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刍议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年来,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发展起来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它既有正面的、好的效果,也有反面的、不好的效果。随着业务实践的发展,总结深度报道业务经验和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也出现了一些。这些文章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也有些值得商榷、讨论的观点。本文拟就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界说、分类,以及深度报道的建设意识
其他文献
茅盾作为文学批评家是立于作品旁边的思想者,其心理素质是:思想清醒、冷静、深沉、重客观、偏于理性和坚定执着、自主自信,具有巨大的历史平衡感。茅盾始终谛视着广大的人生,总是力图使他的思想情绪和心态的转换与现实生活的发展保持着相同的速率,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人道意识与阶级意识潜显、消长、渗透,并成为其文学批评的审美趋赴与心理指向。茅盾的文学批评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它同村充满热情,沉潜着内在的审美情绪机制,不过,这种审美情绪本质上是一种智慧的情绪,具有多维多向的特征,它贯串于茅盾的全部文学批评。
<正> 所有的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每天(每期)都要播发、刊登广告,所有的新闻单位都需要研究、探讨本行业做广告的学问。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是电视广告与新闻的边缘学科问题,意在与新闻界的同行们共同探索。一、“电视广告与新闻”是一门边缘学科
<正> 当今世界电视纪录片的观念有什么新的走向? 在国际交流中电视纪录片的“视角”有哪些新的突破? 电视纪录片这一大众传媒手段如何解读高深文化?
<正> 所谓“劝说”,就是借助于言语手段,劝对方做某事或同意某事。劝说过程实际上是个信息发送和接受的过程。要想使劝说成功,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诸如:劝说的话题要引起对方兴趣,被劝说者的心理要感到愉悦,等等。而广播评论具有这些优势。
<正> 1993年6月26日,我们大陆新闻传播教育界的17名学者,踏上了祖国宝岛台湾省的上地。1993年中文传播研究暨教学研讨会从27日至30日,在台北市桃园国际机场过境宾馆举行。
<正> ’92“中国广播奖”,“九江石化杯”广播新闻和“人民保险杯”广播社教节目选评会,5月15日至22日在长春举行。评选出优秀节目188个,并对理论、对农、对外、对台4个研委会推荐的69件作品进行了最终认定。其中中央台的《边城行》等20件作
<正> 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共同发起主办的。与会代表来自全国新闻传播界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的18个单位,共35人。4天研讨会期间,共有31位
<正> 厦门电视台记者张鲁闽、刘小文、刘海涛编导的《夫妻船》为我们这些久居陆地、以土地为根的人展现了一个“夫妻船”所具有的独特韵味的美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夫妻船”上渔民祖祖辈辈、生生相息繁衍流传下来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聆听了“夫妻船,船连家”这首历经风风雨雨、几代人反复吟唱了几百年的古老渔歌。
<正> 教育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的社会活动。它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又以一定社会时期的状况来制约自身,并与之相适应。我们把一定社会时期为教育提供的前提和条件称为教育环境。教师是职业教育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工作。教育这一关系到国家兴亡的百年大计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环境对教师的熏陶和教师对教育环境
<正> 近些年来,从广播电视系统需要人才所呈现出的趋势看: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日益走俏。那么,促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当怎样适应新的形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