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之杰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羊文) 木 (1920年一2 009年)名彭,号小鋗。祖籍浙江,幼年随父迁居苏州。吴氏三代驰誉画坛。祖父伯滔,父待秋均为近现代山水画大家。(羊文) 本先生幼承庭训,4岁习画,9岁作《长江万里图》。20岁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早年精研唐、宋、元、明、清诸家,探索传统精髓,继而师法造化,自立门户。晚年变法,创“第三类画”,自成新格。吴(羊文) 木先生曾任苏州工艺美专中国画教研室主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书画研究会会长、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编著《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画基础技法概论》《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与萧平合作)等。
  去岁,(羊文) 木先生离世,我在悲恸中奉上一联:“祖仪垂则三代声隆合与吴门同不朽;鹤驾凌风一生德劭当赓后世永留芳”伴先生西去。以往,每到姑苏,总会去先生大王家替的老屋,渐走渐近,看到那棵参天的洋玉兰树,心中便会怦然作跳,因为这里有一道看不厌的吴门风景一一盎然古风的先生和他高深莫测的艺术!两年前,在先生卧病之前的3个月,在他的老屋,我们商量着再度合作一一把他的“第三类画”介绍给画坛和大众,想不到两年后,我只能给他的遗作集写序了!
  标题所云“吴门”,有两重含义:其一指苏州地区。正如陆俨少先生所言:“(羊文) 木先生以画世其家,自其大父伯滔先生、父待秋先生及君三代,皆以山水名于时,吴中言山水者,咸归吴氏。”(陆俨少1976年题吴(羊文)木山水册)先生“吴门山水画第一人”之称是不言而喻的。“吴门”的第二重含义,指吴氏家族三代画坛名家。先生青出于蓝,后来居上,其艺术成就最为卓著。吴门之杰,先生足以当之的!
  先生很早就显现出艺术的非凡才华,年方9岁便作《长江万里图》,据说其幼时吴昌硕先生曾抱之坐膝云:将来必有大成!家学,在中国画承传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位置,它是传统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唐代的“大小李将军”、宋代的“大小米”以及明代吴门画派的承传实例,都是有力的证明。先生生于艺术世家,祖父吴滔(1840年-1895年),字伯滔,晚清海上名家,擅山水兼作花卉,与吴昌硕交谊甚深。父亲吴徵(1878年-1949年),字待秋,书、画、印皆所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海上四家(“三吴一冯”)之一。待秋公雅好收藏,所存明清佳作不少。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曾在先生老屋看到过这批藏品的一部分,其中一轴倪元璐行书,让我顿时明白了待秋公与(羊文) 木先生书体的来源。一件藏品,影响到两代人,足以说明收藏的意义了。生长在收藏甚丰的艺术之家,这真是(羊文) 木先生的幸事。祖父伯滔画笔疏淡,在海上名家中并不突出。到了父亲待秋,山水专攻王原祁,笔墨繁密苍厚,较之前辈显然有了发展。他善用一种短锋蒜头笔,便于反复皴擦,(羊文) 木先生还送过几枝给我试用,那已是文物了!待秋公的不足在缺少变化,笔墨、色彩大都相类。(羊文) 木先生视野开阔了许多,他大约很早便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对王原祁一路山水根底牢固,册中所载其19岁墨笔山水即可作证。原祁在“四王”中风格最为突出,尤其在他晚年,发展了董其昌的画路,开拓了山水画的新径。先生由王原祁上溯董其昌、文征明、沈周、元四家、荆关董巨,甚至唐人,中国山水画一脉千载,他几乎摸索遍了。20世纪70年代,我与先生合作编著《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一书,他作图,我写文。成书前,以《山水画传统技法二十种》为名,在《江苏画刊》上连载。所谓技法20种,是选取了自五代至清代近千年间的20位画家(关仝、巨然、郭熙、夏圭、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沈周、文征明、唐寅、陈洪绶、原济、髡残、弘仁、龚贤、王时敏、王原祁、吴历、华喦)的基本技法,包括石法、树法、高远法、平远法以及应用画家之法作写生创作之法。先生全凭胸中所贮,一家一家画出,又无不与各家有合,可见他之于传统,是烂熟于胸中的。还不仅于此,他应用传统技法写生创作,同样得心应手,再复杂的景象,在他面前都失去了难度,他具有举重若轻的大本领。我曾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嘉伦谈论过先生的画,他以为先生是当代中国最具传统功底的一人。日本画家安田虚心则赞其为“当代南画第一人”。无疑,他超越了前辈。
  (羊文) 木先生把他的山水作品分为3类,第一类:传统的山水画;第二类:写实的山水画;第三类:探索性的山水画。他自己最看重的是第三类画。这一类画,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把传统备家的技法(笔墨)拆散,打乱,根据自己的新思路重新组合。我曾写过《笔墨——美的符号》一文,说到每一位有成就的画家,都具备自己的笔墨程式,这一程式就是他的艺术符号。那么,玟木先生的所作,是将山水画传统宝库中的那些“符号”拿来拼接、组合吗?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所谓“是”,是因为他胸中确实贮存着那些符号,那些让他心动的符号;说“不是”,则因为他所用以组合之材料,并非那些原样的符号,而是经过他的认识、筛选甚至改造过了的符号,必然渗入了他的性与情。所以他所说的“拆”与“组”,又完全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而是作者满腹珠玑的自然升华,是一种哲思,一种妙悟,一种传统精华的“现代版”,笔者很难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去形容它。
  中国写意画,是一种半抽象的艺术,(羊文) 木先生的“第三类画”,因是笔墨符号的重组,抽象的成分更多,读懂是有难度的。笔者试以先生1981年所赠山水册为例,作一解析。对于该册,先生自己说“在第一类与第三类之间”。徐邦达老师题日:“丹青别调。”又称:“(羊文) 木逸笔,识者珍之。”“别调”和“逸笔”是邦达老师的界定,从传统品评角度看,大约是不错的。
  图一,“野水多于地,暮山半是云”,精彩处在云中暮山,得渺茫之趣。
  图二,“帆影夕阳中”,笔墨在王原祁与八大山人之间。夕照群山,帆点其间,是画境,更是诗境。
  图三,“山色有无中”,用细笔勾点,奇山怪水,渐远渐淡,几近于无也。
  图四,“林壑饶秋气,丹枫讶作花”,写山乡居所,仅露屋顶于黑山白水、红树绿林之间。画笔稚拙,在老年王原祁、金农之间。耀目红树,写出了一个“讶”字。   图五,“天外耸芙蓉”,画图极简,平地一树一人取横向,三五峰突兀耸起,奇也!
  图六,“鸣禽流水点秋光”,笔意爽洁,略见荒塞。夕照、禽鸣、水流,寂寥顿生。写景即写情也!
  图七,“隔岸晴峰送翠来”,墨笔空勾处以翠绿点缀边缘,仅远山施就一片青绿。笔致在董其昌、王原祁之中,既带有装饰意味,又仿佛与西方野兽派有似。
  图八,“秋色”,似屏秋山,似障秋林,一屋居中,秋水在前,墨笔勾划之后,纯以赭色点厾铺染,突出一个“色”字。
  图九,“秋山云树”,用鸟瞰法画溪、岸、泉、桥,似碎而整,似拙而巧。其法与晚明人有似,而其结构之法又似与毕加索之“立体派”有涉。
  图十,“山从人面起”,山下一屋一人,群鸟飞翔,群峰骤起,其势险,其境奇,大开大合,壮人襟怀!
  图十一,“清流”,取法简拙,类于金农、罗聘。
  图十二,“漓江烟雨”,写雨景,近岩远山、竹林烟树全以大笔点厾而成,仅一帆独驶,著以赭色。取意“二米”而不似“米”,得力于实景观察的准确。
  册中那些貌似神秘、怪诞的成分,大多有出处可考,或出于某派、某家,或出于造物,或出于画理。至于与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的某些相似处,则是因为“欧西绘画,近三、五十年,极力发挥线条与色彩之单纯美等,大倾向于东方唯心之趣味”(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36年)。总之,绝无妄造的成分。这就是(羊文) 木先生作品的深奥之处了。
  对于“第三类”作品,先生自谓胸中已存308种,而落于纸上者仅60余件。1984年陆俨少先生在姚耕云陪同下访玟木先生,看到这批画,大为惊讶。他说,这是真正的创造。他原有此想,但年龄大了,不可能了。
  这批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羊文) 木先生就出示给笔者与香港友人李元骏、林建华、赖恬昌看过,大家觉得异常精彩,赖先生还一一拍摄,拟在港出版。可惜片子冲印不佳,作罢了。后来,徐邦达老师也看过,他曾对我说:“画得很有意趣。”对当代画极少称赞的他,有如此评价,说明他不但认可而且喜爱。
  俨少先生说“这是真正的创造”,关键在“真正”二字。因为它确实不同于一般的变法——形式、笔墨、色彩的变化,或借助于西法的变化。它是出于中国画的本体核心,又回过来对于本体核心的变革,是对于中国画笔墨程式的一次创造,是浓缩了的中国画精华。
  (羊文) 木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是一位学者型的大画家。他的绘画,除山水的纵逸多变、玄奥莫测外,还擅花卉,出于其父,却格外简略多变,水墨小品犹多见其智慧。又偶作人物,放笔不拘,似与浙派有涉。他的书法,由待秋公上溯晚明诸家,多得力于倪元璐,奇崛道劲,自具一格。他还善诗文,通鉴赏,题画往往自作妙句,令人读之有趣。他在1987年出版的专著《中国画技法概论》,图文相映,深入浅出,行销海内外,成为中国画入门的必读之物。
  先生深居简出,潜心艺术,以苦为乐,终身伴者唯“残粒园”耳!这样,他的声名受到局限,知道他的人,或许并不很多。这真是莫大的遗憾!先生生前引笔者为知己,笔者则有责任为先生一呼,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画的振兴与发展,而非个人之所好。
  切莫忘了,这里有一座中国画的宝库!
其他文献
梁江原籍广东罗定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等职。近年曾任中国美术
期刊
书法的创新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自然成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而片面追求创新,即使眼前能够引起关注,但久而久之必然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不符合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刘奇晋先生与一些书家的明显区别则在于他對传统经典书法的理解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能够始终以平和的心态畅游于书法艺术天地,在长期的深入研究与吸收之中逐渐流露自己的个性追求。  孙过庭《书谱》说:“心不厌
期刊
刘老师的书法是走传统一路的,纯正的技法、深厚的功力和学养部令我钦服。同时让我略感意外的是,作为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传统型书家,刘老师的艺术思想和观念并不保守、陈旧。他对当代书坛的各种流派和风格,特别是现代书法、流行书风等等从不轻易排斥和否定,而是客观地评价,善意地包容。他长期主持的青羊区文化馆书法组活动中所聘请的授课老师,既有富于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书家,又有思想活跃、走流行书风的青年才俊;书法组安
期刊
徐震  1976年生于江苏扬州。扬州国画院专业画家。2012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高研班。现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  徐震兄和我,是打小儿一起玩着长火的朋友。十几年前,我们几乎天天见面,那时候于他于我,都是真正的青春年少,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倒也并不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盖在我们的面前,是关乎理想的模糊愿望尚未得到清晰的勾勒
期刊
丁建中(丁建忠)  1966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现为张家港市书画院院长,张家港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家港市文联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曾在江苏省美术馆、辽宁省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展出。作品入展《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第三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第五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等重要展览。出版《丁建中扇面作品》《丁建中花鸟画精品集》
期刊
元明清三朝的雕塑,无论体量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原前代盛行的大型龛窟造像近乎绝迹,宗教的雕刻已集中进入寺院、宫观和庙祠。元代以其游牧习尚,葬俗明器的制作大量减少。旅顺博物馆一份报告中以历代的人俑比较,称:“隋唐五代以降,由于葬俗的变化及纸制明器等的流行,随葬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元代俑的数量及质量下降,根本无法与前代相比,而据明代墓葬出土的俑来看,则又无论在出土数量、品种及分布区域上,均盛于元代
期刊
我曾经在一篇题为《历史语境中的当代岭南画家》中谈到,历史上的广东绘画,出现过几次高峰:明代中期,宫廷画家独占鳌头,林良、何浩扬名岭外,这是第一次高峰;明代后期,受吴门画派影响的山水画风风靡岭南,梁孜、张誉、黎遂球是其代表,这是第二次高峰;明末清初,多元化画家层出不穷,画僧与士人书画家相得益彰,高俨、张穆、彭睿壦、深度、成鹫等平分秋色,这是第三次高峰;清代乾嘉时期,文人墨客参与国画创作,黎简、谢兰生
期刊
王春生 又名王金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学士,杭州(奚谷)社社长,太音琴社会员,杭州80画社创办人之一。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学院、张家港博物馆、叶浅予艺术馆等单位收藏。  春生笔下的梅清世界——画面极清和、极散淡,极空灵飘渺,是涤人心灵、不染尘埃的神仙世界,却又弥漫着一种无处不在的金石之韵、铿锵之音——这的确是梅清的世界,但又不完全是,这是在春生心灵与笔墨中蕴育和重
期刊
汪鸣峰  号白榆,生于1956年,江苏苏州人。苏州书协理事。曾留学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师从沙曼翁先生。出版《当代吴门篆刻家作品选·汪鸣峰作品集》(古吴轩出版社)。  汪鸣峰,别署穆风,号白榆,又号白榆亭,白榆亭长等,少年时即老成有古风,比笔者小lO岁。其青少年时期始于笔者订交,至今不觉已40年。当时白榆已拜在沙曼翁先生门下学习书法篆刻,由于勤奋而又具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其书法篆刻已初入师门,尤其是篆刻
期刊
时间:2012年5月18日  地点:江都水利枢纽迎宾馆  吴振立1944年生于重庆。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沧浪书社执事、江苏省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家级展览,并在第四届全国书法展及第二、三,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中获奖。参加编写《六体书法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一书法卷》等权威图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