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展示 彰显课程模式理念 教学研讨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由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主办,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承办,重庆市教育学会体育卫生专业委员会等协办的“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研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于2017年12月21-23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体育学科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主席季浏,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晓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辉,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所所长吴键,重庆市北碚区教委副主任罗菁,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何玉秀,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席玉宝,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苗治文,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仁伟,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等领导、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教研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中国教育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等媒体共计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郭立亚主持。
  近年来,作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的成员之一,重庆市的中小学体育,在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既尊重传统,又不失创新,既注重形式,又关注内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并在开幕式上分“课间活动”“课堂教学”“课余训练”“铜梁龙:龙行天下”四个版块进行了体育创新展示。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示,彰显了师生们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成果,为后面精彩的会议研讨拉开了帷幕。随后,杨桦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由华东师范大学领衔、建设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认为通过“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试点与推广,促进了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协同发展,并进一步强调: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之所以要成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就是为了发挥全国的优势,团结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承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取得的成果,实现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服务人才建設的教育功能和提升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联盟成立后,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运动的特点,为了青少年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成果展示以及体育师资的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讨,并在组织、实施方面大力提高体育教学科学化的水平。
  解读理念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教育部等部门近年来积极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组织专家组修订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了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组成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研发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并指出:该课程模式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现存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学生学了12-14年的体育课却未掌握好一项运动技能”“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等三大问题的有效手段。
  为加深与会人员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解,季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两大部分,作了题为《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从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评价的运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展开,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并强调:体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人,要想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形成,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形态,以及改变传统的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教学,倡导有运动量、有技战术、有比赛的“三有”体育课堂教学。
  报告现场,季浏就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惑答疑。对于“为什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只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他认为,“每一个课程模式都是侧重于解决某一重要问题,本课程模式强调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这一问题是学校体育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在本课程模式中运动技能主要是作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载体,不但没有弱化,而且更加重视和强调”。同时,他进一步阐述了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一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对于“75%的运动密度和140-160次/分钟是否太大?”他指出,“目前近两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50所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地学校中,参与的中小学学生近10万名,这样的密度和强度一点都不大,也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而且相比而言,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课密度和强度比基地学校的还要大。”在此基础上,季浏再次强调:开展该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先行在基地学校实施这一课程模式,在有效改善基地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未来希望能在全国推行该课程模式,为提高全国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扎根课堂 落实课程模式要素
  针对本次教学研讨会,大会提供了13节展示课,其中有10节课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地学校提供的教学课。从整体情况来看,展示的课例较好地呈现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三大核心要素。   第一,运动负荷。课堂教学要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即75%的运动密度和140~160次/分钟的运动强度。如,水平五《足球运动》(第7课时),运动密度90%、运动强度153次/分钟;水平四《篮球运动(第3课时)》运动密度86%、运动强度146次/分钟;水平一《跳跃与游戏》(第5课时),运动密度85%、运动强度175次/分钟。
  第二,体能练习。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且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趣味性,并有多种体能的练习,注重了体能的“补偿性”练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水平一《课程组合单元》(第1课时),执教教师在基本部分教学时主要以上肢练习为主,而在体能时,进行了一些下肢力量的“补偿性”练习,并采用“兔子跳”“鳄鱼挺身”“大象跪撑”多种方法,让学生上下肢协调发展的同时,还收获了乐趣。再如,水平五《足球运动》(第7课时),采用“2人一组仰卧互抛球”“2人一组俯卧撑推球”等多种方法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
  第三,运动技能。技能学习时间基本保证在20分钟左右,以比赛和游戏为主来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并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变了单一的技能教学形式,解决复杂、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如,水平四《排球运动》(第6课时),执教教师在排球教学时就是在综合发球、扣球、垫球等多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活动和比赛,并在比赛环节适当降低比赛要求,以保障比赛顺利进行,让学生较好地体验了比赛带来的快乐。再如,水平三《足球》(第5课时),执教教师采用“对抗游戏:进攻与防守”“课堂联赛:2VS2,3VS3”,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比赛中学,并在对抗当中去体验、掌握动作技能。
  教学研讨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作为本次教学研讨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会组织安排了“关于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研讨”和“关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2个研讨会议,会议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董翠香教授和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谭华教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工作组组长、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助理刘春燕教授主持。董翠香从国际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着眼,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引导大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向与会教师介绍了目前上海市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模块化、大学体育个性化”。谭华则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有条不紊地讲解了体育课堂中的运动密度问题、体能练习问题、运动安全问题。其中,运动密度问题介绍了运动密度的重要性、操作性以及实际影响等内容;体能练习问题则向大家讲解了体能练习的有效时间控制以及所带来的运动强度变化等内容;运动安全问题则从一系列校园体育事故中总结并着重强调了运动安全问题,并指出运动安全并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方式和强度等因素,还包含生理以及病理性因素,提醒大家要防患于未然。
  会上,与会教师踊跃发言,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如“如何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价”“在课程内容方面如何實现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安排与衔接”“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实验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样本及如何监控,是否具有普适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是最适合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练习时间”……针对上述问题,与会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展开了激烈讨论,氛围热烈。作为一次大中小学体育工作深度交流的会议,本次教学研讨大会为全国各地优秀的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体育教学与科研助力专业成长的平台,也将有力地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的推进除了需要科研团队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以此为契机,主动学思互鉴,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体育为突破口,关注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教师专业成长,强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其他文献
一、指导思想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锻炼,充分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合理地开发、创新、使用器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  投掷是小
编辑完2018年第1期《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栏目的内容,已是深夜。掩卷而坐,不禁有些欣喜,这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闭目沉思,悉数2017年一线话题栏目组,如涓涓细流在心里潺潺而过,我们与全国的体育同行在一起,以仁者的胸怀成就大爱,保有匠心的情怀不负初心。畅想未来的一年,扎根操场共生共荣,争取高位发展。  一、仁者胸怀,大爱无痕  有人说非仁者不能成就教育。词典中“仁者”被
一、案例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立法保护身体、智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学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江苏省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实施了“随班就读”政策,这是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有效形式,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
体育教研活动是推进体育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增强体育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基层体育教师解决在课改推进和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本文将从激发教研动力、优化教研方法和增强教研能力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质量,实现有效参与教研的目的,让体育教师站在教研活动的正中央,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同时让教研活动服务体育教师成长。  一、明确教研目的
2016年11月6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研究”(课题号:BLA160067)开题论证会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原北京师范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纯献、《体育學刊》副主编李寿荣教授、中国教育报李小伟、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王小美五位专家以及各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会议。课题主持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从“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
我国学前教育模式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幼儿的智力成长和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园、校互动教育模式作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新型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幼小衔接,以及家、园、校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合理意见,旨在进一步促进家、园、校互动教育模式的应用,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  幼小衔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
幼儿有着充沛的精力,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念渗透到幼儿美术教育中,让幼儿自由发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依靠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自然会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并深化对活动的印象,促使自身思维模式得到发散。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时不要过于注重成绩和评分,而是尽可能让幼儿根据个人想法,自主尝试绘画和练习,通过作品进
本次研讨的案例虽然说的是立定跳远,但涉及的内容却很多,如,“空间意识”“平衡能力”“重心转移”等概念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太关注但又时刻都在运用的技能,为什么学生在运动中凸显了分化呢?这不仅仅牵涉到单个动作问题,还牵涉到技能形成本身的问题。根據Richard A.Magill的动作和运动技能概念来看两者的区别时,就会发现案例研讨中所说的“空间意识”“平衡能力”“重心转移”等内容既是动作要求,更是技能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其教育的起点。与家长相互理解、共同合作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点,更是每位幼儿园教师的重要职责。我们积极创新搭建家园共育平台,助力幼儿健康成长。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境  1.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组织实施“我为幼师代言”教师节活动。教师节之际,围绕“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的主题,策划举办“我为幼师代言——庆祝教师
自中央7号文件明确要求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广州市花都区努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在花都区教育局指导和帮助下,花都区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将其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也将其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花都区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局面,实现了区内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全覆盖,并涌现出众多设计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