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a社会收入差距调节应坚持充分就业原则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充分就业原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项重大举措。应坚持把充分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就业权利,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实施就业援助,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
  关键词:和谐社会;收入差距;充分就业;劳动者权力平等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15-03
  
  2010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就业。” 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就坚持充分就业原则的内涵、依据及对策加以初探。
  一、充分就业原则的内涵
  对于我国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就业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实现社会劳动者的“充分就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国际劳工组织在其宪章和宣言中把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就业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方面,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看,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相对均衡,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充分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的需求状态;另一方面,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看,充分就业是指总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的状态[1]。本文认为,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保持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及其结构上的持续均衡是相当困难、相当复杂的事情。充分就业一般说来是一种最佳的理想状态,当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时,并不意味着已经消失了失业现象,摩擦性失业及其他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不相悖。目前,按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标准,如果失业率保持在4%~5%,就将其视为劳动者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二、坚持充分就业原则的依据
  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等,使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确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好互动。本文认为,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充分就业原则。其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劳动就业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就业是指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取一定劳动报酬的经济行为。所谓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 本文认为,作为就业主体的劳动者,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或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有劳动能力的所有公民;劳动者在主观上有就业的愿望;所从事的是合法的经营活动;是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劳动者从事劳动就业的目的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性收入。每个劳动者都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即充分尊重人权,尤其尊重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人人平等地享有“体面劳动”的权利;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就业关系,促进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劳动就业是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等物质条件实现有效的结合。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劳动是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生活资料的基本途径和谋生手段。而劳动收入是指劳动者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所获取的报酬收入。目前,在我国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劳动就业收入都是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劳动换取收入也是最普遍的分配原则。这种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方式就决定了绝大多数劳动者一旦无法就业,就失去了基本收入来源。因此,劳动就业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坚持充分就业原则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条件
  在现实的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尽管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但由于收入分配是在社会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就业依然是绝大多数人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人们以劳动换取收入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分配原则。从劳动者就业状况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来看,劳动者只有就业才会有收入,就业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就业实现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收入分配公平实现的程度。
  从劳动者就业总量与收入分配总量的关系来看,劳动力是一种资源,就业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通常意味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多少,意味着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由此产生出的经济总量或者可供分配社会产品总量的多寡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如果我国现有的劳动力资源能够被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即实现充分就业,整个社会的企业再生产规模就会持续扩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也会不断增加。反之亦然,在就业极其不充分,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很难创造出较为充足和极其丰富多样的可供社会分配的物质财富,这不仅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也将延缓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
  劳动就业与走向富裕直接相关,失业与贫困直接相关[2]。失业必然会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失业人口的增减意味着贫困人口或者说低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一是在居民收入总规模不变甚至扩大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因失业收入降低甚至失去收入,必然意味着其他人收入提高,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二是在居民收入总规模缩小的情况下,其表现为一部分人因失业而失去收入,其他人的收入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无疑也会导致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种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因为在以工资为基本报酬支付方式的分配过程中,工资通常具有刚性特征,在许多企业中,当可供分配的财富总额下降时,通常的情况是裁员而非普遍降低工资。据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城镇中因家庭贫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2 000多万人中,直接因为失业而致贫的就占40%以上[3]。此外,还有大量的贫困人群是由于家庭供养者失业而间接致贫的。农村的贫困和城乡以及地区收入差距,也同样是由于缺乏就业机会而导致的。下岗失业对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1995年是1.4%,在1999年上升到9.1%。未就业人员比例指标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为0.629[4] 。可见,劳动就业的收入功能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条件。通过充分扩大就业,既有利于形成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方式,又能够增加劳动者收入,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实现充分就业原则的对策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中国政府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就业,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中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5],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坚持把充分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就业目标是独立的,而且被置于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和外汇市场稳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之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有利于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实现是其他经济社会权利的前提和基础。2001年全球就业论坛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问题。” [6] 本文认为,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当然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和政策目标。就业是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者经营收入而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失业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自然也就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造成贫困人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诚然,我们这里讲的就业并不是追求适龄劳动力全部就业,而是充分就业,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之下,凡是到法定最低劳动年龄且愿意就业的人都能获得工作,自愿失业和主动失业都不在充分就业之列。
  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一般说来,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有两条道路可走,即经济增长优先战略和充分就业优先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一直把经济增长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只能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经济增长要能够促进充分就业。就目前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来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的能力越来越弱。据专家估计,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8%,由此带来的就业率增长仅为0.5%,这是建国以来就业增长率最低的。所以为缓解就业压力,保证改革发展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经济政策取向必须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向充分就业,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良好互动。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条件看,提高经济效率应该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当前尤其是要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来实现。因此,要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第二,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就业权利
  对就业而言,公平的核心问题就是就业权利的平等。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
  目前,社会上对就业歧视问题较多,这反映出我们在促进就业公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亟待进一步制定反对就业歧视措施,并加大其执行力度。一般而言,“就业歧视是指在获得职业的过程中,求职者由于个人与工作岗位性质没有必要联系的身份、性别、地域、户籍、种族、年龄、容貌,或其他与岗位职责无关的投机因素而受到的歧视。广义的就业歧视除了就业录用环节的歧视现象外,还包括工资收入等待遇方面的歧视” [6]。现实中,这种就业歧视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不平等、不公平和各种歧视集中体现在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权利不平等。例如,就业在男女之间存在不平等;在正常人和残疾人之间存在不平等;在城镇劳动者和农民工之间存在不平等;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存在不平等;在本地和外地人员之间存在不平等。由于存在就业权利的不平等,直接造成了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别,最后导致社会的一些不和谐因素。针对这种现象,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条就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就业促进法》还提出了要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公平就业的制度。在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关于公平就业,《就业促进法》的第二十五条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第二十六条要求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组织要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具体提出要对妇女、少数民族劳动者、残疾人、传染病病源携带者、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等,实行权利保障和给予适当照顾,不得歧视[7]。
  第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促进充分就业。由于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居民收入水平、富裕与贫困及不平等,所以实现充分就业,减少失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手段。
  在就业政策方面: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从而拉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扩大就业需求总量;鼓励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应立足于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合理匹配,减少摩擦性失业;加强就业服务援助,帮助有劳动能力和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
  在经济政策方面:将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结合,继续保证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的连续性。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下岗人员再就业;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员和项目,对于带动一定数量的创业者在税收和资金支持方面给予优惠与支持;继续实施和扩大职业培训。通过有针对性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实施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统筹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形成全国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促进劳动力城乡间、地区间的自由流动。
  第四,实施就业援助。关于就业援助,《就业促进法》明确要求要采取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医疗住房援助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即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连续失业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者,包括残疾人、零就业家庭、资源枯竭地区就业困难者等,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在这方面的法律责任,强调对违反本法规定和实施就业歧视的企事业,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规定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全方位启动经济发展,要转变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等理念,奠定创业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整体就业观念转变。(2)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全民创业的风气。(3)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或利用原有经批准的开发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4)紧密结合各地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创业者进入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5)为创业者及其员工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员工落户等便利服务。(6)健全创业培训体系,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高创业能力[8]。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就业。要把充分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为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让所有劳动者的活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12.
  [2] 杜胜利.就业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关性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7,(5):28-31.
  [3] 蔡昉.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公平分配机制[J].人民论坛, 2005,(10):30-31.
  [4] 孔泾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J].劳动与社会保障通讯,2004,(6):4-13.
  [6] 信长星.关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8,(1):2-9.
  [7]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公报,2007,(6):554,556.
  [8] 陈庆修.解决就业老问题应有开拓创新的新境界[J].经济研究参考,2009,(19):37-41.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打开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增添毕业生的素质和竞争力,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以任务为导向,针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人才输出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及不足。  关键词:高职;应用英语教学;任务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302-02    一、烟台市高职应用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鉴于目前高职教
期刊
摘要: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构建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为例,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利用GIS强大的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可视化表达,为政府实时监督监管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关键词: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可视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
期刊
摘要: 目前,我国大城市中心商业区配送存在的配送方式不合理、配送效率低的问题,已成为城市中心商业区发展乃至城市发展的瓶颈。因此,以上海市中心商业区——南京东路商业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城市中心商业中心配送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客车运货、配送效率低下、道路交通负荷重、货物安全差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和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从实施共同配送、配送辅助设施建立角度提出了改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城市
期刊
摘要:重点研究了经济性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其投资是如何决定的。结论认为,经济性基础设施的过高投资比例使得其对整体经济的增长是负效应,其投资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大约会使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0.06%,而其投资率的决定则由互为相反作用的人均GDP和市场化指数共同决定。  关键词:基础设施;负效应;投资率;人均GDP  中图分类号:F99.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
期刊
结构是研究材料性质的必要途径,只有弄清了物质的结构才能够深入理解性质。现代科学中因为受到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仅仅通过实验手段直接确定物质的结构还存在有相当的挑战,那么必然造成研究效率的低下。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到物质的结构不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为科学制备目标材料提供指导。近几十年来,许多的方法被提出并应用于结构预测当中,但是这些方法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物质结构预测中主要的难点有两个:1.现有的优化算法在规模较大的体系的计算上效率和成功率都比较低;2.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准确度很高但计算太过耗时。本
摘要:近几年来,蒋乔镇发展“低碳农业”,收获绿色效益。重点推广“生态”、“循环”、“绿色”、“有机”农业技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展示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风情,并将低碳农业和“乡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乡土文化和经济的互动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未来发展的潮流,确立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倡导绿色生态文明,是建设新农村,构建
期刊
摘要:旅游度假区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国内旅游度假区而言至关重要。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因而通过对旅游者需求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参考案例,概括总结出几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本土化对策,希望对国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消费者需求;本土化;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国美之争随着2010年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的落幕暂告结束,但国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基于此,希望借助合作博弈理论的相关知识,参考Shapley-Shubik,Banzhaf-Coleman势指标计算的思路,对特别股东大会前后三股重要力量特别是贝恩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步的量化分析,以供学者及业界人士参考。  关键词:国美之争;贝恩资本;合作博弈;势指标  中图
期刊
摘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给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势,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介绍了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发展生态农业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其成功的经验,探讨了发展生态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基于预期以及产出缺口模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得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得出主要结论,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还是存在的,只是在一些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差别,不是很明显;产出缺口在统计上显著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产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线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