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双珍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yd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十多年前,在故乡高邮亲戚集泉前辈刘恩甫先生处,见到他收集的宋“宣和元宝”银钱的风采后,感到很艳羡。那枚银质“宣和元宝”真漂亮极了。刘君还给我看了当时钱币权威马定祥老先生为“宣和元宝”银钱写的亲笔评语,并赠我银钱及评语拓片,我至今还保存着。
  我集古币也有十多年了,不要说“宣和元宝”银币,连普通的铜品“宣和元宝”也未集到。后来被我好不容易集到一枚“政和通宝”银币,觉得自己已非常幸运,泉缘不浅。但毕竟未集到银“宣和元宝”,总觉得是一大憾事。今年一位方姓泉商,据说从北方获得,竟一下子为我买到两枚“宣和元宝”银币。较当年刘君之银币还要漂亮,令我好不高兴,特将两钱照片拓片及其数据刊载如下供同好欣赏。
  “宣和元宝”A 外径26毫米,厚1.7毫米,穿径5.3毫米,重5.7克。表面银白色光亮闪闪。面文略带隶体,方贝“宝”,“元”左挑长撇,字迹清晰端正。背有内外廓,素背。
  “宣和元宝”B 外径25毫米,厚1.3毫米,穿径5.5毫米,重4.5克。表面淡黄色,光亮异常。识者谓为金银币,钱材质大多数为银,并含少量金。面文隶体字,文字清晰端正。素背,背有内外廓,内廓有决意,钱漂亮光滑令人爱不释手。(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竖泼法是画家为改变自己山水画创作理念的一种在艺术上近乎于非理性的大胆尝试,目的是使水墨的运动得以无限扩张。画时一纸悬壁,水墨纵流,泼于无态,止于有形。《雷雨倾山乡》就是这样一幅极度表现自我创造力的作品,在状如随雨自天而降的大片水墨浸染下,山与树全部模糊成一个个浓浓淡淡、黑黑白白的清明雨象,应和着声无着落的雷鸣,出入房舍,环村飘荡,神秘中透出无尽的季节喧嚣。画家近年创作的“西藏厚土系列”,则显示出他
期刊
记得上学时,在传播学课上,老师讲过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美国的豪宅内,清晨,在空旷的大房间里,一对衣着保守整洁的老夫妻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正安静地吃早餐,气氛冷清沉闷,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此时在房间的深处响起清晰的电话铃声,老夫人用餐巾擦擦嘴,步履蹒跚地走出了画面,一会儿,她又重新坐在餐桌前,默默地用餐巾擦拭着眼角,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刀叉,略带惊讶地看着她,老夫人抬起头看着
期刊
特色是画家的艺术生命,个性是作品的标志符号。王光远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专攻画笑佛,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画笑佛国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画笑佛之最的典范名家,在中国画坛上独自树起了一面画笑佛的旗帜。  黄宾虹大师曾在《宾虹论画》中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德艺双馨的称谓也许有司空见惯之泛滥,然则王光远却用他质朴善
期刊
编者按:中国的玉器文化兼具物质美与精神美,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如何让这门艺术以持续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本文以皮影文化在玉雕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分析现代玉雕设计中的题材设计意识的演变及其必然性,以及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玉雕设计中,这一应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玉雕也实现了现代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符号。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对琢玉技
期刊
西安市博物院曾在西安地区征集了一批明代玉带,有的属出土件,为研究明代玉带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介绍六件镂空玉带和一副素面玉带如下:  长方形龙纹玉带(图1) 长7厘米,宽4.5厘米。白玉。呈长方形,镂空雕,外有边框,内雕刻腾空龙,巨目长嘴,呲牙,双耳,鬃须向上飘,体盘旋呈“S”形,上刻鳞纹,四肢挥舞,大爪开张,下有山石,上有飞鸟,表示在山林上空奔跃而升,下层有几何纹底,具有立体效果。西安交通大学东出土
期刊
琉璃厂窑是四川邛窑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它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南三段以北、琉璃一街以南、老成仁公路以西、小沙河以东约30万平方米的地区。80年前这里是华阳县仅有20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如今离它不远的周边地区已是高楼林立,现代化大厦鳞次栉比,尚具农村模样的琉璃村老街(图1)不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不断有人在琉璃厂窑址“挖釉”。1933年3月,在成都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
期刊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介于这种状况,清廷虽多次颁诏整顿全国的铸币机构,因各省受自发铸币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不愿受清廷约束而收效甚微。因此,为使全国的货币铸造权和
期刊
“圣宋元宝”折二,青铜,背“福寿双全”篆书。钱径30毫米,厚1.4毫米,重6.1克。生坑绿锈生根,开门见山之品。  此钱为笔者二十年前在收藏市场偶得,而今有些闲暇,对此钱的属性又有所悟,故特撰拙文如下与天下泉友共赏。  “圣宋元宝”,《古泉汇考》有载:“此钱篆与行配,有小平钱折二钱……此钱铸于建中靖国,史无明文。然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改明年元。钱文既非年号……”  民国大泉家丁福保先生在论及“圣宋元
期刊
○马欣乐:黄蕙英女士(Dora Wong),今天有幸和您做一次正式的 “聊天”,希望通过我们的访谈能够让国内广大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您的收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纽约王己千老师那里就知道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收藏家,时常在欧美的拍卖会上竞拍中国书画。当时只知道您喜欢书画并有不少的藏品,后来才知道您的犀角雕和宫廷画的收藏卓世不群,享誉国际,我想知道您是怎样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收
期刊
《荷花图》 高砜 扇面纸本水墨 淡设色 纵17.8厘米 横51.1厘米 (日)私人藏   图中以没骨法画水中荷叶、芦叶,荷花粉色,荷叶宽大、圆满,随风摇曳。造型简洁、描绘概括。自左边而出的长条芦叶、杂草残荷,皆一笔画成。设色艳而不俗、浓而不滞,清逸雅致。而且趣味高雅,绝无尘俗气。  高砜(1873—1914年),字德华,号蕴姗。浙江秀水人。清代画家高火奎之女。幼承家学而擅画。山水松秀隽逸,花卉秀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