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玉带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市博物院曾在西安地区征集了一批明代玉带,有的属出土件,为研究明代玉带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介绍六件镂空玉带和一副素面玉带如下:
  长方形龙纹玉带(图1) 长7厘米,宽4.5厘米。白玉。呈长方形,镂空雕,外有边框,内雕刻腾空龙,巨目长嘴,呲牙,双耳,鬃须向上飘,体盘旋呈“S”形,上刻鳞纹,四肢挥舞,大爪开张,下有山石,上有飞鸟,表示在山林上空奔跃而升,下层有几何纹底,具有立体效果。西安交通大学东出土。
  桃形龙纹玉带(图2) 长5.8厘米,宽5.5厘米。白玉。呈桃形,外有边框,两层纹饰,上层雕空中行龙,突目长角,如意纹长鼻,须上扬,体呈“S”形,四爪挥舞,底层为卷云纹,嵌于铜饰托板上。西安市南廓门出土。
  菱花形龙纹玉带(图3) 长6.5厘米,宽4.8厘米。白玉。外为菱花形边框,两层透雕,上层为腾空张牙舞爪龙,底层为卷云纹。西安市征集。
  椭圆形麒麟纹玉带(图4) 长6厘米,宽4厘米。青玉。椭圆形,窄边框,内雕麒麟,长嘴回首,三角形眼,双角凸立,长须上扬,兽形体,尾上卷,蹄足,行走在山顶上,体刻斜格纹鳞,周围生花叶,下层同样为枝叶纹。西安市南郊三爻村出土。
  桃形麒麟纹玉带(图5) 长5.2厘米。青玉。桃形,窄边框,透雕麒麟,长嘴回首,三角形眼,双角直立,长鬃上扬,兽体,尾上卷,斜方格纹鳞,奔跑在山顶上,周围花叶。麒麟是传说中的动物,独角,全身有鳞甲,或似鹿、或似马、或似龙,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是吉祥的象征。汉武帝因幸获麟,更改年号,筑麒麟阁,并赐诸侯百金,称麒麟为仁兽。西安市南郊三爻村出土。
  螭纹椭圆形玉带(图6) 长5.5厘米,宽4.5厘米。白玉质,细润。外为一周连珠纹,内镂空雕刻一螭龙,长曲体形,昂首抬胸、圆目粗眉,竖双耳,长嘴,细曲长颈,四腿蹬围绕的连珠,爪呈拳状,四腿的关节处饰卷云纹,背上有两道阴线表示脊椎,小腿经边沿到足掌阴刻细短线,尾绕后腿上卷,其间饰满串枝花。据说原镶于铜鎏金托板上。西安市征集。
  玉带(图7)一副带由四种类型组成:
  1.长方形,长4.8厘米,宽3.2厘米,八块。
  2.小长方形,长3.2厘米,宽1.5厘米,两块。
  3.桃形,最宽3.4厘米,五块。
  4.铊尾,长方形,其有一小边为弧形。长8.6厘米,宽3.2厘米,两块。
  均为素面,背面分别有四对、或三对、或两对不等的对穿小孔,用于固定在腰带上。从整体看玉带不完整,缺小长方形两块与桃形一块。白玉,坚硬。西安市碑林区南廓门出土。
  关于明朝玉带在《明史》《明会要》《三才图会》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它是在唐宋玉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式样多,带形状有变化,较前朝更加完备,使用规定更加完善、严格。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对帝王及文武官员的冠服进行了修订,革带使用制度也是这时确定的,帝王、官僚、百姓庶民的穿着佩戴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约束。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据记载与考古资料得知,玉带始于北朝,《周书·李迁哲传》记:“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带及所乘马赐之。”1988年5月在陕西咸阳修建机场时发掘北周骠骑大将军若干云墓葬出土一套完整玉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应称之为玉质蹀躞带。隋代也使用玉带,《周书·李穆传》记载:“穆遣使谒见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之服也。”从考古发掘资料也证实:“仅在西安郊区发掘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姬威墓(隋太祖六年,公元610年)中出土一套残缺的玉带具。”唐代使用玉带是继承发展隋代的玉带制度,如《新唐书·李靖传》记唐初“靖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七方六圆,各附环……”隋、唐初玉带均是十三,各有环。关于唐代使用玉带的制度在《新唐书·车服志》《旧唐书·舆服志》《唐实录》《册府元龟》等书中均有记载,以后宋元明继续使用玉带。在西安地区仅何家村唐代窖藏,就出土了多件玉带。。
  据明·张自烈著《正字篇》,戍集字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这是有关明代玉带式样的记载,从考古发掘资料对照看,三台指一枚长方形和两侧小长条形玉块,鱼尾指长方形,一短边为弧形,又称铊尾或獭尾,两枚。圆桃指桃形或心形,左右共计六枚,辅弼为小长条形玉块,两块,排方为长方形,七枚,一件玉带共二十枚带。上述介绍西安博物院藏一副素面玉带就属此类,遗憾缺少一块圆桃,两块辅弼。
  玉带造型还有其他形制。有的学者根据玉带板的数量、基本样式和基本组合,分为不同的形式。在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一副灵芝纹金镶玉带,由二十块玉组成,包括三台(一块“亚”字形,两块半月形),两块铊尾,两块辅弼(细长条形),六块条形和七块长方形,基本符合明代玉带的形制规定,只是在的形状上略有不同,带上透雕灵芝纹,图案刀工粗率,为明代早期玉雕风格,每块玉下镶有金板,此玉带出土于藩王的墓内,等级较高。在南京张家明洪武四年(1371年)东胜侯汪兴祖墓出土一条镶金托龙纹玉带。现存十四块(可能有缺失)。铊尾两块,葵形两块,带环葵形两块,半月形八块,每块边缘曲折,孔镂空雕,纹饰繁缛,层次叠压,带有宋元时期风格,玉质白,坚硬,属明早期特殊形制。还有南京戚家山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南安侯俞通源墓出土的玉带其中带十九块,排方七块,桃形五块,铊形两块,辅弼两块,形两块,长方形一块,三台两侧为形带扣状。可能缺少一块桃形,正好二十块。南京将军山明黔国么沐睿明天启五年(1625年)墓,出土嵌宝石镶金托玉带,带二十块,铊尾两块,排方七块,桃形六块,辅弼两块,三台三块。工艺制作讲究,嵌有红蓝宝石与珍珠,十分精美,装饰方法属特殊一种。1975年南昌市蛟桥公社,明宁王系家族墓葬出土一副透雕松鹿纹玉带,其带共二十块,造型与《正字篇》所记明制玉带相同。从雕刻技艺看属明中期或晚期。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出土的玉带较多。
  后期最终定型,其数量、形状、组合方式与排列顺序有严格的规定。其玉质地以青白玉为主,也有白玉与碧玉等。有个别的镶金托或鎏金铜托,以提高品位。文献中记载,文武正一品以上的官员才佩玉带。它是官职等级的标志,其他文武官员是按九品官职佩带不同质地的革带。明初朝廷颁诏,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穿朝服,所佩革带因品秩不同定为,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银花,六品、七品银,八品、九品乌角。在京官员早晚朝奏、侍班、谢恩、见辞时穿着公服,所佩革带按品级定为,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乌角。常朝视事服用常服,所佩革带按品级定为,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品、七品素银,八品、九品乌角。又定命妇依品级用带,一品用玉带,二品用犀带,三品、四品用金带,五品至七品用乌角带。此外还规定,公、侯、伯、驸马使用的革带与一品官的玉带相同。
  据《天水冰山录》记:“查抄权相严嵩家得玉带202条,抄朱宁家得玉带2500条。”可见其一家就有玉带多达数千条,另外下级官员越级使用玉带,也是常有之事。可见当时的玉带很多,除了是等级标志外,还是财富的象征。带有素面与雕刻纹饰之分,据史料记载:“一品玉,或花或素”。从考古发掘资料与学者的研究,素面与有雕刻纹饰之间,就是龙纹的也不能表明等级高低的,例如北京定陵出土的玉带,有十条为素面的,作为封建帝王也是使用素面的。
  上述带纹饰玉带,分别有龙纹与麒麟纹,其特征明显,龙纹造型雕刻较为粗糙,长嘴如意形鼻,须鬃上扬,爪呈风轮状,属明代形,雕刻手法为镂空,分为两层,其相互间纹样没有叠压关系,应属明代嘉靖及其以后时期。
   (责编:蔚蔚)
其他文献
清代历时二百六十余年。清前期的山水画有“摹古”与“创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革新的一派,强调个性解放,提出“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他们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代表画家有“四僧”(渐江、髡残、朱耷、石涛)。与之对立的有所谓“正统派”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他们对于宋元名迹“日夕临摹”,笔笔讲求古人法度,叫做“摹古逼真便是佳”。然而,有些时候,他们似乎也有发展传统,创新之作。清代的
期刊
明代《十六罗汉风景图》(四条屏)工笔重彩画购自美国宝龙拍卖会,回流归国后,收藏于西安一文物公司的文物商店。此图内容围绕居于隽秀空灵山中的罗汉形象展开,图中佛教法事活动的场面宏大,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与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绘制水平极高。因为无款,大家都在对如此旷世巨作的身世猜测着,探究着……送拍人提供的原始资料记载,此画作者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名称为《仇英十六罗汉风景图》,此
期刊
无心插柳    大约在1992年左右,那时我正发“文物高烧”,每逢周六和周日就往香港著名的荷里活道、街跑,而且每每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可以说,当时这两条街上有多少古玩店、各店经营哪一类藏品,我心里还是比较清楚的。殊不知一次无意间发现一个极为隐蔽的小商场,其入口处位于一阶梯中部,阶梯的上方为荷里活道,下方为水坑口街,恍若一个“工”字形。因为偏僻及不显眼,路人很少经过,故一般没有注意到这里原来还别有洞
期刊
我是一个一只脚在体制内一只脚在体制外的作家。这是我自己为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这样做的目地,一是给自己一个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的写作角度,二是使自己的作品尽量长久一点。  从华文圈的读者反映来看,我还算一位不太蹩脚的作家。但是有一天,我在写作之余,突然迷恋上了书法和绘画。我把自己的这种沉溺于笔墨归结为中国古文化人的那种恶习。  《文心雕龙》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这意思是说,文学创作已经不能表达心
期刊
我与漫画的结缘,源于著名漫画家、与我同属武大校友的方成先生,也因此有幸结识“漫坛之首”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在京城的世纪之交,受方老的影响,我一度对漫画十分“迷恋”。方老与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关系密切,经方老介绍,我与廖老生前有过少许交往。方老所在的《人民日报》社是新中国漫画的中心,旗下的《讽刺与幽默》更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漫画界最重要的阵地。通过方老的“纽带”,我与《讽刺与幽默》主编、漫画家徐鹏
期刊
明代早期的画坛,许多优秀画家被召至内廷,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绘画昌盛一时。创作虽然活跃,但严酷的文化专制下,画家们功力深厚却偏于工整,画法多样却少见新意。浙江籍著名画家戴进也一度应召入宫,因遭谗言很快就离开了。山水人物全能的高超技法和皇家的认可,为他确立了民间画坛领袖的地位。戴进创立了以江浙为中心、影响大江南北乃至全国的浙派画风。  戴进传统渊源上主宗南宋院体马远、夏圭画风。以他为代表的浙派这些民间画
期刊
竖泼法是画家为改变自己山水画创作理念的一种在艺术上近乎于非理性的大胆尝试,目的是使水墨的运动得以无限扩张。画时一纸悬壁,水墨纵流,泼于无态,止于有形。《雷雨倾山乡》就是这样一幅极度表现自我创造力的作品,在状如随雨自天而降的大片水墨浸染下,山与树全部模糊成一个个浓浓淡淡、黑黑白白的清明雨象,应和着声无着落的雷鸣,出入房舍,环村飘荡,神秘中透出无尽的季节喧嚣。画家近年创作的“西藏厚土系列”,则显示出他
期刊
记得上学时,在传播学课上,老师讲过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美国的豪宅内,清晨,在空旷的大房间里,一对衣着保守整洁的老夫妻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正安静地吃早餐,气氛冷清沉闷,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此时在房间的深处响起清晰的电话铃声,老夫人用餐巾擦擦嘴,步履蹒跚地走出了画面,一会儿,她又重新坐在餐桌前,默默地用餐巾擦拭着眼角,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刀叉,略带惊讶地看着她,老夫人抬起头看着
期刊
特色是画家的艺术生命,个性是作品的标志符号。王光远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专攻画笑佛,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画笑佛国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画笑佛之最的典范名家,在中国画坛上独自树起了一面画笑佛的旗帜。  黄宾虹大师曾在《宾虹论画》中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德艺双馨的称谓也许有司空见惯之泛滥,然则王光远却用他质朴善
期刊
编者按:中国的玉器文化兼具物质美与精神美,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如何让这门艺术以持续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本文以皮影文化在玉雕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分析现代玉雕设计中的题材设计意识的演变及其必然性,以及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玉雕设计中,这一应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玉雕也实现了现代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符号。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对琢玉技
期刊