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忆“虎王”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是百兽之王。虎自古就因其外形威猛、色泽斑斓、迅疾如风、勇猛无敌,有王者之风而备受国人推崇喜爱。最勇猛的军队称之为“虎贲军”,调动军队的节符制成虎形,称之为“虎符”。老虎不但受到皇室军队的敬重,更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人们精心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虎头馍、虎头饼、老虎剪纸等各类代表老虎的物品,并赋予它们各种吉祥美好的寓意,在不同场合进行运用。
  正因为虎为人们推崇喜爱,自古至今画虎者也从来不乏其人。画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如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瓦当、雕刻和陶艺中都有生动传神的形象描绘。翻开中国美术史就不难发现每个时代都会有画虎的名家,可谓自古以来擅长画虎者多矣。近现代最著名的画虎者莫过于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先生,当代画虎名家有冯大中、彭有善、马欣乐、王喜林等,他们在画虎方面,各呈奇彩,各有千秋。
  人们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虎的王者之气最难表现:即外表可现,内在难描。而著名画家王喜林的虎,不仅有虎的形态和独有的斑纹,还有虎的骨胳结构,更有虎的情态与个性。他借虎之外形,将中华文化倡导的基本精神“主动、奋进、自强”融入到虎画的艺术创作之中,借动物形象——虎,直抒胸臆,把他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感悟,熔铸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他的虎画创作不仅是对正义、威猛、力量、奋进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对人类社会真、善、美的讴歌。同时也折射出他对人性品格的追求所向,映现了他勇于奋进的超然气魄。
  他爱虎、画虎,但不再是照猫画虎。他对虎充满了激情与热爱,甚至是崇拜!为了画虎,每月坚持四天与虎为伍,整天在动物园里观察虎的形体神形、斑斓花纹,体察虎的行动、躺卧、生性特征,品味虎的情态个性,领略虎的风骨神韵,因此被人称为虎痴。由于长期的细微观察,多年来善于思索的他常以己度虎,更能由表及里地联想思维,不仅能画其所见,更能绘其所知!通过对虎的直观认识,准确地把握虎蹿、吼、啸、腾、伏、卧、跑、扑、跳、跃等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和虎的生活习性以及虎对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不同反映,把虎的多种神气、情态、心理等颇富特色地诉诸笔端。他笔下的虎,不仅具有雄强威猛的阳刚之美,也有长幼间的抚爱、宽容和仁慈,更具有两性间的狂热与柔情,幼虎间的嬉戏尤显童性的顽皮,虽张牙舞爪,尽皆可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十年画虎的王喜林,不再是摹写虎形、虎貌,他的画虎画骨已传达出了深邃的虎的神韵,显现了中国虎文化的精神。
  他笔下的虎,大气中求简练,严谨中求舒展,不仅有着虎形、虎气、虎神,更有着人性化,即幼年的稚气,青年的方刚气血,中年以后的成熟。众虎各具姿态,虎势尽皆不同。他的虎看上去仿佛像是活的,是有思想、有语言、有个性的,集天地灵性于一身。众虎刻画惟妙惟肖,动人之处尽在笔端。
  王喜林对其虎画创作的精研是无处不显的。他的工细严谨自不用说,技法的纯熟与吸收和突破尽在画中,构思与意境的创造别具神韵。
  在虎体斑纹的外形上,为使斑纹的外形在对称中求变化,在变化与平衡中显出了对称,不经意中彰显了传统的审美法则。特别是对虎头的形象描绘,无论是虎鼻、虎目、虎口,还是虎的面部斑纹,都在不同的威仪造型中显示出斑纹变形对称的装饰美。总之,王喜林笔下的虎,无论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都能做到取势生动、气韵连贯、描绘精确,彰显着虎的独尊和威严,不怒而威,似乎宇宙中只有它存在,神志充斥天地,真可谓:虎威震山河,气势惊环宇。
  王喜林凭借卓越的艺术造诣,声名鹊起,饮誉画坛,被人称为“虎王”。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政要、收藏家、军队将领的青睐。曾先后担任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虎啸山庄庄主、虎啸山庄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我曾慕名前往虎啸山庄拜访过几次,并收藏了王喜林先生的多幅作品。可惜天妒英才,正在王喜林先生大展鸿图之时,2007年4月因心脏病突然离去。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画坛失去了一位英才,每每看到他留下的佳作,我的心就隐隐作痛。在虎年即将过去之际,写下这篇短文,遥祭在天堂中的王喜林先生,但愿他在天堂那边照样神笔绘虎,做一位天堂中的虎王!(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中国的玉器文化兼具物质美与精神美,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如何让这门艺术以持续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本文以皮影文化在玉雕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分析现代玉雕设计中的题材设计意识的演变及其必然性,以及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玉雕设计中,这一应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玉雕也实现了现代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符号。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对琢玉技
期刊
西安市博物院曾在西安地区征集了一批明代玉带,有的属出土件,为研究明代玉带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介绍六件镂空玉带和一副素面玉带如下:  长方形龙纹玉带(图1) 长7厘米,宽4.5厘米。白玉。呈长方形,镂空雕,外有边框,内雕刻腾空龙,巨目长嘴,呲牙,双耳,鬃须向上飘,体盘旋呈“S”形,上刻鳞纹,四肢挥舞,大爪开张,下有山石,上有飞鸟,表示在山林上空奔跃而升,下层有几何纹底,具有立体效果。西安交通大学东出土
期刊
琉璃厂窑是四川邛窑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它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南三段以北、琉璃一街以南、老成仁公路以西、小沙河以东约30万平方米的地区。80年前这里是华阳县仅有20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如今离它不远的周边地区已是高楼林立,现代化大厦鳞次栉比,尚具农村模样的琉璃村老街(图1)不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不断有人在琉璃厂窑址“挖釉”。1933年3月,在成都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
期刊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介于这种状况,清廷虽多次颁诏整顿全国的铸币机构,因各省受自发铸币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不愿受清廷约束而收效甚微。因此,为使全国的货币铸造权和
期刊
“圣宋元宝”折二,青铜,背“福寿双全”篆书。钱径30毫米,厚1.4毫米,重6.1克。生坑绿锈生根,开门见山之品。  此钱为笔者二十年前在收藏市场偶得,而今有些闲暇,对此钱的属性又有所悟,故特撰拙文如下与天下泉友共赏。  “圣宋元宝”,《古泉汇考》有载:“此钱篆与行配,有小平钱折二钱……此钱铸于建中靖国,史无明文。然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改明年元。钱文既非年号……”  民国大泉家丁福保先生在论及“圣宋元
期刊
○马欣乐:黄蕙英女士(Dora Wong),今天有幸和您做一次正式的 “聊天”,希望通过我们的访谈能够让国内广大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您的收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纽约王己千老师那里就知道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收藏家,时常在欧美的拍卖会上竞拍中国书画。当时只知道您喜欢书画并有不少的藏品,后来才知道您的犀角雕和宫廷画的收藏卓世不群,享誉国际,我想知道您是怎样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收
期刊
《荷花图》 高砜 扇面纸本水墨 淡设色 纵17.8厘米 横51.1厘米 (日)私人藏   图中以没骨法画水中荷叶、芦叶,荷花粉色,荷叶宽大、圆满,随风摇曳。造型简洁、描绘概括。自左边而出的长条芦叶、杂草残荷,皆一笔画成。设色艳而不俗、浓而不滞,清逸雅致。而且趣味高雅,绝无尘俗气。  高砜(1873—1914年),字德华,号蕴姗。浙江秀水人。清代画家高火奎之女。幼承家学而擅画。山水松秀隽逸,花卉秀雅
期刊
记得十多年前,在故乡高邮亲戚集泉前辈刘恩甫先生处,见到他收集的宋“宣和元宝”银钱的风采后,感到很艳羡。那枚银质“宣和元宝”真漂亮极了。刘君还给我看了当时钱币权威马定祥老先生为“宣和元宝”银钱写的亲笔评语,并赠我银钱及评语拓片,我至今还保存着。  我集古币也有十多年了,不要说“宣和元宝”银币,连普通的铜品“宣和元宝”也未集到。后来被我好不容易集到一枚“政和通宝”银币,觉得自己已非常幸运,泉缘不浅。但
期刊
王雪涛先生是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他勇于进取,变革求新,其小写意花鸟画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为我国花鸟画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先生笔下的花鸟绘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大自然“万卉同春,百鸟争荣”的景象,为当代花鸟画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人们对他的作品常用“一见钟情,百看不厌”来形容,这足以说明先生是一位有着广泛社会影响且雅俗共赏的艺术大师。   王雪涛(1903—1982年),原名庭钧,后更名
期刊
金秋十月,和风习习,阳光灿烂,中国名家书画院与靖边县书法家协会、靖边团县委联合于2010年10月3日在陕北靖边县委会议室召开了“中国名家书画院榆林分院(筹)座谈会”。  应邀出席座谈会的嘉宾有中国名家书画院院长、《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文化部艺术评估鉴定专家、书画家、中国名家书画院执行院长刘亚谏,著名作家、收藏家、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顾问、云南大理州台办主任高为华,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高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