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融合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在一篇题为《历史语境中的当代岭南画家》中谈到,历史上的广东绘画,出现过几次高峰:明代中期,宫廷画家独占鳌头,林良、何浩扬名岭外,这是第一次高峰;明代后期,受吴门画派影响的山水画风风靡岭南,梁孜、张誉、黎遂球是其代表,这是第二次高峰;明末清初,多元化画家层出不穷,画僧与士人书画家相得益彰,高俨、张穆、彭睿壦、深度、成鹫等平分秋色,这是第三次高峰;清代乾嘉时期,文人墨客参与国画创作,黎简、谢兰生、张锦芳、冯敏昌、吴荣光等文采风流,这是第四次高峰;晚清时期,世俗化的人物画和花鸟画蔚为大观,苏仁山、苏六朋、居巢、居廉、何翀等人成为职业画家,这是第五次高峰;民国时期,“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成岭南画坛“双璧”,使岭南绘画为世人所瞩目,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浩公、潘和、黄君璧等人是杰出代表,这是第六次高峰;1950年代以后,政治化、多元化、个性化、现代化等各种元素融入国画中,涌现出一大批名垂画史的名家,如林风眠、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黄新波、王肇民等,这是第七次高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国画家在艺术或市场上获得空前的殊荣,在全国画坛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杨之光、林墉、方楚雄、陈永锵、王玉珏、李劲垄、许钦松等,这是第八次高峰。
  在第八次高峰中,以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为代表的中青年画家成为广东画坛的重要生力军。
  许钦松早年以版画驰名美术界,为其在画坛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近十数年来,他侧重于山水画的发展,取得不俗的成绩。他的山水画,不仅与其当年在版画方面的成就并驾齐驱,甚至在全国画坛的影响方面,还远远超过其版画。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谈起许钦松艺术成就的时候,往往忽略其曾经在版画领域的辉煌。
  据许钦松自己所言,他在专攻版画之时,就一直都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只是以前没有太多机会展示。我很赞同他的这种说法。纵观其雄浑冷静、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没有多年的艺术实践,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是很难达到今天这种状态的。
  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美术理论家粱江先生在评论许钦松艺术时说:“如果说,在版画中他(许钦松)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诗化的情怀,那么,他的山水画则传达了一种沉郁浑然的境界”(见梁江《广东画坛闻见录》)。这是很有道理的。许钦松的山水画,也正如使其在美术界站稳脚跟的版画一样,不仅功力深厚,而且独树一帜,与版画可谓相得益彰。
  为许钦松的山水画写过文章的人很多,所论及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既有谈画风传承,也有谈文化背景;既有笔墨技巧,也有文化内涵;既有哲学底蕴,又有美学意味;既有学术定位,又有艺术进化……当然,从“岭南画派”的延续、艺术市场的追捧,到艺术本体的张扬、风格气韵的凸显等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论及。在许钦松浑穆的山水画面前,不同的人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因而便有不同的视角所解读的许钦松山水画。
  在我看来,许钦松山水画最大的特点在于绘画语言的变革。因为有长期版画功力的积累,以及刻刀与画笔相交融的历练,因而在其山水画中,或有意,或下意识地,都会或多或少流露出版画的元素。正是这种艺术经历,造就了许钦松迥别于他人的绘画语言。在笔墨上,他摒弃了传统的浅绛、青绿和水墨构成的山水画主色调,大胆地采用积墨、色块及其他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颜料,厚重与沉着是画面的主旋律;在其画中,甚至很难看到传统的皴法,也很少晕染,大多以较为夸张的造型、出人意料的赋色、细致入微的肌理、超越传统的构图、不拘成法的意境,构筑了他自己眼中与胸中的山水意境。
  其次是许钦松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气势与张力。一看到许钦松的山水画,往往会被其具有震撼力的气场所慑服。他的山水,归结在一个“大”字。他以大笔墨、大制作、大气魄、大无畏的气势为读者营造了各式各样的大山大水,给人以胸怀千里、志在高远的磅礴之感。北宋《宣和画谱》在讲到山水时说:“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问,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知此”,许钦松的山水画,正是这种理念的真实写照。
  最后需要讲到的是,许钦松山水画的融合问题。这种融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既有北派山水中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豪迈,同时也不乏南方秀美山川的葱郁、风光绮丽的溪流;既有雄奇的天山峡谷、嵩山茂林、雪岭皓光、苍茫山色、雪域飞龙,也有秀丽的南岭朝云、江岸清影、南粤春晓、湖山春晓。他以南方人特有的视觉与细腻,描绘了北方山水的宏伟与雄壮;在北方山水中,融入南方山水中的草木与柔美;二是既有传统的高远、平远、深远等山水造景,也有受西方绘画程式影响的透视、明暗对比、光与影的渲染,这一点,是他与传统型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特出之处,同时也是他在山水画的探索中的威功所在。我们在讨论其山水画构成时,往往会忽略这点;三是版画与中国画的融合。这是许钦松山水画的优势所在。他在版画与山水画的交相辉映中,成功地完成了转型,并得到了美术界的肯定。他巧妙地将版画中造型的技巧游刃有余地运用在山水画中。无论是随类赋彩,还是因物象形,都能看到他的华丽转身。这是许钦松山水画的学术意义所在。无论他的山水画如何发展,又无论他的山水画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如何,其版画与山水画之间的翰墨因缘,都是不可绕过的重要一环。
  许钦松的山水画已经在广东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革新与融合,以及不囿藩篱的绘画风貌,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热议,更在美术界和书画收藏界得到追捧。随着资讯的传播,展览的举办,南北美术界的交流,他的画风已经越过珠江,越过长江,出现在以北京为中心的主流画坛。清代以来,不少广东的美术家便以“是否走得出去”来衡量是否成功的标志。单从这一点讲,许钦松的山水画是岭南地区为数不多的,能走得出去,在全国画坛占有一席之地的成功范例。
  广东画坛,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受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的综合体。尤其是晚清以来,这种大融合、大包容的状态得到了大发展。因而才出现了在全国画坛处于领先地位的油画、岭南画派、漫画、版画等,使其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许钦松的山水画便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其山水画中,他既有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一向高扬的创新、折中、融合的创作理念,也有“广东国画研究会”所秉承的传统、学脉、内涵等文化精神。他的这种变革、融合与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为广东画坛的后继者们展示了一个示范:大胆革新与勇于探索是艺术生命力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相信这种创造精神将影响着一代画家,成为后学之津粱。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基志是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的祔葬品,是彼时生死观与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隋唐时期是墓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出土数量大,志文内容涵盖广泛,历来颇受学界瞩目,是以研究者众多,但大都囿于墓志的志石文字部分。对于墓志志盖上的题铭与纹饰等附属内容,皆因历史、文献、书法、美术等价值不高,或旋出旋弃,或无人问津,备受冷落,今天仍呈学术研究不足的状态。本文以艺术考古学为学术依据,对近年出土于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墓志
期刊
本刊讯 2014年12月26日上午10点,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江阴市委宣传部、现代快报社联合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粉画艺委会、江阴市文联、江阴市文广新局、江阴市云亭街道共同承办的水色无边一2014·夏晓云水彩画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章剑华、宋玉麟、高冬、赵绪成、周刚、高柏年、平龙、陆庆龙等专家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式。  夏晓云,1960年生,江苏江阴云亭人,江阴市书画院
期刊
《刘奇晋书法作品选》是我庚寅年收到的最后一本书,也是我新年最好的礼物。  2011年1月1日,刘奇晋书法展在成都文殊院举行,展出刘奇晋先生近年精品力作72件。今天收到这本签名赠书,还有一张拜年贺卡,让我十分喜欢,一直手不释卷,体悟他书法的灵动和变化,翻看时,有一个词漫上心来,不吐不快,那就是“风度”。  启功先生自谦字为“大字报体”,有人也说,启功先生的字俗气、秀气,大众化。然而他的字横平竖直,端
期刊
刘奇晋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诗词学会、省楹联学会顾问,省,市书协顾问,省书学学会副会长,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开明印社名誉社长,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三、四届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省文联三、四届委员,成都市书法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副主席,市文联二届委员。19
期刊
梁江原籍广东罗定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等职。近年曾任中国美术
期刊
书法的创新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自然成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而片面追求创新,即使眼前能够引起关注,但久而久之必然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不符合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刘奇晋先生与一些书家的明显区别则在于他對传统经典书法的理解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能够始终以平和的心态畅游于书法艺术天地,在长期的深入研究与吸收之中逐渐流露自己的个性追求。  孙过庭《书谱》说:“心不厌
期刊
刘老师的书法是走传统一路的,纯正的技法、深厚的功力和学养部令我钦服。同时让我略感意外的是,作为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传统型书家,刘老师的艺术思想和观念并不保守、陈旧。他对当代书坛的各种流派和风格,特别是现代书法、流行书风等等从不轻易排斥和否定,而是客观地评价,善意地包容。他长期主持的青羊区文化馆书法组活动中所聘请的授课老师,既有富于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书家,又有思想活跃、走流行书风的青年才俊;书法组安
期刊
徐震  1976年生于江苏扬州。扬州国画院专业画家。2012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高研班。现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  徐震兄和我,是打小儿一起玩着长火的朋友。十几年前,我们几乎天天见面,那时候于他于我,都是真正的青春年少,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倒也并不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盖在我们的面前,是关乎理想的模糊愿望尚未得到清晰的勾勒
期刊
丁建中(丁建忠)  1966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现为张家港市书画院院长,张家港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家港市文联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曾在江苏省美术馆、辽宁省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展出。作品入展《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第三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第五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等重要展览。出版《丁建中扇面作品》《丁建中花鸟画精品集》
期刊
元明清三朝的雕塑,无论体量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原前代盛行的大型龛窟造像近乎绝迹,宗教的雕刻已集中进入寺院、宫观和庙祠。元代以其游牧习尚,葬俗明器的制作大量减少。旅顺博物馆一份报告中以历代的人俑比较,称:“隋唐五代以降,由于葬俗的变化及纸制明器等的流行,随葬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元代俑的数量及质量下降,根本无法与前代相比,而据明代墓葬出土的俑来看,则又无论在出土数量、品种及分布区域上,均盛于元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