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时,做为老师,你怎么做?不少人是只一句:“你错了,再想想。”就敷衍了事,在公开课上更是怕问,怕影响进度。在教学中,也常常在学生还没有出错时,就把会怎么错告诉学生,自认这样做,能让学生学习走捷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错误是越防越错,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抓住契机,让错误成为课堂上的灵动火花。
一、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如今的课堂不需要追求滴水不漏、完美无缺,因为那是不真实的。我们应该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其闪现创新的火花,发挥应有的价值,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怕出错。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
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2.创造机会让学生出错。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习了省略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后,我先练习了几题:
4×b=c×6=a×a=
a×b=a×a=x×1=
通过练习后,学生巩固了对省略字母和数字、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这时我又出了一题,让学生直接计算2×6=学生想一想说出了2×6=26的错误答案。学生出错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对的,都没有反映,我就知道学生钻进了我设的陷井中了。这时我再让学生想一想,学生不由地笑了起来,这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学生笑起来,我也笑起来。是啊,这样让学生在错误中顿悟,在错误中反思,是多好地教学策略。为了让教学一帆风顺,我们有时在课堂上的不让出错,反而会让学生失去这种顿悟的过程,所以说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能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
二、体验错误的过程——学生思维飞跃的过程
1.捕捉错误,巧妙运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学机智。
如教“千克与克”后,尽管教师已经用了足够的教具和学具,但还是有学生对这个重量单位的含义理解不透。瞧,一位学生这样回答:一个西瓜重400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教师请其他学生纠正,并把理由讲给他听。听,这些学生讲得多好!
生1:我的体重是32千克,一个西瓜肯定不会比我的体重还要重,所以一个西瓜的重量是4千克。
生2:一个1角硬币约重1千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只有5个1角硬币重吗?一只大白鹅重5千克还差不多。
教师追问:“那么XX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生3:因为他不知道1克有一个1角硬币那么重,而1千克有两包盐那么重。
……学生相互补充着。让学生之间通过倾听、交流,合作互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智慧!教师好好利用课堂上的突发性错误,化弊为利,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巧妙地调整教学起点,把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学生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2.利用错误,培养思维。
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四上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一题:食堂买来40筐西红柿,用去800元。(1)平均每筐西红柿多少元?(2)如果每筐西红柿的价钱降到原来的一半,用800元可以买多少筐这样的西红柿?问题一的解决非常简单,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二有这样的解法
方法一:800÷40=2020÷2=10800÷10=80方法二:40×2=80方法三:40÷2=20通过让学生来对比分析,得出了前二种方法是正确的,对于第三种方法,我没有批评,而是先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我认为是降了一半后,买的筐数也降了一半,其实反而长了一倍。”通过他的反思,正好为第二种想法来了一个小总结。我对学生们说,那你们能不能照40÷2=20的这样想法,为题目重新编题呢?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这样说:只要把每筐西红柿的价钱降到原来的一半,改为每筐西红柿的价钱升到原来的2倍就行了。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会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三、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正确创造性地对待学生中动态生成的“错误”,抓住这一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1.以操作实践质疑错误,提升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里的很多知识,都离不开动手动脑等操作实践活动,只有亲历实践过程,体验探索经历,知识建构才是深刻而有意义的。所以,当一些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形体知识方面,我们可以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去质疑错误,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如认识轴对称图形,一开始有许多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问其理由,还振振有词地回答:“因为它对角线两边的图形是一样大的,可以重合的。”显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此,我引导其再次经历操作实践过程: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拿出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折一折,符合这些特征吗?通过动手实践,他切实地感悟到:要沿对角线剪下那一半,通过旋转才能重合呢!所以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由此,他们再次深刻感悟了轴对称图形本质特征平面图形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而不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相同。”
2.以模糊估计质疑错误,提升探究能力。
在新课标中,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放到了重要位置,并且在各册新版教材中都有相应渗透。在小学数学中,从几何形体、统计到实际问题解决等,几乎所有内容都涉及了计算,计算错误再所难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模糊估计的意识与能力,以另一角度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统计中求平均数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平均数大于最小数并小于最大数的特点,质疑发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错误;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常识中的模糊数据概念,质疑不现实的错误(如有同学算出敬老院老人平均年龄7.9岁,与现实明显不符)。可以说这一方面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2]成尚荣:《教室,一个应允许出错的地方》,《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一、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如今的课堂不需要追求滴水不漏、完美无缺,因为那是不真实的。我们应该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其闪现创新的火花,发挥应有的价值,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怕出错。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
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2.创造机会让学生出错。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习了省略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后,我先练习了几题:
4×b=c×6=a×a=
a×b=a×a=x×1=
通过练习后,学生巩固了对省略字母和数字、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这时我又出了一题,让学生直接计算2×6=学生想一想说出了2×6=26的错误答案。学生出错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对的,都没有反映,我就知道学生钻进了我设的陷井中了。这时我再让学生想一想,学生不由地笑了起来,这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学生笑起来,我也笑起来。是啊,这样让学生在错误中顿悟,在错误中反思,是多好地教学策略。为了让教学一帆风顺,我们有时在课堂上的不让出错,反而会让学生失去这种顿悟的过程,所以说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能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
二、体验错误的过程——学生思维飞跃的过程
1.捕捉错误,巧妙运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学机智。
如教“千克与克”后,尽管教师已经用了足够的教具和学具,但还是有学生对这个重量单位的含义理解不透。瞧,一位学生这样回答:一个西瓜重400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教师请其他学生纠正,并把理由讲给他听。听,这些学生讲得多好!
生1:我的体重是32千克,一个西瓜肯定不会比我的体重还要重,所以一个西瓜的重量是4千克。
生2:一个1角硬币约重1千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只有5个1角硬币重吗?一只大白鹅重5千克还差不多。
教师追问:“那么XX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生3:因为他不知道1克有一个1角硬币那么重,而1千克有两包盐那么重。
……学生相互补充着。让学生之间通过倾听、交流,合作互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智慧!教师好好利用课堂上的突发性错误,化弊为利,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巧妙地调整教学起点,把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学生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2.利用错误,培养思维。
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四上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一题:食堂买来40筐西红柿,用去800元。(1)平均每筐西红柿多少元?(2)如果每筐西红柿的价钱降到原来的一半,用800元可以买多少筐这样的西红柿?问题一的解决非常简单,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二有这样的解法
方法一:800÷40=2020÷2=10800÷10=80方法二:40×2=80方法三:40÷2=20通过让学生来对比分析,得出了前二种方法是正确的,对于第三种方法,我没有批评,而是先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我认为是降了一半后,买的筐数也降了一半,其实反而长了一倍。”通过他的反思,正好为第二种想法来了一个小总结。我对学生们说,那你们能不能照40÷2=20的这样想法,为题目重新编题呢?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这样说:只要把每筐西红柿的价钱降到原来的一半,改为每筐西红柿的价钱升到原来的2倍就行了。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会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三、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正确创造性地对待学生中动态生成的“错误”,抓住这一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1.以操作实践质疑错误,提升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里的很多知识,都离不开动手动脑等操作实践活动,只有亲历实践过程,体验探索经历,知识建构才是深刻而有意义的。所以,当一些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形体知识方面,我们可以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去质疑错误,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如认识轴对称图形,一开始有许多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问其理由,还振振有词地回答:“因为它对角线两边的图形是一样大的,可以重合的。”显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此,我引导其再次经历操作实践过程: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拿出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折一折,符合这些特征吗?通过动手实践,他切实地感悟到:要沿对角线剪下那一半,通过旋转才能重合呢!所以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由此,他们再次深刻感悟了轴对称图形本质特征平面图形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而不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相同。”
2.以模糊估计质疑错误,提升探究能力。
在新课标中,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放到了重要位置,并且在各册新版教材中都有相应渗透。在小学数学中,从几何形体、统计到实际问题解决等,几乎所有内容都涉及了计算,计算错误再所难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模糊估计的意识与能力,以另一角度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统计中求平均数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平均数大于最小数并小于最大数的特点,质疑发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错误;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常识中的模糊数据概念,质疑不现实的错误(如有同学算出敬老院老人平均年龄7.9岁,与现实明显不符)。可以说这一方面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2]成尚荣:《教室,一个应允许出错的地方》,《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