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物理小实验 优化概念课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d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教学内容专门开设了实验课教学。而对于一些物理概念,课本中却没有专门开设实验教学。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己学校的资源自行设计创造一些实验——“自创实验”,这样不仅能将枯燥的概念课变得有趣,而且能让概念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优化课堂教学。在这里,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课前借助自创物理小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借助实验导入新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可借助“撕纸”小实验,导入新课。
  [自创实验1]:
  实验器材:两张同样的纸张、小夹子。
  实验方法:教师将一张纸从其底部撕裂,用手拿在纸的左右两边用力撕去。再拿出另一张纸,其上部用小夹子夹住,依照同样的方法,用力撕去。
  现象解释:第一次手用力时,纸被撕成两半,原因是纸受到了力的作用,纸朝着受力的方向运动。第二次手用力时,纸被撕成三半。这种“撕纸”实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从未深入思考:物体的运动跟其受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实验优势:通过这种“撕纸”的小实验可留给学生疑问,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需要,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转化为有意注意。并且这个游戏实验,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做的,符合新课程“课堂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理念。
  二、课堂中借助自创物理小实验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的难点是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其理论基础是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力的作用,它将会一直运动下去。在现实中,之所以看不到永远运动的物体,原因是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关于摩擦力是否存在,且如何证实跟其摩擦力有直接的关系,这点我是采用小实验来验证的。
  [自创实验2]:
  实验器材:一根铝制的管道、金属小球(一个)、记号笔(一支)、毛巾(一条)。
  实验方法:首先,将这根铝制的管道弯成两端对接的斜面。第一次实验:将金属小球从斜面的一端由静止下滑,观察小球到达另一端斜面的位置,并用记号笔记下小球所滑到的位置。第二次实验:将右边的斜面上铺上毛巾,依次完成上述的实验。再重复几次实验。
  现象解释:这个实验是想证明金属小球的运动状态是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斜面越粗糙,金属小球到达斜面另一端的位置将会越低,因为在这个实验中物体都是从相同的位置下滑,即保证了在每次的实验中金属小球滑到右侧的一端斜面部分具有相同的初速度。这个实验现象很明显,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实验优势:这个实验设计起来比较简单,只需做一个展板,将这个铝制的管道贴在上面。学生通过该实验还可对摩擦力对运动的阻碍作用有深刻的理解,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去讲解要好得多。
  [自创实验3]: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第二个难点是为何斜面越倾斜金属小球运动到右端的距离越远,直到斜面趋向于水平,小球将运动的更远。
  实验器材:三根铝制的管道、一个金属小球、记号笔。
  实验方法:将三根铝制的管道弯成倾斜度越来越小的三个斜面轨道。依照上面的实验步骤,让小球从左侧斜面的同一位置下滑,记录到达另一斜面的位置。再重复几次实验。
  现象解释: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金属小球从第三个斜面下滑时,小球运动得更远。如果斜面上没有摩擦力,小球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实验优势:关于这个问题,课本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的分析与推理,而在这里教师通过这自创的三个斜面对问题进行阐述就很简单了。
  [自创实验4]:
  在这节课中学生被“为什么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的问题困扰着。若教师仅依靠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此,在教学中我自创了“吹球”实验来化解这个疑难问题。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其中一个乒乓球装满沙子、另一个乒乓球是空的),一个铁架台,两根细绳。
  实验方法:将这两个乒乓球用细绳拴住系在铁架台的下面。请两个学生(一个是强壮男生,另一个是瘦弱女生)进行“吹球比赛”。
  现象解释:当两个小球同时被吹时,则装满沙子的乒乓球几乎没动,另一小球早已经被吹得很高了。学生很奇怪,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
  实验优势:这个吹球的小游戏实验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课堂的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了。
  总之,物理教学是充满着实验教学的课程,所以高中物理课堂更是离不开实验,概念课也是如此。但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或自创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这将会更好地优化我们的概念课教学。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类比教学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揭示新知识的本质所在,帮助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掌
  现代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由于我们自以为是的一些教学行为,包括所谓煞费苦心的“付出”和“奉献”的误导,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相当一部
<正> 贵刊1993年第7期刊登了陈风杨同志的“多层多跨排架的简便计算”一文,(以下简称“陈文”)该文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图1所示多层多跨排架的简便计算方法。方法的
习惯决定了众多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取得学习成效的基础和保证.本文阐述了目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问题的现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受益终身.”目前来说,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
最近JAMA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银屑病患者心肌梗死风险”的文章(JAMA,2006,296:1735—1741.)。银屑病是最常见的T辅助细胞1(T—helper cell type 1,Tu1)免疫性疾病。有证据显示TH1疾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但很多学生不愿发现问题、懒于发问,教师只能“孤独地教”.本文将以数学中的《函数奇偶性》为例,围绕“问题”展开研究.一、质疑:预习工作的核心要想能够
一、对情感互动的正确认识  情感互动,也就是借助一定的客体,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而在枯燥的政治课中,如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波动,也成为课堂上情感互动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经历了由“触发”到“共识”;由“共识”到“共鸣”;再由“共鸣”到“共享”这一互动效应的逐渐演变。故此,只要教师对学生投入了真情,学生也会自然地回报以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情感培养,自然而然的就能达到一个
脉络膜厚度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增强深部成像的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是研究脉络膜活体变化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评价各种类型青光
本文对一幢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采用锤击沉管灌注桩基方案,因静载验桩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被废弃的工程实例,详细分析了检测资料,说明了事故原因,并对补救处理做了介绍。
阐明多边形承台抗弯钢筋的合理配置。给出角桩冲切验算的一般公式。研讨了有关承台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后,提出建议意见。承台设计中建议扩大短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