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对数学学习而言,应该让学生经历曲折、丰富的学习过程,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积累丰富、深刻的基本活动经验。
一、精选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反复叠加体验
数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蜻蜓点水式”没有经历过程的数学学习,在学生的脑中只能留下一串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结论,更没有活动经验可言,活动经验要在不断“做”的过程中积累。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活动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经历,去感受,反复叠加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江苏许科勤老师执教的《吨的认识》在学生感受、推算并想象1吨有多重之后,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感悟1吨的大小。许老师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素材,这些物体中有固体,有液体,有密度大的,有密度小的:第一组:1千克的大白菜;第二组:25千克的大米;第三组:10千克的水;第四组:5千克的旺旺大礼包;第五、六组:体重30千克的同学。然后提出了活动要求:1. 按组号每人搬一次,搬离地面,坚持2秒钟,在小组内说一说感受。2. 独立填写表格,算一算多少个这样重的物体是1吨,并把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特别是体验1吨水有多少时,许老师现场搬来了1个充气塑料游泳池,先猜测,再播放视频:1桶水10千克,50桶水才能把它装满。也就是这个游泳池只能装500千克水,1吨水得有两个这么大的游泳池才能装得下。在生活中,市场里的菜贩子,随便拿一棵大白菜,基本上能准确地估计它的重量,这份本领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们长年累月的卖菜活动中经验的积累。上述教学中,许老师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算一算,直观地感受1吨的大小。课末,许老师还不忘回顾总结体验1吨有多重的方法。丰富的素材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对1吨的大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曲径通幽,经历活动过程,深入研究探讨
《课标》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积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经验。如浙江海盐实小顾志能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测量所需的数据,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用底乘高,有的学生用邻边相乘。顾老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借助方格纸数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接着顾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底×高”来计算?“底×邻边”的方法又为什么是错误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究: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有的用长方形实物框说明“拉成长方形后,面积比平行四边形大了”,因此“底×邻边”算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有活动,这种活动不是简单的对一个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而是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探索活动,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做”数学的活动。顾老师紧扣以下两个问题展开教学:1.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什么,不是什么?2. 为什么是底乘高,而不是邻边相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对其来龙去脉及其原理有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活动经验。
三、适当拓展,优化活动过程,提升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和提升。数学的有关知识与活动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一些知识的教学,将一些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沟通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江苏海门实小黄娇艳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让学生讨论: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些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些要素,确定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只说在“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面”上,添上角度后确定的是在这样一条“线”上,最后只有在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练习时,教师出示:如果飞机在指挥塔的北偏西60°方向,飞机可能在( );如果飞机与指挥塔的距离是40千米,飞机可能在( )。教学中,教师并不局限于确定“点”的位置,而拓展到了“线”与“面”,通过这样有深度的思维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醒和沟通了学生更多有关确定位置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一年级,一排的第几个;二年级,第几排第几个;五年级,方法更简洁,用数对表示;六年级,也就是今天所学的用方向和距离来精确地确定位置。学生的活动经验不是一次活动就能习得,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样教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大串连,也是一次经验的大贯通,融合了学生历次学习体会,提升了学生的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设计形式多样的体验、探索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一、精选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反复叠加体验
数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蜻蜓点水式”没有经历过程的数学学习,在学生的脑中只能留下一串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结论,更没有活动经验可言,活动经验要在不断“做”的过程中积累。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活动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经历,去感受,反复叠加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江苏许科勤老师执教的《吨的认识》在学生感受、推算并想象1吨有多重之后,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感悟1吨的大小。许老师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素材,这些物体中有固体,有液体,有密度大的,有密度小的:第一组:1千克的大白菜;第二组:25千克的大米;第三组:10千克的水;第四组:5千克的旺旺大礼包;第五、六组:体重30千克的同学。然后提出了活动要求:1. 按组号每人搬一次,搬离地面,坚持2秒钟,在小组内说一说感受。2. 独立填写表格,算一算多少个这样重的物体是1吨,并把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特别是体验1吨水有多少时,许老师现场搬来了1个充气塑料游泳池,先猜测,再播放视频:1桶水10千克,50桶水才能把它装满。也就是这个游泳池只能装500千克水,1吨水得有两个这么大的游泳池才能装得下。在生活中,市场里的菜贩子,随便拿一棵大白菜,基本上能准确地估计它的重量,这份本领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们长年累月的卖菜活动中经验的积累。上述教学中,许老师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算一算,直观地感受1吨的大小。课末,许老师还不忘回顾总结体验1吨有多重的方法。丰富的素材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对1吨的大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曲径通幽,经历活动过程,深入研究探讨
《课标》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积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经验。如浙江海盐实小顾志能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测量所需的数据,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用底乘高,有的学生用邻边相乘。顾老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借助方格纸数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接着顾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底×高”来计算?“底×邻边”的方法又为什么是错误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究: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有的用长方形实物框说明“拉成长方形后,面积比平行四边形大了”,因此“底×邻边”算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有活动,这种活动不是简单的对一个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而是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探索活动,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做”数学的活动。顾老师紧扣以下两个问题展开教学:1.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什么,不是什么?2. 为什么是底乘高,而不是邻边相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对其来龙去脉及其原理有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活动经验。
三、适当拓展,优化活动过程,提升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和提升。数学的有关知识与活动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一些知识的教学,将一些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沟通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江苏海门实小黄娇艳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让学生讨论: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些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些要素,确定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只说在“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面”上,添上角度后确定的是在这样一条“线”上,最后只有在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练习时,教师出示:如果飞机在指挥塔的北偏西60°方向,飞机可能在( );如果飞机与指挥塔的距离是40千米,飞机可能在( )。教学中,教师并不局限于确定“点”的位置,而拓展到了“线”与“面”,通过这样有深度的思维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醒和沟通了学生更多有关确定位置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一年级,一排的第几个;二年级,第几排第几个;五年级,方法更简洁,用数对表示;六年级,也就是今天所学的用方向和距离来精确地确定位置。学生的活动经验不是一次活动就能习得,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样教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大串连,也是一次经验的大贯通,融合了学生历次学习体会,提升了学生的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设计形式多样的体验、探索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