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的美兹闪灯进阶课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底,我的小伙伴王建华邀我参加新华社摄影部和《摄影世界》举办的专业摄影记者闪光灯进阶培训交流班,还引诱我说有洋模特现场摆各种POSE供学员拍摄。8月27日下午,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举行培训的摄影棚,著名摄影师郝远征先生就是在这里为三代领导人拍摄个人肖像。看着郝大师拍摄的一幅幅生动传神、摄魂夺魄的人物肖像照,我想在这短暂的培训交流课上我能拍点啥呢?
  课堂上,兴华拓展团队为我们准备了智能化、多功能的美兹闪光灯,甚至带来令无数摄迷魂牵梦绕的徕卡相机。讲师李正希以商业摄影而闻名,他的授课专业而轻松,拍摄的照片时尚、激情并浸透着他的个人理念和美学观点。
  其实,来之前啥都没想,我日常工作主要以拍摄时政新闻为主,每天面对的是领导人、政治家、世界政要,拍摄、发稿不敢有丝毫马虎,神经永远如上满弦的发条,时刻紧绷。这天,唯一的想法就是暂时忘掉这些,小有惬意地喝上一杯下午茶,松弛一下。
  可是,一旦进入拍摄状态,讨厌的职业病又如海洛因一般开始侵蚀我的骨髓,无论是体验离机单灯拍摄还是多灯闪光技巧拍摄,我都有意识尝试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布光、不同的角度,并对模特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为个人爱好,我比较喜欢伦勃朗光线拍摄的肖像照。虽然这种光线更适合拍摄成熟男人,但是今天我并不是专门为这位女模特拍照,只是一种教学体验而已。于是,在体验离机单灯拍摄时,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我不是摄影科班出身,总觉得摄影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并不像化学分子结构那般规矩,即使是严肃的时政摄影,也永远存在创新探索的未知空间。套用一句被俗化了的名言: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同时我还尝试了逆光加补光拍摄高调人像(图04)。
  当天,我用一台佳能EOS-1D X相机,16-35mm、24-70mm镜头和一台徕卡-S2相机,120mm F2.5镜头拍摄。佳能是我最信赖的老伙计,而徕卡则是第一次使用,尤其S2是徕卡家族的新贵,以大数据量和电子系统傲视群雄。我根本就不会玩,所有按钮均不知其功能。显示盘上,ISO人家给调的是200,显然快门速度上不去,想和现场布置好的闪光系统同步,我也不会。惯于逆向思维的我马上调整思路,既然快门速度提不上去,莫不如以慢治慢,干脆就拍慢速度效果的照片(图06)。年轻人有时会觉得器材不好、位置不佳,我总是告诉他们,不好器材的长处是什么、不佳位置的優势在哪里,如果能这样想问题,你就总能有收获。用慢速拍照时,偶然有一张照片借了别人拍照时闪光灯的光,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图07),这也正是摄影所具有的迷人魅力吧。
  图08拍的是这名模特在培训班上的最后一个POSE。当时谁都没想到她会以这个姿势向大家感谢、道别。最后一个拍摄的我,相机还在手里,当时来不及选择角度、顾不上布置光线,顺手就拍了一张。应该说这张照片是这次培训班的一张独家照片。因为我们都是摄影记者,新闻现场新闻人物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不应该逃过我们的镜头。亲爱的小伙伴们,要想让自己的相机独唱甚至领唱,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和相机关机。
  在摄影器材日趋普及、摄影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摄影记者要凸显自身的专业性,途径之一就是对于各种拍摄技巧都精益求精,创造出不可替代的照片。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我们知道会用闪光灯绝不等同于能用好闪光灯,新闻记者用好闪光灯,可以拍出更具表现力的图片。
其他文献
与世界、与自己和解后,一个胖子才真正炼成。敢于直面骨感的人生,直面众人的误解。既不笨,也不傻,很有爱。偶尔卸掉伪装,听从内心召唤,矫健如飞。  01  8月25日,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举行的一个民俗节日庆典上,一名男子跑过横木去拔取顶端的旗子。(路透社照片)  点评:请别误解胖子。  02  9月1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俄罗斯仪仗队在2013年“斯帕斯卡亚塔楼”国际军乐节上表演。(法新社照片)
期刊
对于一名摄影师来说,为自己拍摄一幅肖像大概是最难完成的任务,就如同画家想为自己创作自画像一般。且不说观察、构图和操作上的种种不便,仅仅是“想让别人看到怎样的自己”这个问题就足已让他们陷入困惑,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怎样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从摄影术诞生之前的自画像,到此后的自拍照,艺术家们始终在寻找展示自我、再现情感的重要渠道。其实,自拍与拍摄其他人、景、物的摄影并没有什么不同,需要构思的无非也就是
期刊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从一个摄影发烧友或自由摄影师到图片库摄影师,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优秀的图片库摄影师,则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首先是克服思维的惰性。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摄友,都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名家博客,点击量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拍出的图片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却没有走上商业图片库摄影师之路。他们认为拍照片就是休闲娱乐,发发博客,增加点击量。这确实是一
期刊
从1960~197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平民百姓喜欢谈论的一个词就是“三大件”。  不过在不同时期,“三大件”所指内容不同。从开始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到后来的“冰箱/彩电/洗衣机”,期间的风风雨雨我算是经历过,记忆犹深。但要不是因为还保存着当年的照片,任凭我多么博闻强记,也很难向后人说明,当初的那些大件“贵重”物品是多么风光。  最早的“三大件”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的照片里
期刊
2011年11月8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将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1955~)一幅题为《莱茵河之二》的作品拍出43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摄影作品迄今为止创下的最高价格。在此之前,古尔斯基另外一幅题为《99美分之二》的作品也曾拍出330万美元的高价,这使古尔斯基成为当代身价最高的摄影艺术家。那么,这幅由流经德国的欧洲主要河流及其两岸的草地、小路和白云弥漫的天空组
期刊
在这个年代,谈论故乡,是不是显得有些矫情?  但每个人心里,都切切实实地存在这样一个地方。  OFPiX工作室创办人任悦今年8月在北京目的地艺术空间举办了“还乡”第二季展览《故事书》,展示了12位摄影师对故乡进行的书写。在展览海报上,她写道:“这是OFPiX还乡计划的第二季。我们鼓励每个人寻找他们的故乡,地理上的,心理上的,并非空泛地抒情,文献、档案、旧照、家庭相册穿梭于时空之中,这些关于故乡的故
期刊
一本摄影史的作者解释了介绍摄影记者篇幅少的原因:新闻摄影师们因为工作性质,大多无暇追求艺术家的声誉。他们的照片拍摄后大多埋藏于图片库中,很难再见天日。一直以来,派驻海外的摄影记者更是一个特殊的摄影群体,更少为外界所知。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驻外摄影记者肩负着使命出现在各种新闻现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热点地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有不同于西方传媒人的新闻理念,他们的存在可能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看
期刊
“如果每天都可以遇见猫就好了”,这是香港摄影师Micros写在自己新浪微博“城市猫风景”签名档里的话。对于Micros来说,可以每天在城市里与猫相遇,是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事情之一。Micros从十年前便开始拍摄街头的猫,近两年更是将拍摄街猫作为每日必修的功课,并且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坚持每天更新,把这些猫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Micros在他的个人网站“捕猫捉影”中写道:“我拍它们的模样,也拍它们吃、喝
期刊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绚丽的季节。金色、火红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在风中婆娑起舞;树林、草原、湖泊、山川、峡谷,处处都呈现着五彩的景观。一景一物,皆透出浓郁的秋色。本期交流一些捕捉秋天绚丽色彩的技巧,让你在摄影中酣畅淋漓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灿烂美景。  展现林荫道的透视线条  清晨、黄昏低角度的逆光、侧逆光会使树木的影子长长地延伸出来,在画面上展现出美丽的线条,剔透的树叶点缀其间,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
期刊
威廉·杨(William Yang)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具知名度也最受人尊崇的“故事讲述者”之一。他将照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把视觉图像和口头叙述融为一体从而构建出一种情感丰富、内涵复杂的表述形式。同时,他的表达非常个人化,但绝非“唯我主义”,更像是用一组透镜折射周遭世界,从而让观者产生情感和身临其境的触动,充分体会到讲述者对于当时情境和人物的感受。他对于自己行为和感觉的分析也相当真挚坦诚,颇具洞察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