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浅基质穿刺联合羊膜遮盖术在角膜病变中应用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角膜浅基质穿刺联合羊膜遮盖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等角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住院39例40只眼行角膜浅基质穿刺联合羊膜遮盖术患者。其中,大泡性角膜病变26例26只眼包括青光眼白内障术后7只眼,青光眼绝对期3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5只眼,眼外伤6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只眼;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8例8只眼包括碱烧伤4只眼,酸烧伤4只眼;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5例6只眼包括格子样营养不良1例2只眼,眼外伤4只眼。16例患者伴有糖尿病。以上患者均有明显疼痛、流泪刺激症状,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通过行角膜浅基质穿刺联合羊膜遮盖术治疗,术后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基质水肿及术后视力等情况。

结果

39例40只眼术后3 d刺激症状缓解,术后7~10 d拆除羊膜缝线,所有患者疼痛及刺激症状消失,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修复完整。1个月后,1例1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复发,再次行角膜浅基质穿刺后治愈。随访3~6个月,均未见角膜病变复发,角膜上皮光滑完整,基质无水肿,穿刺区角膜基质浅层形成一层均匀混浊斑。术后视力:22只眼手术前后视力无改变,18只眼视力部分提高。

结论

各种原因导致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采用角膜浅基质穿刺联合羊膜遮盖术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眼部症状,挽救了眼球,部分患眼改善了视力。我们认为角膜浅基质穿刺联合羊膜遮盖术是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巩膜炎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风湿科的资料完整的GPA 102例,其中43例GPA伴巩膜炎,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定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GPA的眼部表现以巩膜炎为主,GPA合并巩膜炎与未合并巩膜炎组相比,肾损害的
期刊
目的比较可植入眼内接触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与前房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Artisan PIOL)植入对高度近视患者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ICL(17例34只眼)和前房型Artisan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一种临床及遗传上高度异质性的视网膜病变。它是最早出现的视网膜变性类疾病,也是人类第一次尝试基因治疗的眼科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严重的视力受损,视网膜电图波形平坦。目前已经报道了有23个相关致病基因,新的基因还在不断发现中。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并且还具有种族和地域的差异。它的遗传方式复杂,挑战着传统的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加大了检测的难度。本文对其分子遗传研究
目的目前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中表达水平和功能还未被证实。本研究通过检测JIA外周血中MDSC的表达量,分析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为研究JIA中MDSC的生成和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JIA和对照组外周血中MDSC的表达量,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IL-17A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RT-qPCR检测;血浆中IL-1β、IL-6、I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ur doppler flow lmaging,CDFI)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及眼部血管检查,以探讨RVO与颈动脉血管相关病变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目的探讨Ⅰ、Ⅲ型胶原蛋白在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基础实验研究。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形态表现及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人结膜组织和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Image-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染色结果的光密度值,半定量比较各组间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Ⅰ型胶原蛋白含量、Ⅲ型胶原蛋白含量与Ⅰ/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线粒体遗传病,由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导致氧化呼吸链NADH的功能障碍(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在临床上常见于年轻男性,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色觉障碍、中心视力丧失,视野上表现为中心暗点。LHON在组织学上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失为特征,其机制可能与神经节细胞的高代谢和解剖特点相关。LH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复发率高。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治疗方法的探索上,其效果不一,均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如何防治复发是眼科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以往已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翼状胬肉发病的分子机制及更好的治疗方法,然而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成为研究中的一大障碍。现有的翼状胬肉动物模型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工具,但是不同的动物模型各有利弊,病变发生的过程也不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