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小学》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z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熹一生高度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写了很多儿童教育读本。《小学》是朱熹依据其“理气”哲学论和心性说编辑的,反映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儿童教育教科书。《小学》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目的论、过程论、规范论、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教育;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1-0016-04
  
  朱熹的《小学》可以说是一本典型的反映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儿童教育教科书。它的成书时间据束景南教授考证,书稿完成于淳熙十二年,淳熙十三年十一月以前刊刻于衡州,朱熹最后序定于淳熙十四年(1187)。[1]从结构框架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小学原序》、《小学题辞》、《小学内篇》、《小学外篇》,《小学原序》实为朱熹亲作《题小学》,它与《小学题辞》一并收入《晦庵先生宋文公文集》卷七十六,集中反映了朱熹的写作意图和道德教育思想。
  《小学内篇》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包括《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四卷:《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养身心的重要性和相应遵守的规矩;《稽古》则记载古代先圣前贤的崇高德行。其中选入的材料以儒家经书为主。《小学外篇》包括《嘉言》和《善行》两卷,每卷分列立教、明伦、敬身三目,主要记载古人值得我们效法的言行。有人统计过,其中“立教”13则,“明伦”117则,“敬身”46则,“稽古”47则,“嘉言”90则,“善行”81则。[2]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3]
  一、《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理一分殊”学说是其哲学依据
  朱熹哲学以抽象的客观精神“理”为出发点,把人和物都从这里推出来,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朱熹认为,理与气是二物,但又认为理在气中。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4]在理气的先后关系上,朱熹认为理先气后,认为理与气的关系是理生气,理是气的主宰。朱熹的这一理气论,后来得到了发展。朱熹门人真德秀说:“天下之理一而分则殊,凡生于天壤之间者莫非天地之子而吾之同气者也,是之谓理一。然亲者吾之同体,民者吾之同类,而物则异类矣,是之谓分殊。以其理一,故仁爱之仁无不遍;以其分殊,故仁爱之施则有差。若以亲亲之道施于民,则亲疏无以异矣,是乃薄其亲;以仁民之道施于物,则贵贱无以异矣,是乃薄其民,故于亲见则亲之,于民则仁之,而于物则爱之,合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5]
  “理一分殊”理论对孔子的仁爱伦理内涵进行了理论的阐述,论证了人类社会“三纲五常”的“当然之则”是世界必然规律(理),说明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基本价值观念是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和内在秩序。正是这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高度认识,成为朱熹一生重视“小学”(古代称之为“蒙学”)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二)心性论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朱熹说:“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6]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从本体论上说“心即理”,从人性论上说“性即理”。人禀理而为人性,人性又分为二:至善无缺的“天命之性”和理与气杂的“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以仁、义、礼、智为内容的天地之性或曰本然之性,它是人的共性、普遍性的反映。“气质之性”有清浊之殊,在于气之多少,朱熹说“人之性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底,此气禀之不同。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禀,然极难变化。若勇猛之前,气禀之便自消,功夫自成,故不言之气禀”,[7]认为,只要变化气禀,功夫自成,便可以由气即性,上达天理。
  朱熹继承了孔孟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之性“凡此阙初,无有不善”,“民之秉彝,好是懿得”人人有好善之性,有天赋的内在价值,所以,“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通过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可以超越当前而为圣为贤,道德教育是可能的。又因为人性禀昏浊之气,是“未纯全者”,会导致“纵人蚩蚩,物欲交蔽”而“颓其纲”,遮蔽了先天本善之性,而产生了现实中的恶。所以,必须“崇德页广,乃复其初”,[8]有必要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以恢复和弘扬先天之善。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9],通过内省的道德修养以获得“天理”,恢复本善之性。因此,朱熹认为道德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二、朱熹《小学》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道德教育的目的
  朱熹指出: “三代之隆,其法尽备
其他文献
1/3少年犯不知在犯罪,约1/4家长根本不知《未成年人保护法》    据一项对全国十个省市未成年人犯罪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很多未成年人犯是处在无知的状态以身试法。有的孩子说,我就想试一试刀子快不快就把人捅了。”   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者中在学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的占43.4%,普通中小学生约占73%。“这两个群体非常显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重任之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成为了学生推崇的模范?”《论语》也曾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至理名言都给我们以启发。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学生成长,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我在艺术学院里呆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类的东西,而是从老师身上表现出的治学
编者按: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极易受到教师的暗示和影响,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带给小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但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很多心理困扰,也会碰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消除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正因为如此,我们策划了这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系列文章,从不良情绪的调节、挫折心理的调适、心
不久前,我有幸观摩了由台湾地区卓越教师苏兰执教的录像课《谈电影》。这一节课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甚至忘了做笔记,可苏兰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却是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苏兰老师的课堂与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有很大不同,其间的细节以及其中自然流露的教育理念让人称道。    [细节一]    上课过程中,苏兰老师叫得出每位学生的名字,而且都叫的是两个字,声音柔柔的,听来格外亲切。她每提问一位同学,总
摘 要:本文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一习惯说法开始,追述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了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一知识观的理念下,体验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关联的教学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知识的规范性;学科教学;道德知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0—0013—05  教育实践中
摘要:美国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美国积极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要关心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而是要发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通过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幸福的生活”中。  关键词:积极
编者按:“严父慈母”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对父母之爱的印象概括。然而,正是这个“严”字,使“父亲”这个形象一直被视为“严厉”乃至“冷漠”的代稱。其实,父亲不仅往往是智慧的,也是温和的。只不过,他深沉像山,温情如海。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要学会感受父亲,我们也要教会孩子感受父亲。    父亲的语录,始终贯穿在我的生活中,串起我生活的种种磨难、种种幸福、正是有了父亲的语录,我的人生才得以走得安稳和快乐。   
最近总发现学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于是凑上去看个究竟。这一看让我一阵好笑,他们在“耍小把戏”,再转脸一看,大部分学生手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玩具。他们声称要玩魔术!回到家,上初中的儿子QQ空间里、博客中到处是有关刘谦的文字和魔术视频。我上网一搜索,发现自己真的是out of date。看来孩子们对这个眼睛亮亮、嘴角常挂着几丝坏笑的年轻人已经是“顶礼膜拜”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怕是要“走火入魔”了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面临新的问题,要求教师侧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阅读驱动下开展英语写作教学,要求英语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固定模式,实现阅读写作的有效融合,从而大幅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本文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英语阅读驱动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式,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讀驱动
廖运生、徐婷: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中学生正义感的培育    廖运生、徐婷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撰文指出,实证调查显示,部分中学生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难以激发,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是目前造成中学生正义感缺失的潜在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并将在较长时期潜伏下去,成为中学生正义感培育之困境。如果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