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史料,培养学生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11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就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人教版历史选修4《圣雄甘地》一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要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介绍甘地这个人物,了解他的作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尝试理解甘地的选择,并能对他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决定积极尝试合理运用各类史料,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使学生在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达到“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教学目的。
  
  第一,运用陈述性史料,培养学生重构历史情境能力
  
  历史教师更多地应该是培养他们如何进行有效地思维和学会独立的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摆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史料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的情境,方便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本课教科书限于篇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语焉不详。仅靠只言片语就要求学生去了解人物和形成认识,无异于要求学生成为有看相或算卦的异能的“算命先生”。所以,运用陈述性史料补充教材叙述的不足,在教学前或者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让枯燥的历史名词成为鲜活的历史画卷,让单调的人名成为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就非常有必要了。在教学中,我分2个步骤来做这个事情,第一步,我在课堂预习阶段下发我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授之以鱼”。本课上课前,我提前几天下发了关于甘地的一些介绍性文字,突出了“他三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等主要生平事迹。同时,选择了一些关于印度这个国家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的介绍文字。并且提供了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信息供学生选用。第二步,我布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本课我主要让学生课前思考的问题有“甘地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你怎么评价甘地的行为和思想?”学生可能不会有全面系统的答案,而我的意图也正是在于指明阅读的方向和引发他们的思考。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学习和收集,学生对正在所学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熟悉程度提高,学习兴趣也就随之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减少了大量的课堂描述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更多地阐释和分析,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运用争鸣性史料,锻炼学生思辨分析能力
  
  历史学科是建基于人们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的一种建构,或是今天的人们与古人的一种对话。但值得重视的是,无论是历史学主题的提炼,还是阐释都离不开要以特定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基础和运用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史学知识既浩如烟海,无法穷尽,又纷繁复杂,难辨真伪。对历史上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人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应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肯定会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既然同一事件会有种种不同看法,哪一种是符台“真正”的历史呢?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尝试运用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探究,以获得对历史问题的解决。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事物的不同看法,就是我们用来锻炼学生的最好工具。比如对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我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的史料:
  早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与M.N.罗易(印度籍代表)就对甘地现象发生了争论。列宁认为,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力量,“甘地作为一场群众运动的鼓动者和领导者,他是革命者”。而M.N.罗易反对这种观点,他主张,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到了30年代,斯大林与苏联史学界全盘否定了甘地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认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对英帝国主义的妥协,甘地本人背叛了人民,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s.A.丹吉(印共主席)在1969年纪念甘地诞辰一百周年时发表文章说:“甘地已不再是帝国主义的帮凶,而是一位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由人民群众推向前进的领袖。”
  怎样去认识和理解其他人对甘地的评价,并在理解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正是我本课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对课本和自主探究知识的掌握,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评价,并能比对不同观点,进行选择性的认识。
  
  第三,运用启发性史料,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概括而言,是指在信息面前,善于运用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策略,对其就其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的思维能力。《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该书序言中曾担忧地说:“我很高兴,也很满意我的《全球通史》能与中国学生见面。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因此,他进一步提出建议“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纯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此言不啻于醍醐灌顶之论。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既切合了21世纪信息化社会下人们如何面对爆炸式涌现的信息,又吻合了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与当前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改革方向一致。在历史教学中,我既注意通过应用史料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也希望通过对史料的重新挖掘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历史学科真正的生命力也就在此!
  
  在结束甘地一课的教学前,我放出一个思考类的问题
  
  近代历史上,中、印两国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两国所走的道路。
  
  中、印争取民族独立道路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的答案,比如有学生回答:“两国道路不同,都获得独立,说明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有学生回答:“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道路,一定要与本国的国情紧密结合。”有学生说:“只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斗争,才能赢得民族独立。”……答案丰富多彩,而这个正是我设计本题的用意:参与就有收获,思考带来智慧!
  充分调动、挖掘、利用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目标远大,道路漫长,但这个正是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希望所在,我将继续前行!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就告诉我们,智者善问巧问。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始终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善问巧问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例如:在讲《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与最佳时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英语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主要因素,已经成为新课改讨论的重要话题。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可以看出,有效课堂的达成与一定的教学策略是分不开的,因此,课堂教学采取什么策略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小学英语教学实
一、反馈与矫正的一般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结合当今社会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要求,探讨分析了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发展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中,对于听说的要求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投入多,产出少,在很多
简单的美讲究它天然的朴实,毫不做作,毫不夸张。它舍弃了娇柔的造作,扭捏的势态,以最明了的方式让人一目了然,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实实在在的轻松,如同沐浴春风化雨的情怀,美不胜收。而真正的简单,实则是不简单。这我是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对语文教学的感悟。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在备赛的过程中,各位领导、专家的指点,一课《母爱》,十几次的试讲,一次又一次推翻
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而语文教学方法上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 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是文化传播之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锤炼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对塑造一个举止文明、人格健全的学生群体,至关重要。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所好学校应该具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所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当前教学的低效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不仅浪费了教学的时间,还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本文就此问题做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有效    目前的教学,真正能做到高效的还不多,部分老师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内损失,课外
书院小学创办于2007年秋,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从办学初的策划时期起我们就本着“用实力打造魅力,用精英培育精品,用爱心塑造童心”的办学思想,进行筹划、谋略、探讨,同时在这三年运作和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落实“严谨治校,求实求真”的治校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赢得了家长的信任,社会的认可。在这里重点谈谈如何用实力打造魅力,用爱心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