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的重要性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进入初中以后,越往高年级,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教师一个并不难的问题抛下去,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再三追问,学生中会有几个人低声地群答。再要求:“那个同学来回答?”则又陷入沉寂。或者干脆“硬拔萝卜”点学生回答。奇怪的是多数学生都能答对。特别是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是普遍,以致许多教师把这一不正常的现象视为理所当然。
  关键词:课堂发言 学生 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通道。為此,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培养学生课堂踊跃发言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帮助学生提高对课堂发言的认识,使学生重视课堂踊跃发言。
  1.课堂发言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课堂发言指学生当场在较短的时间口头回答课文或老师、同学的问题。这就要对同学的思维提出三个要求,即思维的勤奋性、思维的集中性、思维的敏捷性。不喜欢动脑筋的同学,当要求口头发言时,他们就得开动思维机器,克服思维的惰性,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思维容易开小差,心不在焉的学生,当要求口头发言时,就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紧紧围绕课文和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思考,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会集中于课堂,专心一意;能勤于思考但思维迟钝的同学,课堂发言会促使他们加快大脑思维机器运转的速度,坚持下去,他们的思维就会敏捷起来。
  2.课堂发言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课堂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说”的能力的训练从课堂上看,主要形式就是课堂发言。它能锻炼同学们说话的胆量,由开始的面红耳赤、手脚无措到镇静自若、表情自然;它能训练同学们说话的条理性,由开始的紊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它能提高同学们说话的简明准确性,由开始的拖沓含糊到简练明了准确无误……可见,课堂发言能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课堂发言能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某一活动有没有兴趣,很重要的是看你是否真正参与其活动。课堂踊跃发言,能促使同学的大脑勤奋,敏捷思考,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口头交换自己的看法,使同学们的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课堂发言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我显示自己存在的主要机会和形式,课堂发言使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得以及时发表。正确的回答,老师同学的赞同肯定;不准确或片面的回答,老师同学补充修正。这样,课堂就会显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消除学生思想顾虑,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和民主的师生关系,采取鼓励措施,使大面积学生愿意踊跃发言。
  1.形成人人争取自己发言,人人支持他人发言的课堂风气。对于发言来说,同学们思想上普遍存在着两大顾虑:一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一是担心答错献丑而不愿发言。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准确深刻,应该发表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如果理解不准确或出现错误,更有必要发表出来,以得到同学、老师的修正,使自己当堂能弄懂弄准问题,同学们到学校来学习,就是由于不懂或懂之甚少,出错自然难免。所以同学们应该丢掉面子思想,人人争取发言。学生中确实有自己不发言还嫉妒别人踊跃发言的同学。如我教的班,在开始时就有的同学对回答错的同学大加讽刺。一段时间,班上很少有人主动发言,课堂气氛极其沉闷。我很快了解了情况后,在班上严厉地批评了这种坏风气,并组织了“课堂踊跃发言该不该支持鼓励”的专题讨论。结果风气大转,班上形成了人人争取自己发言,个个支持他人发言的风气。
  2.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使课堂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师生关系如何有密切联系。言为心声,学生通过老师的语言就会领会到老师对他的态度和感情。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课堂语言艺术,来促进并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A.课堂发言中,有许多学生常会产生一些消极心态。如:①、垄断心态。②、畏惧心态。③、依赖心态。④、随意心态。⑤、应付心态。⑥、被动心态。
  B.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我以为,在备课设计提问时至少注意三点。第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我们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重难点,寻找教学提问的最佳突破口。第二,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第三,课堂提问要适宜于口头表述。在设计问题时可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课堂口答提问。
  3.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一是多给他们提供口头回答的问题,二是多给他们理解回答的时间,避免经常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个别学生发言的做法,使每个同学都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当然,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发言与其性格、年龄、心理状况以及教师的“导”有密切关系,只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课堂上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一定会成为现实,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和谐、生动、积极的课堂氛围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关键词:课堂气氛 教学态度 师生互动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从而帮助农村中小学的英语教师找到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从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早日摆脱哑巴英语的困扰。帮助农村中小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英语口语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教育中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总结良性的同学友谊在高中学习中的正性支持,鼓励同学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良好的友谊。好朋友共同分享学习心得,适时互相精神鼓励,借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获友谊的同时,改善自主学习氛围,共同学习进步。  关键词:友谊 高中生 学习  高中生活不同于初中生活,不仅学习难度更大,而且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可以说高中是学业生涯最为艰苦的一段时期,高中学习的好坏
内容摘要:课堂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有效的课堂问题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做好对教学的调控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一系列地探讨。  关键词:中学 英语教师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提问的效果一方
内容摘要:多媒体技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步地走入了小学课堂,它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受到了广大的师生的喜欢。他们把视听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现代的教学越来越多语文化,同时也改变着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把课本知识以多媒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师的授课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分析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
内容摘要:微课是在课堂内外,教师围绕某一知识重点或难点、疑点,开展精彩教与学的过程,在强化教学针对性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微课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环节。加入微课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延续。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微课 现代教学技术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抓住知识重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教育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自毕业考试实施以来,考试的压力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时期尤为突出,并且还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创新创业 背景研究 教学方法  一.创新创业背景的特点及其优势  创新创业教学法,它是融合了探究教学法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也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精准、生动,不仅可能会使得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着教学质量,进而误导学生。因此,必须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广大师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到很多的语言知识,使得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以武汉某职业学院为例,根据我院实行的“369PGT”外语学习模式的案例,探索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模式,依托采取partner搭档、group小组、team团队进行学习的模式,研究合作学习以及情境学习在学生学习以及应用英语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英语专业 英语口语应用能力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经济文化交流中
内容摘要:协调与管理相伴而生,协调原理,在当今管理界已经被广泛地认识、创新和运用,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管理实践中,都被置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教育管理中的协调,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教育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适当、结构合理、步调协调的关系。而班级管理中的协调,是指将班级的各项教育内容和管理方式有机结合并服务于整体目标和幼儿发展,并将班级置于学校乃至社会这一外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