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古诗中思想文化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mench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进酒》中既包含着李白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与无奈,又体现着李白豁达且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将自己桀骜不驯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李白在《将进酒》中不但将自己高超的艺术水平充分展现,而且也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将自己作为文人的风骨与气韵向世人展现,并为后代所有中国文人树立了典型。
  一、李白《将进酒》创作的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一名极具个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又称“李杜”。李白的诗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为主,其中多有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叹、对自己怀才不遇与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以及对当时朝堂权贵当道的愤慨。与此同时,李白又是一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诗人,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夸张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提升诗词的影响力,语言婉转自然且大气磅礴,与其他众多唐代诗人共同为唐诗繁荣的盛况做出了突出贡献。
  《将进酒》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并与友人相会时所作。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被唐玄宗召进长安,任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但因为李白自身性格以及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最终被朝内官员排挤后离开长安,李白虽心中踌躇满志但无处释放,终日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状态,思想上非常郁闷,所以寄希望于云游祖国大地而获得心理的安慰。李白在创作《将进酒》这首古诗时已经被贬出长安八年之余,心理上的郁闷借酒来消愁,充分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内心不平之气。
  二、李白《将进酒》古诗中思想内涵分析
  《将进酒》这首古诗既表现着诗人对自己充满自信且孤高自傲,又表现着诗人在仕途上不顺利而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将进酒》中的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自信心
  在《将进酒》这首古诗中,着重表现了诗人李白对自己高度的自信和孤高自傲之情。例如其中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出了李白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流露出来的自信。李白之所以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如上所述的观点和看法,是与当时自己官场上失意不无联系,在当时李白遭受官员排挤后被赶出长安,虽然有满腹经纶和一身的才华,但是却得不到皇帝的赏识与认可,所以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李白对自己拥有的才能高度自信,而且又希望外人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才华,让自己能够有更大的空间来施展才华。接下来的一句中李白将“千金散尽”后,又讲出了“还复来”的豪言壮志,一方面在体现着诗人李白视金钱如粪土,不崇尚权贵的高尚气节,另一方面也体现着诗人李白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心态,真正验证了古语“钱乃身外之物”,李白在权贵面前用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二)桀骜不驯的性格
  李白生性放荡不羁,从他的众多首诗中就能够看出,并且他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也让其具备了不甘于受外界拘束和拥有充分想象力的特点,就如在《将进酒》中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李白利用极其夸张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出黄河的氣势磅礴,同时也用极具感染力的写作方式来感叹时光似箭、日月如梭,虽然自己已经人到中年,过去的时光已经不在,但李白却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和悠然自得的心情去生活,字里行间中体现着自己不贪图荣华富贵且不向权贵折腰的高昂斗志与文人气节。
  (三)积极的人生态度
  李白在《将进酒》中充分体现了自己乐观的态度和用斗志昂扬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充分表现出了李白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得意时就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等到时光过去才懂得珍惜,诗人告诫人们也同时警醒自己要活在当下,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乐观之意,用极其积极且阳光的心态来感染自己和影响他人。“上天让我拥有了如此高的才华,一定是因为我能够对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即使将身上所拥有的钱财全部散尽,身无分文后也一定很快就能够全部得回来,”这种高度的自信和豪迈之情正是李白对于自己异于常人的才华的认同,同时也对自己不屑于功名、不贪图富贵和不为金钱折腰的英雄气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在该句中李白用了极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醒自己以及世人要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光,不要因为过去的烦恼而郁郁不振,也不要为未来的痛苦而提心吊胆,而是要能够有着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和不断奋进、坚持勇往直前的态度,把那些给自己带来烦恼的事情抛到脑后,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天的生活中。
  (四)真实情感的流露
  李白《将进酒》这首诗中包含着多重情感,既有自己对钱财的不屑一顾、对荣华富贵的不贪图,又有着自己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之情,表现自己对当时统治阶级不识人才的愤怒与无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白与好友酒后吐真言,充分体现出自己不贪图荣华富贵而又对当今统治阶级不作为的愤怒之情,自己虽然有满腹经纶和一身的才华,但是却始终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态,让这些不顺之事对自己只停留在一瞬间,而并未完全打击到李白,更不会挫伤到他的积极性和既有的人生观念,很快李白就调整了心态认为“从古至今,圣贤都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有那些善饮的,有着乐观人生态度和豁达人生观念的人才能够留下美名”,李白自我调节心态让自己虽然官场不得意,但在人生场上仍然是自认为最大的赢家。
  纵观整首诗,李白与好友共饮美酒,其中充分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把自己内心的话语用诗词来进行表达,其中既有舒缓的情感流露又有高亢激昂的情感体现,既有乐观的心态又有内心的愤慨,无论哪些情感都在《将进酒》这首古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另外诗人李白又借助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等来突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把自己内心所言与该首古诗的主旨进行密切地结合,字里行间中体现着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更加积极地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三、李白《将进酒》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分析
  诗人李白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唐朝的繁荣时期,当时国力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所以出生并成长在繁荣时期的李白,在他的诗中字里行间里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强烈认同。李白所具备的这种文化自信是那个时代下中华文明特有的产物,《将进酒》正体现着他作为当时的文人的风骨气韵,也体现着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将进酒》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人的气节
  《将进酒》是李白最为著名的几首诗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并且也体现着自己作为当时唐朝文人们的气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彰显着李白对于自己卓越的才华的高度自信,且不甘也不愿去为金钱折腰,用极其豁达和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生活,其中充分展现着作为文人的高尚气节。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仍然保持强烈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一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众多文人的笔下而愈加显著。李白同样如此,他在创作《将进酒》时虽然怀才不遇,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赏识,但他仍然有着高昂的斗志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生活,并且将自己身上的一股傲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即便是被现实反复的锤炼,但是李白的傲气仍然不减,这其中蕴含着是我国传统文化对目标的执着性和专注度,《将进酒》中渗透着古代文人强烈的自尊心,反复阅读此诗更能够深深受其影响。
  (二)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中华儿女向来注重家和国,无论是远在边关的将士還是身处异地的游子都时刻牵挂着家乡和祖国。李白同样如此,他有着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恒心,这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与千金裘”都是珍贵的物品,但诗人李白从未将这些荣华富贵放到自己的人生重要位置上,而是仍然希望着能够在迟暮之年为国效力,怎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统治阶级的不识人才,让自己有才能却无处发挥,空有一颗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心却无处施展才华,只能以酒消愁。在诗人李白生命的最后几段岁月中,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民生凋敝、天下大乱,李白也用自己满腔豪情的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家国情怀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属性,诗人李白不贪图荣华富贵,只求能报效祖国,不追求个人名利只为能普济天下苍生,即便是在仕途上难以取得成功,也希望能用个人诗词文学上的影响力来帮助天下人,这种崇高的信念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时其也在文人的笔下变得更为显著和历久弥坚。
  四、总结
  《将进酒》是李白在人生的“下半场”所创作的一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极高艺术价值的古诗。李白用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配合丰富的情感来让众多阅读该诗的人深受其影响。通过仔细分析李白《将进酒》古诗中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将更有助于所有读者对该古诗获得更为充分和详尽的理解,而且也能够从中有所启示,对自己看待生活的态度以及树立远大的理想产生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著作,将知识分子作为代表性的群体,利用幽默风趣的写作手法,将当时情景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纠葛、痛苦、窘迫、怯懦与快乐表现得淋漓尽
期刊
莫言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是从乡村的角度出发,其始终保持着村庄之子朴实而谦卑的心,并深深立足于广阔肥沃的农村土地.英美文学关于莫言作品的评论中,大部分女性形象以东方主义粗
期刊
薛涛从小就对诗词歌赋十分感兴趣。据《全唐诗》记载,唐代女诗人中薛涛诗歌是最多的,有九十一首。薛涛诗歌题材丰富,有政治情怀诗、自我哀悼诗、送别诗、咏物诗等,薛涛的诗歌与她的人生经历、思想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薛涛诗歌的分类与分析,了解薛涛其人、其诗歌及诗歌中传递的独特思想。  一、政治情怀诗  中唐战乱不断,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宦官专权,边境受到吐蕃入侵,内忧外患的环境引发了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
期刊
北宋初年市民经济的兴盛,为词作的欣赏与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宋代立国之初,由上而下的富贵享乐之风,导致了旧的“君子固穷”观念的崩坏,“京师士庶,迩来渐事奢侈”。在饮宴推盏中诞生的五代曲子词,逐渐蔓延至市井街巷,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捧的爱好。具有平民和世俗文化内涵的词体,表现出迥异于诗歌的活力与魅力,受到了无论贫富贵贱的人一致欢迎。  略考宋初词家,可以发现他们基本均属于生活浪漫、性格疏放、感情丰富且酷
期刊
黄碧云在获得艺展局首届文学奖新秀奖时,评委会对她的文字评价道:“人生观过于灰色绝望。”黄碧云小说中塑造的大量母亲形象不同于古典小说中慈爱美丽的女性,她们摆脱了赋予她们的责任,并且瓦解生育的意义。无论是从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角度,还是从孩子是爱情的结晶角度,黄碧云小说中女性的生育都不是一个正面积极的事件,它与黄碧云笔下的任何生命活动一样被赋予暴烈和绝望,蒙上一层黑色的面纱。  一、女性对于生育的
期刊
《金锁记》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于194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小说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不公的,曾经温良的少女在这样的環境下变成了狠毒刻薄的女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一生,更影响了后人的生活。《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奠定了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望。整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主题为《自由女性》。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写了故事女主人公安娜在二十世纪中期的生活,折
期刊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典型代表,从西汉铺张扬厉的汉大赋到东汉深邃典雅、针砭时弊的抒情赋,并非只是汉赋作家的天才创造,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深受变风变雅的影响。变风变雅作为《诗经》研究的一个分支,因其在时代划分方面的合理性,笔者从东汉辞赋与它所处的类似的社会背景出发,从词语引用和美刺手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变风变雅对东汉辞赋的影响。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是一
期刊
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国内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的研究热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出了抗战背景下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现状。本文将对小说《红高粱》的语言创作特色进行解读,从而了解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莫言先生的创作风格。  一、作家莫言和莫言小说的风格  (一)作家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当代著名作家,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
期刊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流传两千多年历久弥新。研究《论语》的成果甚多,从“乐”字入手,探讨孔子眼中“乐”的内涵,以及由“乐”而生发的现象背后所存在的思想文化。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乐”在《论语》中出现多达48次,将极少出现的yào搁置,权且以读音yuè和lè分别论述。  《说文解字》释“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八音,即丝、竹、金、石、匏、土、革、木。“乐
期刊
三毛的文学作品感情真实,适合青年学生群体的阅读,这种优点也逐渐使三毛文学进入了大学生群体的视野,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本文从大学生群体所读三毛文学的作品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文学阅读情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论三毛文学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的统计结果,得出部分适用的普遍结论,推测当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存在哪些差异,从而分析大学是否可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以及分析可能存在的部分大学生群体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