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孝敬父母的践行活动中学习成长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u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做一体”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的主要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领会陶行知教育理论内涵,并用其指导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力求提高工作实效,引导学生在孝敬父母的活动中不断成长。
  我上过一堂课题是《难报三春晖》的思想品德课。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一项预习作业: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并让父母由衷感到欣慰。同时要做详细的笔记,包括行动计划,效果预测,现实效果反馈,即父母亲笔写的感受,以及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感受。
  课堂教学过程:①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并宣布活动要求。②学生小组内部交流,选派一名参与展示的代表。③以小组为单位,有序地汇报他们孝敬父母的行动计划、行动过程以及父母的感受、自己的感受。④在活动基础上,引导小组进入理论探索学习环节,分小组阅读课文,要求小组成员能够结合实践及感受,准备进行关于“孝敬父母”这一主题的“3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认识的学习成果汇报。因时间有限,分小组进行各层次的准备:一二组准备有关“是什么”的问题寻找和解答,三四组准备“为什么”的问题,五六组准备“怎么做”的问题。⑤师生共同进行学习活动评价。
  教学后记: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的获得有亲知、闻知、说知,而闻知、说知应根植在亲知里,所以必须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必须做到“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其中心是“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让学生体脑并用。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只是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的设计及实践结果在本节课中,都体现了对“教学做合一”的落实。陶行知指出:“我们不排斥书本,但不允许他与‘做’脱离关系,而成为所谓教学之神秘物。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作基础,然后才能了解和运用人类全体的经验。”具有德育生活化这一特点的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必须注重突出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把知识延伸到生活之中,既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观察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
  现在很多学生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般停留在单向关系的认识上:父母只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孩子只要求父母对自己给予生活上无限的关爱。这样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建设,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设。教师若直接利用书本知识向学生灌输孝敬父母的道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学,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父母与子女的相互关系,体验到孩子对父母爱的行动才能形成一种双向流动的暖流,从而家庭和谐。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孝敬父母的道理,总结孝敬父母的方法,才能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价值,促进学生在生活德育中学习提高,在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学期,我将思想品德课堂设计为实验场,从课前准备到课上组织以及帮助答疑,几乎都交由学生完成,观察到学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只要善于引导,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达成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负担,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实效,和谐师生关系。“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观察到那种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大受学生欢迎: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善于肯定,引导学习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在他们组织的课堂上,他们精神状态饱满,表情生动,每个学生都在积极行动着,时而小组讨论以致激烈的争论,时而小组代表大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而小组成员向全班质疑,时而小组成员将本小组的检测题给其他小组,进行学习成果验收。放眼课堂,观察学生们的学习行为和表情,可知学生从中得到了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流淌着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符合了当前课改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进行点拨,之后引导知识整合,和陶行知先生“做”为核心的“教学做合一”终于达成了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沧溪中学)
其他文献
对于现在的学校教育而言,留守学生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长时间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不少留守学生的表现确实让人担忧。留守学生大多数孤僻多变,难以沟通,染上了一些坏毛病。不过也有不少留守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乖巧懂事,学习勤奋,是公认的“好孩子”。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无论孩子优秀与否,对亲情的渴望都是非常强烈的。  为了适当减缓留守学生对亲情的依恋,解
一、创设操作情境,发挥情境的“高效功能”——让课堂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是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进行比较、思索、发现,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在听华应龙老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节课时,华老师先让学生从信封中拿出两根吸管,要求学生拼出一个角。
自从2001年在高考历史上海卷中推出了小论文以后,小论文的写作就成为历史高考的一道风景线。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省卷第22题第3问,也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高考尘埃落定,但试题分析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历史小论文试题,在近几年的上海卷中已经多次出现,但在江苏卷中出现还是首次,值得我们关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同行斧正。
有的教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得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盲目地追求教学的“厚重”,面面俱到,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只要删繁就简,削枝去叶,抓住重点段落,设计核心问题,引导精读感悟,注重语言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核心问题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设计具有思维张力的统领性的核
释迦牟尼仰望晨星,了无挂碍,感悟“天人合一,圆觉自在”,“感悟”的诞生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玄妙氛围。如今,“感悟”成了时尚中的主流,对“感悟”的演绎众说纷纭,“雾里看花”花千树,乱花渐欲迷人眼。  [案例扫描]同课异构,结果迥异  《揠苗助长》教学方案一  (1)解题:“揠”是什么意思?“助”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2)出示生字词。①认读,指名拼读,要求读准音。②说出难记的字,
《森林旅游》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的复习课,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教材中是把问题放在去森林旅游前、中、后的三次购物的情境中进行,当时我想:如果仅让学生看图提问解答的话,教学目标肯定能完成,但森林旅游的情境不会得到很好的展现,能不能让学生扮演游客来一次情境模拟和情感体验呢?  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我斟酌了一番,走上讲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今天带他们去森林旅游,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接
说到细读,有的老师会认为高年级学生比较适合,而低年级学生好像就不那么适合,甚至没有必要。其实,低年级的文本细读可以暂且将文本的结构、背景等较难于低年级学生理解水平的部分放一放,但绝不应该忽略对文本语言、细节的有效细读。这些有效的细读正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体会文本的情感。  “疑为知之始”“读书贵在有疑”,可见质疑也是重要的文本解读方式。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
摘要: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师通过个人的自我反思、团队的同伴互助、专家的专业引领,在教研活动中理解和内化先进的理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园本教研活动,不断更新、完善、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园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专业成长  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摘 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也需要尊重学生,更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使自己的课堂生动、高效,活而不乱。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关注;细节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理念铺天盖地而来,语文教师带着满腔热情加入到课改的队伍,从“山穷水尽”到了“柳暗花明”,课堂添加了几分生动和活力。但反思新课程,仍然令人担忧: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却不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课堂上追求“新
1.教学内容  选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著《新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验教学丛书》(水平一)一年级第二学期跳跃单元第三课时《立定跳远》教材。  2.教学特色  本课通过废旧物(报纸)一物多用,创编活动内容,采用模仿、尝试、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跳跃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正确的立定跳远动作和方法,知道利用报纸可以创编多种游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