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生、徐婷: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中学生正义感的培育 等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k2pwerq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运生、徐婷: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中学生正义感的培育
  
  廖运生、徐婷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撰文指出,实证调查显示,部分中学生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难以激发,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是目前造成中学生正义感缺失的潜在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并将在较长时期潜伏下去,成为中学生正义感培育之困境。如果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对中学生正义感的认知、情感、行为与评价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有针对性的培育,将容易导致他们在发展成为未来公民的过程中缺失正义感。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提倡并培育了非常发达的竞争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客观上使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自我实现置于同伴的学业失败上,普遍容易形成竞争失败者的自卑或胜利者的傲慢两种典型的不良心态。这都不利于他们在道德生活中形成平等合作和相互关心的同伴关系。中学生因为缺少同伴的互助和合作,在道德生活中也就缺少了基本的通情能力,还可能生发出对他人的冷漠乃至产生攻击行为。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中学生正义感的培育。
  
  李长伟:道德教育应回归朴素本性
  
  李长伟在《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9期撰文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的朴素和自然,将本来朴素的、生活化的道德神圣化和政治化,导致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实践因缺乏来自人之自然本性与日常伦理资源的支持而异化为反道德的观念和实践,由此导致了今日的道德滑坡和道德失范。将人彻底地纯化,将德性无限拔高,脱离日常生活而与纯粹的、神圣和至高的彼岸世界相连,必定会扭曲普通大众的自然本性和德性,将其变成“伪善之人”,或以善之名行恶之事的人。
  回归道德的朴素本性,建立一种来源于生活但又提升和引导生活的伦理规范,才能建设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应该以适当的行动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以保护恢复中的美好的德性之光。道德是朴素的、日常的,养育道德之人的道德环境是习俗性的,德性的形成只能靠良好风俗的潜移默化式的教化。另一方面,要重视公共领域的建设。社会自发形成的“公共领域”充满着自由人与自由人之间的交流与言说,显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承诺和团结,如此,美好社会才成为可能。
  
  王帅、方红:日常化评价具有积极价值
  
  王帅、方红在《教育科学》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日常化评价是一种通过记录日常活动中各种事件发生时个体的行为表现而对个体的成长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它基于“扎根理论”,即从学生的日常实际出发,自下而上地开展评价活动,为有效缓解当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评价矛盾提供了可能路径。
  作为一种较新的教育评价方法,日常化评价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发生“当下”学生的行为表现,它强调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直接而即时的报告,重点考察学生日常行为洪流中特定的学习和生活过程,有助于深入洞察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对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而言,日常化评价更强调学生的经验,它注重的不是筛选和评比,而是评价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它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书信甚至行为分析等逼近教育实践本身,从而破除传统评价中的种种“失真”乃至“异化”,使学生由评价活动的一个链条恢复为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全面的人。此外,日常化评价在确证和维护学生的自我价值、扬弃对学生的工具性规定、使学生融入教育教学并产生对教育教学的认同感等方面,也展示出积极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短篇小说《秋千》以一位母亲的梦为中心,从女性写作的角度,通过对母亲心理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女性对失去身份的隐虑。作者以梦境和幻灭为主题,表达了她对人们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失去纯真的思考。  【关键词】幻灭;身份丧失危机;美国梦悖论  【作者简介】王晓华(1978-),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北方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1/3少年犯不知在犯罪,约1/4家长根本不知《未成年人保护法》    据一项对全国十个省市未成年人犯罪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很多未成年人犯是处在无知的状态以身试法。有的孩子说,我就想试一试刀子快不快就把人捅了。”   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者中在学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的占43.4%,普通中小学生约占73%。“这两个群体非常显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重任之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成为了学生推崇的模范?”《论语》也曾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至理名言都给我们以启发。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学生成长,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我在艺术学院里呆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类的东西,而是从老师身上表现出的治学
编者按: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极易受到教师的暗示和影响,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带给小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但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很多心理困扰,也会碰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消除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正因为如此,我们策划了这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系列文章,从不良情绪的调节、挫折心理的调适、心
不久前,我有幸观摩了由台湾地区卓越教师苏兰执教的录像课《谈电影》。这一节课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甚至忘了做笔记,可苏兰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却是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苏兰老师的课堂与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有很大不同,其间的细节以及其中自然流露的教育理念让人称道。    [细节一]    上课过程中,苏兰老师叫得出每位学生的名字,而且都叫的是两个字,声音柔柔的,听来格外亲切。她每提问一位同学,总
摘 要:本文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一习惯说法开始,追述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了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一知识观的理念下,体验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关联的教学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知识的规范性;学科教学;道德知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0—0013—05  教育实践中
摘要:美国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美国积极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要关心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而是要发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通过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幸福的生活”中。  关键词:积极
编者按:“严父慈母”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对父母之爱的印象概括。然而,正是这个“严”字,使“父亲”这个形象一直被视为“严厉”乃至“冷漠”的代稱。其实,父亲不仅往往是智慧的,也是温和的。只不过,他深沉像山,温情如海。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要学会感受父亲,我们也要教会孩子感受父亲。    父亲的语录,始终贯穿在我的生活中,串起我生活的种种磨难、种种幸福、正是有了父亲的语录,我的人生才得以走得安稳和快乐。   
最近总发现学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于是凑上去看个究竟。这一看让我一阵好笑,他们在“耍小把戏”,再转脸一看,大部分学生手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玩具。他们声称要玩魔术!回到家,上初中的儿子QQ空间里、博客中到处是有关刘谦的文字和魔术视频。我上网一搜索,发现自己真的是out of date。看来孩子们对这个眼睛亮亮、嘴角常挂着几丝坏笑的年轻人已经是“顶礼膜拜”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怕是要“走火入魔”了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面临新的问题,要求教师侧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阅读驱动下开展英语写作教学,要求英语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固定模式,实现阅读写作的有效融合,从而大幅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本文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英语阅读驱动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式,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讀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