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是怎么一回事?

来源 :阅读(科学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某地出现干旱,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时候,人们经常会采取人工降雨的办法来减轻干旱灾害,争取丰收。这项技术的历史只有50多年,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但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那么,人工降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人工降雨的对象——云来讲起。自然界的云分为冷云和暖云,从降雨条件来说,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冷云要形成降雨,必须同时具备过冷却云滴和冰晶,二者缺一不可;暖云要形成降雨,其内部要有一定数量的大水滴。因此,这两种云的人工降雨方式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催化剂方面:对于那些缺少冰晶的冷云,人们用飞机、炮弹和气球等工具将冷却剂(如干冰)或冰核(如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入冷云之中,使其中出现冰晶,这些冰晶会使过冷却云滴蒸发为水汽,并转移到自己身上。于是冰晶不断增大变重,上升气流无法托住它,在下坠的过程中融化为水,形成降雨;对于那些缺少大水滴的暖云,人们用同样的工具将吸湿性催化剂(如食盐、盐水和氯化钙等)送入云中,使其中出现大量大水滴。大、小水滴在下降过程中由于速度和惯性的差异,发生兼并融合,增大为雨滴,形成降雨。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德育课堂不被重视、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现状,文章提出,可从师生关系、课堂内容及评价方式等途径构建绿色生态德育课堂。  关键词: 绿色生态 生态化德育 德育课堂  学术界关于生态德育和德育生态的研究并不多,先后有二十多篇关于生态化德育的文章发表。大部分文章主要纠结于德育的现状、生态化德育的内涵和特点,而提出关于如何构建绿色生态德育课堂的具体的实践路径却寥寥无几。本文将从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