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社会的良好运行都需要其社会成员能够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成员履行社会责任,既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社会个体能否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受其社会责任感影响。社会责任感又称社会责任意识,是指责任主体对社会责任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是人内在精神价值与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对于一个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来说,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一种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方式影响个体的社会责任行为,越是具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则相应会表现出更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反之,则表现为社会责任的淡漠与缺乏。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人群,是中国未来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其社会责任感高低不仅关乎个人成才,而且关乎中国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及其科学技术的恰当应用。因此,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旨在探析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以启迪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社会责任行为。
为了解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我们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研究文本,由点及面,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借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对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将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按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集体的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分成五个维度,设计了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群体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按性别、年龄、专业三个要素进行样本选择,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回收率为92.6%,其中女生34人,男生103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调查表明:
一、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个体的责任,也意识到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具备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但其社会责任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也包括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履行的相应责任,但缺乏更高层次上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其社会责任意识停留在责任的较低层面。如95.6%的同学认为社会责任问题很重要,89.7%的同学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73%的同学愿意从自己做起改变当前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74%(25%+49%)的学生非常愿意或愿意选择到西部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如果中国发生战争,58%(22%+36%)的学生非常愿意或愿意服兵役;12.4%的同學总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5%的同学表示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以上结果表明,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一定的爱国情怀、公益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但整体上奉献国家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强烈,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相应参与率较低。如只有25%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到西部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22%的学生非常愿意服兵役,50%的同学偶尔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0.6%从没参加过,27%没有机会参加。
二、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对社会责任的内涵缺乏较深入的理解。
他们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是很明确,更缺乏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能力和行为。一个人只有全面地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角色,才能有效理解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对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迷失或淡漠。如8%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的概念不清楚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34%的同学认为时政新闻及社会热点问题和自己没太大关系,只是偶尔关注甚至不关注或无需关注。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行为表现为,40%的同学有为社会服务的想法,但不知如何行动;26%的同学认为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但履行能力不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合理现象,只有18.4%的同学认为能够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监督解决;67.5%同学认为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13.8%的同学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浓郁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当代理工科大学生身处物质生活相对富足,资讯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许多学生追求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倾向。表现为学生过于关心那些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学科和知识,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带来利益和效益的学科毫无兴趣。他们选择理工科专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以后更容易找工作,或者收入相对较高。如在“你选择读理工科大学的目的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12%的学生读理工科是为了振兴中华,41%+17 %的学生读理工科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赚更多的钱,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当然,他们关注自我利益和家庭责任具有一定道德合理性,但过于关注甚至淡化社会责任则是有失偏颇的。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情结和精英主义倾向,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
四、理工科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技术社会责任的意识与担当。
科学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职业活动或社会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英国科学社会学家齐曼指出:“科学家之所以被看作是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人物和为人民服务的国家的宝贵公仆。这是因为科学家被看成了一种被公认的职业成员,他们通过学会以及对工业进步所作的贡献及公开从事学术活动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进而更好地使人们支持他们去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探索真理、求真务实、追求创新与创造的科学精神逐渐被异化。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危机是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科学家其特殊的社会角色赋予了他们认识自然、探索真理的重任。为此,科学家必须拥有严谨而深刻的思维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精神,与此同时,科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认知社会的能力以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今天,由于科学技术不恰当应用所引发的负效应不断显现,它警示我们,科技工作者承担着防范科技负效应的社会责任。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认同科学技术工作者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如65.6%的同学不认同 “科学技术应用的结果必然是好的,科技工作者不必过多地考虑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正面或负面),也不必为此承担社会责任”, 88.5%(42%+32%+14.5%)的同学非常认同、认同和基本认同 “只有负责任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40%左右的同学认为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应承担防范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向公众宣传和解读本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崇尚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责任。
作者简介:
刘晓君——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老师
米洋--- 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人群,是中国未来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其社会责任感高低不仅关乎个人成才,而且关乎中国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及其科学技术的恰当应用。因此,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旨在探析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以启迪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社会责任行为。
为了解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我们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研究文本,由点及面,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借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对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将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按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集体的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分成五个维度,设计了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群体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按性别、年龄、专业三个要素进行样本选择,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回收率为92.6%,其中女生34人,男生103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调查表明:
一、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个体的责任,也意识到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具备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但其社会责任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也包括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履行的相应责任,但缺乏更高层次上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其社会责任意识停留在责任的较低层面。如95.6%的同学认为社会责任问题很重要,89.7%的同学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73%的同学愿意从自己做起改变当前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74%(25%+49%)的学生非常愿意或愿意选择到西部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如果中国发生战争,58%(22%+36%)的学生非常愿意或愿意服兵役;12.4%的同學总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5%的同学表示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以上结果表明,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一定的爱国情怀、公益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但整体上奉献国家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强烈,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相应参与率较低。如只有25%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到西部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22%的学生非常愿意服兵役,50%的同学偶尔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0.6%从没参加过,27%没有机会参加。
二、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对社会责任的内涵缺乏较深入的理解。
他们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是很明确,更缺乏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能力和行为。一个人只有全面地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角色,才能有效理解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对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迷失或淡漠。如8%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的概念不清楚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34%的同学认为时政新闻及社会热点问题和自己没太大关系,只是偶尔关注甚至不关注或无需关注。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行为表现为,40%的同学有为社会服务的想法,但不知如何行动;26%的同学认为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但履行能力不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合理现象,只有18.4%的同学认为能够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监督解决;67.5%同学认为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13.8%的同学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浓郁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当代理工科大学生身处物质生活相对富足,资讯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许多学生追求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倾向。表现为学生过于关心那些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学科和知识,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带来利益和效益的学科毫无兴趣。他们选择理工科专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以后更容易找工作,或者收入相对较高。如在“你选择读理工科大学的目的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12%的学生读理工科是为了振兴中华,41%+17 %的学生读理工科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赚更多的钱,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当然,他们关注自我利益和家庭责任具有一定道德合理性,但过于关注甚至淡化社会责任则是有失偏颇的。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情结和精英主义倾向,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
四、理工科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技术社会责任的意识与担当。
科学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职业活动或社会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英国科学社会学家齐曼指出:“科学家之所以被看作是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人物和为人民服务的国家的宝贵公仆。这是因为科学家被看成了一种被公认的职业成员,他们通过学会以及对工业进步所作的贡献及公开从事学术活动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进而更好地使人们支持他们去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探索真理、求真务实、追求创新与创造的科学精神逐渐被异化。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危机是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科学家其特殊的社会角色赋予了他们认识自然、探索真理的重任。为此,科学家必须拥有严谨而深刻的思维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精神,与此同时,科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认知社会的能力以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今天,由于科学技术不恰当应用所引发的负效应不断显现,它警示我们,科技工作者承担着防范科技负效应的社会责任。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认同科学技术工作者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如65.6%的同学不认同 “科学技术应用的结果必然是好的,科技工作者不必过多地考虑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正面或负面),也不必为此承担社会责任”, 88.5%(42%+32%+14.5%)的同学非常认同、认同和基本认同 “只有负责任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40%左右的同学认为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应承担防范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向公众宣传和解读本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崇尚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责任。
作者简介:
刘晓君——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老师
米洋--- 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