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心眼儿巨人》中儿童的亲情体验与身份建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尔德·达尔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带有“黑色幽默”特征的怪诞风格,在《好心眼巨人》中创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巨人世界,以此隐喻儿童眼中的成人形象,吃人巨人和好心眼儿巨人则代表了儿童眼中两种不同类型的父亲形象。孤儿索菲与好心眼儿之间情感的变化也促进了索菲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确立。
  一、儿童的亲情空白与主体性缺失
  “孩子通过观察自己父母的行为来认识周围世界,并基于这种认识而采取行动。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方式,早期的童年经验轻易地决定了我们的命运,那孤儿们的故事就不会这样乐观,而是凄惨的。”由于父母缺失导致的亲情空白会使孤儿认识不到“爱”而对成人缺少依赖感。因为没有任何人顾及他们的情感需要,所以孤儿们并没有学会向特定的人寻求照顾,当面对不公的对待甚至虐待时更容易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
  刚开始索菲十分惧怕将他带到巨人世界的好心眼儿,并请求好心眼儿不要吃了自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索菲认识到好心眼儿并不是像其他的巨人一样野蛮粗鲁,吃人喝血。并且善良的好心眼儿在得知索菲没有父母时,还会同情地问道:“你很想念他们吗?”索菲却回答:“不太想念,因为我从来不知道他们。”索菲还安慰好心眼儿:“不要难过,没有人会太担心我。你把我拿出来的地方是孤儿院。里面全是孤儿。”由于从小父母的缺位,导致索菲从未感受过亲情,在情感上也变得淡薄冷漠。没有体会过温暖的索菲也同样不能理解别人关心自己、为自己伤心难过的感觉。好心眼儿的同情落泪在索菲看起来就是一种奇怪和喜怒无常的表现。出生后父母的分离,阻碍了父母与儿童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也可以说是亲情关系,随着持续无法适时体验到满足需求的照顾,缺乏应有的“安全的依恋感”,面对不安全的依恋,儿童往往形成回避型心理,他们会接受自己的命运,进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再主动的寻求接触,防止自己再次失望。
  在《好心眼儿巨人》中,索菲被好心眼儿巨人带走之前一直生活在孤儿院。而孤儿院的生存条件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书中不止一次地描写索菲瑟瑟发抖,除了恐惧的原因,可见当时的天气已经转凉,但孤儿院依旧让孩子们穿着单薄的睡袍。而且,可以注意到孤儿院里的十个孤儿都是女孩,可以想象女孩在本就处在弱势地位的儿童中更加低微。处境可怜的孩子们还会经常受到孤儿院院长的虐待。“如果她抓到你违反任何规则,像夜里起床,或者没把衣服折好,你就得受罚,把我们锁在黑黑的地下室里一天一夜,不给东西吃,不给东西喝。我们一直害怕那地方。那儿有老鼠,我们听得见它们爬来爬去。”由于从小生活在孤儿院恶劣的环境中接受着粗暴的对待,索菲对自己的生存境遇已经麻木。她认为﹕“尽管孤儿院十分可怕,可是我不会永远待在那。”即使十分憎恨体罚大家的院长。但由于力量弱小,却一直默默忍受,从未尝试过抵抗。
  “儿童过去是作为成人的附属存在,而非拥有自己的权利。也说是说,从社会和家庭的需要来考虑儿童,社会主导经济和道德标准决定了儿童将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儿童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很少被考虑。”20世纪的英国缺少有效的儿童保护机制。由于缺少外部约束,导致虐待儿童的事件频发。成人对儿童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儿童只能从属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从索菲的经历可以看到,本就无法自己掌控生命权的儿童在缺少父母庇佑的情况下的悲惨遭遇,親情体验的缺失使儿童完全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儿童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就是从属于、听命于监护者,无法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主体地位和对人生的主导权。
  二、儿童的亲情完善与身份构建
  “儿童发展理论认为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或充当父母角色的成人)及时满足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保证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儿童来说,了解养育、照顾自己和爱护自己的人,并且认识“爱”是什么,如何去爱和被爱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儿童都渴望并且需要被爱。人类希望受到关心和爱护,这是与生俱来的普遍现象,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儿童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自我身份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好心眼儿的出现填补了索菲对于亲情体验的空白。好心眼儿像是一位有趣又慈爱的父亲,既能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还愿意保护孩子们的童真,会同情和安慰没有父母的索菲,使索菲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关怀,并且愿意和索菲分享自己吹梦和大耳朵的秘密,与索菲一起捉梦游戏。这些奇幻又神奇的事情让索菲觉得不可思议又饶有趣味。在索菲面对吃人巨人的威胁时,好心眼儿保护索菲不受伤害。两个人的关系从紧张恐惧变得亲密,索菲甚至将好心眼儿当做自己的父亲看待。亲密度和持续性是儿童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形成依恋对于健康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健康的依恋关系并不一定是和亲生父母的关系,持续而温暖的互动有利于儿童对于照料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在与好心眼儿巨人的相处中,索菲对好心眼儿形成了这种“安全的依恋”,产生了类似于亲情的亲密关系。
  这里的好心眼巨人其实正是达尔本人的一个缩影。他会像好心眼儿巨人为孩子们编织梦境一样,在孩子们睡前给孩子们编许多新奇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带给孩子们无限的遐思与憧憬。达尔在本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奥莉薇拉。”达尔的大女儿在七岁时死于麻疹,尽管在创作这本书时他女儿已经过世30余年,但是达尔一直无法释怀。不仅如此,达尔3岁的时候,父亲也因肺炎去世,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主人公中多孤儿或者单亲的儿童。他深知孩子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他在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塑造一位或几个慈爱又善解人意的成人形象,来弥补主人公亲情上的缺失。好心眼巨人的形象,弥补了索菲父爱的缺失。
  亲情体验的完善,使原本消极冷淡的索菲变得情感更加丰富。索菲在受到关怀和温暖之后更加珍惜这种幸福感,对吃人巨人残害失去生命的人感到悲痛,对失去亲人的人们产生共情,更加地理解和关怀他人。亲情体验的完善也给予了索菲战胜吃人巨人的信心。她开始认识到自己不能继续任人摆布,开始了起身反抗,由刚开始听说吃人巨人感到恐怖,希望有人来阻止他们,到后来想要帮助好心眼儿找到消灭吃人巨人的方法,到最后变成主动鼓励和劝说好心眼儿和自己一起阻止吃人巨人的恶行,并且主动提供办法并组织计划的实施。从马斯洛对基本需求的理解来说,他们无一不是最终指向追求积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亲情的完善消除了索菲任人摆布的消极情绪,使处在成人压迫下的索菲开始觉醒反抗。在好心眼儿的支持和帮助下,利用自己的勇气和才智实现了拯救人类的计划,开始积极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了自我身份的构建。
  三、结语
  对于孩子来说,所有的成人都是巨人,当孩子抬起头仰视大人时就如同仰望一个巨人。在故事中,索菲轻易地被好心眼儿从床上抓了起来,可怜的索菲只能恳求巨人不要吃了她却毫无反抗之力,巨大的体型差距和悬殊的力量对比,反映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儿童只能处于顺从的地位。成人利用自己的生理优势,随意地处置儿童,甚至虐待儿童,在儿童的眼里可怕程度不亚于吃人巨人。吃人巨人和好心眼儿巨人分别代表了成人世界中坏父亲和好父亲两种形象。消灭吃人巨人的举动可以满足儿童对于成人权威报复的满足感。而好心眼儿巨人则填补了一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甚至为成人提供了一种朋友式父母的相处模式。亲情作为情感因素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儿童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建构。亲情的缺失导致儿童对待情感的态度变得麻木,无法积极地对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进行积极地认知和建构,面对压迫和虐待,失去反抗的能力。亲情体验的完善,给予了儿童战胜困难与不公的自信和勇气,使儿童在身份构建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年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名称:“他者”的反抗——罗尔德·达尔童话中的儿童身份建构研究,项目编号:kjcx2019-80mdjnu。
其他文献
薛涛从小就对诗词歌赋十分感兴趣。据《全唐诗》记载,唐代女诗人中薛涛诗歌是最多的,有九十一首。薛涛诗歌题材丰富,有政治情怀诗、自我哀悼诗、送别诗、咏物诗等,薛涛的诗歌与她的人生经历、思想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薛涛诗歌的分类与分析,了解薛涛其人、其诗歌及诗歌中传递的独特思想。  一、政治情怀诗  中唐战乱不断,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宦官专权,边境受到吐蕃入侵,内忧外患的环境引发了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
期刊
北宋初年市民经济的兴盛,为词作的欣赏与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宋代立国之初,由上而下的富贵享乐之风,导致了旧的“君子固穷”观念的崩坏,“京师士庶,迩来渐事奢侈”。在饮宴推盏中诞生的五代曲子词,逐渐蔓延至市井街巷,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捧的爱好。具有平民和世俗文化内涵的词体,表现出迥异于诗歌的活力与魅力,受到了无论贫富贵贱的人一致欢迎。  略考宋初词家,可以发现他们基本均属于生活浪漫、性格疏放、感情丰富且酷
期刊
黄碧云在获得艺展局首届文学奖新秀奖时,评委会对她的文字评价道:“人生观过于灰色绝望。”黄碧云小说中塑造的大量母亲形象不同于古典小说中慈爱美丽的女性,她们摆脱了赋予她们的责任,并且瓦解生育的意义。无论是从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角度,还是从孩子是爱情的结晶角度,黄碧云小说中女性的生育都不是一个正面积极的事件,它与黄碧云笔下的任何生命活动一样被赋予暴烈和绝望,蒙上一层黑色的面纱。  一、女性对于生育的
期刊
《金锁记》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于194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小说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不公的,曾经温良的少女在这样的環境下变成了狠毒刻薄的女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一生,更影响了后人的生活。《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奠定了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望。整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主题为《自由女性》。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写了故事女主人公安娜在二十世纪中期的生活,折
期刊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典型代表,从西汉铺张扬厉的汉大赋到东汉深邃典雅、针砭时弊的抒情赋,并非只是汉赋作家的天才创造,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深受变风变雅的影响。变风变雅作为《诗经》研究的一个分支,因其在时代划分方面的合理性,笔者从东汉辞赋与它所处的类似的社会背景出发,从词语引用和美刺手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变风变雅对东汉辞赋的影响。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是一
期刊
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国内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的研究热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出了抗战背景下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现状。本文将对小说《红高粱》的语言创作特色进行解读,从而了解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莫言先生的创作风格。  一、作家莫言和莫言小说的风格  (一)作家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当代著名作家,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
期刊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流传两千多年历久弥新。研究《论语》的成果甚多,从“乐”字入手,探讨孔子眼中“乐”的内涵,以及由“乐”而生发的现象背后所存在的思想文化。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乐”在《论语》中出现多达48次,将极少出现的yào搁置,权且以读音yuè和lè分别论述。  《说文解字》释“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八音,即丝、竹、金、石、匏、土、革、木。“乐
期刊
三毛的文学作品感情真实,适合青年学生群体的阅读,这种优点也逐渐使三毛文学进入了大学生群体的视野,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本文从大学生群体所读三毛文学的作品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文学阅读情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论三毛文学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的统计结果,得出部分适用的普遍结论,推测当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存在哪些差异,从而分析大学是否可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以及分析可能存在的部分大学生群体阅
期刊
《将进酒》中既包含着李白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与无奈,又体现着李白豁达且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将自己桀骜不驯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李白在《将进酒》中不但将自己高超的艺术水平充分展现,而且也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将自己作为文人的风骨与气韵向世人展现,并为后代所有中国文人树立了典型。  一、李白《将进酒》创作的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一名极具个性的浪漫主
期刊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对于当时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心理都有展示,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恋爱故事和婚姻生活,是记录我国爱情故事的首部文学.本文对诗歌中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