇的“故事讲述者”之一。他将照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把视觉图像和口头叙述融为一体从而构建出一种情感丰富、内涵复杂的表述形式。同时,他的表达非常个人化,但绝非“唯我主义”,更像是用一组透镜折射周遭世界,从而让观者产生情感和身临其境的触动,充分体会到讲述者对于当时情境和人物的感受。他对于自己行为和感觉的分析也相当真挚坦诚,颇具洞察力。
期刊
八月底,我的小伙伴王建华邀我参加新华社摄影部和《摄影世界》举办的专业摄影记者闪光灯进阶培训交流班,还引诱我说有洋模特现场摆各种POSE供学员拍摄。8月27日下午,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举行培训的摄影棚,著名摄影师郝远征先生就是在这里为三代领导人拍摄个人肖像。看着郝大师拍摄的一幅幅生动传神、摄魂夺魄的人物肖像照,我想在这短暂的培训交流课上我能拍点啥呢?  课堂上,兴华拓展团队为我们准备了智能化
期刊
广受欢迎的“傻瓜相机”自1977年起风靡20余年,它的崛起淘汰了手动机械过片的普及型袖珍相机,同时也为数码时代的到来起到了缓冲铺垫作用。因此,“傻瓜相机”也是数码时代前的生力军。  “傻瓜相机”是个模糊概念,原意是指可以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自动闪光和自动输片(后期产品还可以借助暗盒上的识别系统自动识别感光度)的35毫米全自动袖珍相机(图02)。但这个名称在市场上被泛化,许多标榜为全自动的产品实际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