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的知识体系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语文的价值”。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说我们所接触的语文知识以及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呢?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因为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也是势在必行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首先就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切实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教材潜在的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生活,从而培养初步的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去做生活的主人。对此,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挖掘资源,认知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非常接近时,学生就能较高程度地接受所学的知识。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课文中的某些人和某些事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比较大,所以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认识肯定不够全面,有的对他来说甚至是天方夜谭。对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弥漫着语文的气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调查、采访,讨论等活动,从而多渠道地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查找并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有条件的也可以去采访老红军或者军属,然后在课前再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尽可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长征途中环境的恶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语文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学生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情感。
  2.巧设情境,再现生活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有既定的情境和气氛,反馈一定的生活信息,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把头脑中所积累、铭记的语言文字跟客观存在的事物两相对比,寻求其共性和差异,从而获得内在的主观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就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将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和现实的生活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不可夸夸其谈,更不可无稽之谈,只有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望月》一文,作者写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如果仅限于揣摩语言文字,让学生生硬地去品读文本提供的诗句和那几个单调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很乏味。我就布置学生去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以及适合小外甥年龄段地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再现文本,提升文本。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了,更能感受到人们对月光的喜爱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大大小小的学问。我们应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寻找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的血缘关系,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取之不尽的资源。
  1.学校生活,好好把握
  学校是育人、学习的场所,当然也是学生生活的舞台,在这里的朝朝暮暮,都上演着善良、热情、欢畅的活剧,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学习资源。例如:去年九月份,我班沙浩同学奋力救起了一名落水的低年级小朋友;六年级的花飞扬同学给予智障的肖阳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去说、去讲。在学校,各班的黑板报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了一扇窗,它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示各个领域的知识,展现学习的体验、感受。 校园网络又是个极广阔的语文资源,除此以外,学校面貌发生的变化,师生的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2.社会生活,背景广阔
  社会是一座大舞台,是一道广阔而壮丽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广阔的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阳摩托,骑乐无穷”、“绿色果汁,饮以为荣”等等,这种不规范用字现象,看似幽默诙谐,其实后患无穷。我就在本班发出倡议,让学生走上社会去搜集此类广告用语,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反映这种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同时以学校的名义和对方协商纠正这类现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语言文字的知识,继而养成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家庭生活,应有尽有
  每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父母必然就是孩子的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在洞悉学生家庭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精心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交通警察,就可以让他做一次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有的学生家长是做花木生意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花卉的文章等等。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与支持。
  总之,只有构建社会化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洋溢生活的气息,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山珀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  确立“大纲”的指导性,吃透听说读写要求。“大纲”不仅规定了小语教学听说读写的总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了各个年级阶段的分要求。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吃透总要求,还要吃透所任教年级教材的听说读写要求,在大纲的指导下,制定听说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反之,如果
【摘要】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浅析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
人们常说,“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人的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做一个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走进每一个孩子心中,记住每一个孩子,并让每一个孩子记住我,是我最大的愿望。  从教十二年来,每次站在讲台上,一声:“孙老师,您好!”那稚嫩、响亮、整齐的问候已鼓涨起我幸福的心,沐浴在孩子们纯真的目光中,我感受到自己担负的重任。当孩子们长大后再翻开“童年”这本书时,看到的该是什么
语文课上,最美的声音是读书声。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朗朗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外显形态之一。
头脑不是一个填充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情知教学就是能点燃火把的一根火柴。它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情感,又注重学生认识,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情知交融,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情知互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落实?我在这几年工作中利用听课的便利条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现把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激发情感,搜寻旧知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讲过:“教师唯一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