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典型问题及对策的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o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现代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由于我们自以为是的一些教学行为,包括所谓煞费苦心的“付出”和“奉献”的误导,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相当一部分智力属于正常(个别还属于优秀)范围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产生了消极心理,进而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动力,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困生群体.对此,我们进行总结和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改进我们对新课程的教,更重要的是要还数学新课程对于学习主体——学生而言的应得权益.
  一、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分析
  1.对数学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新课程提出了数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但长期以来,学生总认为数学就是课本上的内容,并且总是以计算为主.问起数学有什么用,大多回答是可以帮助人们算账,一些回答是能使人越来越聪明的,这是受了老师的启发,而实际他自己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映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喜欢运算,害怕应用;喜欢模仿,不擅变通;喜欢告知,懒于探究.这些都已严重削弱了数学新课程应有的现实意义.
  2.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依赖心理是指个体依靠他人,否认自己的独立能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结.当前许多学生在家中几乎所有琐事都由长辈包办,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迁移到数学学习中便普遍表现出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学习主动性的缺失,具体表现:一是希望教师明确归纳概括所讲问题;二是期望教师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解题示范,以便在练习与作业时进行模仿.总之,就是老师讲了并且反复练过的就会,其他情况下就基本不会.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对数学学习的恐惧
  在学校课程当中,数学独有的高度抽象,逻辑严谨,
  往往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头痛.当前,初中《数学新课程
  标准》对学生的各种能力与大纲比都有了更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唯分数论又使学生在考试中害怕出错;一旦考试失败,却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进而发展到作业也怕出问题挨批评,于是抄袭现象有时就极为普遍,最终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出现恐惧心理,采取回避态度,给教师的后续教学和学生的均衡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4.对自己数学学习能力的低估
  刚上初中,换了新的环境,有了新的起点,学生大都学习劲头很足.但是,在数学学习进程中,与小学相比,知识点、方法点增多,理解和思考的难度增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障碍也就越来越多.而学生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地归咎出原因、找不到解决办法、得不到理解和帮助,于是就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与积极向上的动力,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差、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反映在课堂上:不敢举手,怕提问,怕别人笑话,基本上没有了学数学应有的一些灵气.
  5.各种因素导致的兴趣缺失
  在农村初中,为了考试分数,教师对“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的策略奉为圭旨,课堂教学流程便显得极为单调.另外,现行的新课程数学教材中虽然比大纲教材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但教材中所选用的问题情境大多脱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农村初中可让学生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已有的开发利用率也往往很低,这就更加重了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感受更多的是数学学习的苦和累,数学学习便逐渐趋向搁置的边缘,严重的就会彻底放弃,这其实是我们做数学教师最大的悲哀.
  二、改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对策探讨
  仔细反思,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缘于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不当.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农村初中数学学习现状有所好转,教师就要必须时刻把握初中生身心特点,钻研教学规律,创设有效情境,安排合理进程.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更多的成功,从而改变他们已经或开始出现的不利认识,进而使他们能喜欢数学、会学数学,最终把数学学好.
  1.教师转变思想,正视新课改
  教师要从传统的讲授主体变为课程的综合开发、设计到实施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将更多地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一定意义上的促进者.数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不再单纯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多少来衡量,而是要让学习过程更多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相关的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基础,让学生因之终身受益.
  2.教师要重组课堂的教学方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恰当进行分层教学
  (1)让优等生吃饱吃好.班级中的好学生好比“千里马”,好教师就要当“伯乐”,要有识“千里马”的慧眼,更要有培养“千里马”的能力.追求优等生不会感到所学无趣、所学无乐、优上加优的境界.因此,在每一节课或分组上,恰当地给他们增做有难度的课题和探究题,促使他们再度拔尖.
  (2)给每位同学提供展示成功的平台.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面对学校不尽如人意的硬件设施,更多地要在课堂上运用得体生动的语言,引导广大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力求在每堂课上给尽可能多的同学创造一些良好的锻炼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机会.
  (3)给潜能生一个支点.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使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维持调节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调动起潜能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其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大脑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此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敏捷,各种效果都容易达到最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其列举生活中数学实例、协助教师演示教具,不时在同学面前露脸.教师则要挖掘数学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适时展示数学自身内容形式之美、思想方法之美.这样,他们自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师要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多元评价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分低能”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过去教师习惯使用的教学评估测试大多时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学生学习挫败感的累积效应.所以,教师不妨改进一下评价方式,把一些有效的过程评价与传统的阶段测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及时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态度和热情的良好表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被评出信心、评出动力、评出干劲,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使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和社会
  新课程的课程文本已经在知识结构上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添加了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模块,铺设了许多容易切入的问题情境.同时,把课题学习作为一个大的内容板块进行了单设,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在实践中巩固掌握知识,对数学来源于现实又终将运用于现实这一观点有切身的感受.同时,相对宽广的农村生活空间,反而会有更多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源可供师生利用,就看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去加以开发.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初中新课程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课程目标的终极解读,还需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去不断探索践行,让学生因此而受益,我们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其他文献
前情提要:波西他们在大拱门短暂的停留还是遇到了危险,怪物之母厄额德那向波西发起攻击。一番苦战波西才得以逃脱,同时,他得到了水中仙子的预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
原来“竹笋炒肉”不是中国家长的专利啊!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教育秘方”仍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着。不过,这真能在家教中奏效吗?那可不一定。建议你和你的父母一起阅读下面这个故事。
从1997年提出"中药现代化"口号开始,7年过去了,收效依然甚微,这个承载了政府、企业、国民太多梦想的命题,当被再一次提及的时候,仍然是沉重多于欣喜,无论中药标准化是"崇洋"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独立思考等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就是艺术工作者,如何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美丽蓝图,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成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初中科学课堂的低效或无效提问现象1.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到如今已经许多年了,细心听取各级初中科学课可以发现:科学教师
十年前,微软帝国的缔造者比尔&#183;盖茨(Bill Gates)曾撰写过一本轰动一时的书--<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盖茨在书中写道:"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预测不太可能实现,甚至有些
外而的世界是怎样的呢?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胆怯而关闭自己通向世界的大门。而倘若你永远不敞开心扉,又怎能了解精彩的世界所隐藏的奇妙乐趣呢?
在离开拉斯贝尔的第三天,拉菲来到了一个名叫繁尔多的猫国小村落。
我们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艰难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的确,反思本人近十六年来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状况,大体也是如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笔者反思其
类比教学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揭示新知识的本质所在,帮助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