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认同角度看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认同是东亚区域合作迈向未来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也是化解东亚各国差异性和矛盾性的长远之道。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在经济和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文化认同的缺失使得合作发展缓慢,滞于瓶颈。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实际上是为东亚区域合作寻找更广阔和深远的空间,从而建立一个更具希望和活力的东亚共同体。
  关键词:东亚区域合作;文化认同;前景
  一、文化认同之辨
  建构主义认为:“认同是能够产生动机和行为倾向的有意识行为体的一种属性。”不同文化群体及其成员凭借认同存在于社会并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而文化认同则是认同的一个方面,表现为对某种文化体系的归属感。通过对文化认同的构建,人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为,形成集体的意识。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更多时候是一种集体认同,决定了行为体之间的交往模式,是导致冲突也是推进合作的催化剂。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亚洲东部,包括东北亚(主要指中国、日本和韩国)和东南亚(主要指东盟成员国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东亚地区几百年来形成的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使东亚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各不相同,但是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各国内部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随着二战的結束,东亚许多国家取得了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整个东亚的相互关联性也在逐渐加深,东亚地区的文化认同成为重要的话题。
  文化认同对于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亨廷顿曾说:“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换言之,拥有相同文化认同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趋同的政治导向和政治信念,从而也就推动地区成员国形成更加一致的地区合作态度、合作形式和地区合作的机制结构。由于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认同功能和亲和功能,拥有相同文化认同的国家可以凭借这种共同的文化特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一种共同的情感归属。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实际上是为东亚区域合作寻找更广阔和深远的空间。
  二、现实困境之析
  冷战结束后,东亚各国一直在区域合作的道路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一系列区域合作组织涌现;“第二轨道”等一些新型合作机制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同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相比,东亚区域合作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目前东亚各国缺乏一致的文化认同。
  首先,东亚地区的民族构成情况十分复杂,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大部分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据统计,“加上外来移民和侨民,这一地区共有400—500个民族,即使不包括外来民族,该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就有24个,缅甸有135个民族,为各国之最。”而伴随着多元民族而来的是多语言的使用,据统计,“印尼国内使用的语言就高达669种,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超过150种。”由于缺乏统一的文化整合,民族差异乃至民族矛盾接踵而至。特别是二战前东亚大部分国家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的东亚各国对国家主权、安全等问题极为敏感。各民族之间的猜忌和不信任不但表现为其在领土争端和等问题上各不相让,也导致了地区合作观念的淡薄和文化认同的缺乏。
  其次,与欧洲普遍将基督教作为精神支柱不同,东亚地区不存在统一的宗教,这决定了东亚人民很难形成高度统一的精神文化。宗教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存在,其价值位于一切文化的中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和宗教的入侵使东亚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都在东亚占有一定的地位,除此之外,东亚国家还拥有自己的本土宗教,如日本的神道教,东南亚的印度教等等。这些宗教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化的状态,形成了今天教派林立的局面。而且,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东亚的宗教文化逐渐变得世俗化,没有旗帜鲜明的宗教观,这也与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形态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东亚无法依靠宗教形成统一的联系的纽带,也就很难拥有像欧洲国家一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异造成东亚各国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从现实来看,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各国发展程度相似,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在东亚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东亚各国面临着许多利益问题,各国的国家诉求和行为观念也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希望建立一个东亚自由贸易市场,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来加速经济的腾飞,而发展中国家则担心本国的资源和市场被不公平的合作机制破坏。区域内巨大的经济鸿沟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成为东亚国家开展合作、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障碍。这种经济上的警惕心理也源于东亚各国政治上的不安全感,东亚既有像中国、老挝、越南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诸如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刚刚向民主国家转型的缅甸等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增加了国家在其他领域协调的难度。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机制,东亚地区的文化认同将难以建构。
  东亚区域合作的推进是一个包罗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过程,现今东亚各国已努力突破差异,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如果没有文化认同的构建,东亚区域合作会始终停留在瓶颈期。因此对东亚区域合作中文化认同困境的分析有利于“东亚意识”和“东亚认同”的形成,使东亚区域合作朝着更深更远的方面迈进。
  三、未来东亚之路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首先要明确的是东亚各国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文化认同。虽然东亚各国在宗教、民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构建文化认同绝不是消除差异,达到高度一致,而是在各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内找到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既表现为对东亚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表现为东亚区域合作意识的共建,换言之,就是在“和而不同”的大背景下找寻东亚区域合作的长久之道。   东亚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首先是对东亚文化的振兴过程。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会有充分的技术和知识创新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东亚就只能继续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因此找寻东亚人民的共同历史认知关系到东亚的前途和命运。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解,“国际集体认同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结构变动的核心在于文化观念的变动。”而“文化互动发生在差异和共性的空间范围内。由于所有的文化想象都是‘人类生理自我和社会经验衍生的’,所以它们共享着某些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而共性就呈现在这些观念和传统之中。”东亚有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等都具有独特的东亚印记,这些东亚印记是连接东亚人民的精神纽带,也是建立东亚认同和归属意识的本源。
  從这个意义上讲,东亚各国不仅需要培育东亚文化自信,重视东亚科学技术、语言、宗教、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加强民间的交流。以非政府组织、市民团体、企业等为主体的民间交流,能够淡化激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和国家争权夺利的利益观,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进民众感情,形成人们对于“我是东亚人”的自信共识。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说:“这是亚洲人民的历史过程。他们先是受西方教育,不想做亚洲人。后来则改变为亚洲人学习西方的语文、技术和理科,但他们仍然视本身为亚洲人,同时以身为亚洲人为荣。”
  对于东亚合作意识的共建需要各国消除歧视和偏见,建立公正平等的“合作观”,创新发展现有的合作机制,使东亚各国切实从合作中获得利益,增强对于东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东亚区域合作首先要建立的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使各个国家自愿加入到合作机制中来,而平等的“合作观”就要摈弃大国小国之分,让每个国家都能从合作中获得利润。大国形成责任意识,小国形成参与意识,平等对话的理念可以引导东亚地区合作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东亚转向地区共赢的合作局面。并且,东亚国家应该主导东亚事务,反对外部强权和过分干涉,任何对西方国家盲目追随的行为都会导致东亚共同利益的缺失,不利于区域合作的未来发展。
  东亚合作意识培育的一个重要指南就是“和而不同”。东亚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不可消除,但这也是东亚文化的特色所在。几千年来,拥有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东亚地区能够和平共处,证明了东亚文化的包容性和共通性。“多元共生”或“多元并存”是东亚文化复兴过程中形成的开放型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新文化不仅能够将东亚不同的种族和宗教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能够吸收和借鉴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东亚。
  四、结语
  历史上的东亚曾是高度融合的世界性区域,而现代的东亚合作实际上是“再区域化”的过程,这并非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全球化条件下达到了更高的相互依存的水平,而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东亚地区对于东亚文化“再认识”的过程。未来东亚区域合作的纵深发展,需要有思想文化的振兴。而要将“东亚”由一个地理概念上升到一种“文化”概念,东亚各国需要在改进自身的过程中开展积极的合作,构建富有东方特色的东亚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39页.
  作者简介:
  李岳岳(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使英语教师和学生困扰不已的问题一直是英语语法。中学阶段,师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语法教学上,但收效甚少。过去,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上,较少关注学生的学。高一是初高中过渡和衔接的关键时期,学生对高一语法的学习对高中整个阶段的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导致最终结果。因此,对高一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策略的研究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为这一难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表见代理是我国合同法关于代理制度的一项新规定,是对我国民法通则的代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该制度的宗旨在于保护交易的安全和第三人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因代理制度产生的纠纷
公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具有特定实用价值和一定惯用体式的文书。它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摘 要:创新教育要让学生学到前辈开创的知识,更应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基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参与、善于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学生培养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气氛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的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就要建立起与创造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往往比答案要多。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伴随着个各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思考、学习主动性,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问题教学法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重点运用的方法,这不仅要求教师学会用问题教学法,还需要在问题教学法中运用正确的问题提出方式,这些,都是问题教学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
内皮素(ET)系一族具有血管收缩的内源性肽类。它在维持正常血循环功能上有重要作用,是近期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机理的一个热点。血浆中内皮素增高是血管内皮细胞(EC)受损敏感指标之
摘要:环境的污染是由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理造成的,它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好影响。大多数人们意识到,防止污染如果不从源头上制止,要实质性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绿色化学具有技术性生态价值,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绿色化学;实践  “化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然
本文综述了LDL的氧化过程和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共轭二烯、荧光产物、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的方法;LDL氧化产物测定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诊断意义和各种状态下脂
化疗在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敏感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是今后卵巢癌化疗的趋势.ATP-CSA是一种可评价率高、相对敏感、稳定的体外药敏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